 “走走走,今天星期六,又是我们村的‘读书日’,恰好活路也不忙,去村委会‘三味书屋’读书去!”2011年元月22日上午,隆阳区芒宽乡新光村妻贤村民小组组长陈桥梁热情地相邀寨子里的年轻人去村委会看书。他所说的“三味书屋”其实就是该村的“农家书屋”,因为里面的书籍门类较多,而且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村民阅读,所以村民小组长就将“农家书屋”与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系起来而美名曰“三味书屋”。 2010年9月,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安排下,保山市新华书店将各类图书23000册、音像制品1400套、报刊杂志20种送到芒宽乡,该乡分管文化工作的杨跃华副书记组织各村统一制作了铁质书架用于“农家书屋”摆放书籍,全乡14个村也分别腾出了房屋、安排了专人负责“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让芒宽15种民族兄弟都有书可读,并且方便借阅,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也让广大村民们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平台。为使“农家书屋”真正发挥农村文化传播作用,新光村“两委”决定将每个星期的星期六定为本村的“读书日”,号召广大村民们在劳作之余来“农家书屋”读书看报,增加知识、拓宽视野、学习技术、促进生产而丢掉一些低级趣味或不健康的东西,为构建和谐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支书王福道介绍说:“为搞好‘农家书屋’建设,我村在上级文化部门配套书籍、音像制品、报刊杂志、规章制度牌的基础上,还投资5000多元制作了木质书架、桌椅板凳、花卉盆景等,主要是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学习环境,同时,我们还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每周至少向村民开放三天,并且到‘读书日’这天,如果没有其他工作,我们都要进行‘集体读书’,一是学习了知识,二是增进了感情,三是搞好了团结,这个书屋的功劳不小,我们的‘读书日’也发挥了作用,这个工作我们要认真地做下去,为广大村民服务。” 古人读书,素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自娱式心得。其“三味”源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意思是读经书好比吃米面,是食之本,没有它很难吃饱;读史书好比吃喝佳肴美酒,使我们有所补给和调节。 新光村的“三味书屋”里,各类书籍、音像制品、报刊杂志都编了号整齐地排放在漂亮的书架上,让前来看书读报的村民们都有一种舒适、愉悦感,而且有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确实,在书屋里,喜欢文学的村民代表刘义成可以找到杨苏的《青春颂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书籍;傣族小卜冒线红文可以找到云南傣族民间故事《娥炳与桑洛》;而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王晓萌也可以找到《橙色童话》、《少年科学游戏》、《过年真快乐》等书籍……新光村副支书罗华洲说:“‘农家书屋’建成后,我们村的村民都喜欢来看书,通过学习,村民们了解了国家政策、法律知识和生产技术,精神面貌明显改善,既丰富了农村文化、融洽了干群关系,又促进了农村和谐与生产发展,可以说,‘农家书屋’既是一个‘知识宝库’,又是一个宣传阵地,我们要利用好‘农家书屋’和‘读书日’这个平台,将全村的各项事业抓紧抓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