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端阳花街的传说

发布时间: 2011-04-28 10:00:20

来源:保山日报网  阅读:

  在今天的滇西,说到保山城的端阳花街,真的是无人不知晓、老少均向往的热闹集会。它是集花、药、鸟、虫等当地土特产品于一体的古老、传统、约定俗成的民间自由贸易活动。XXX保山日报网
  相传,保山的“端阳花街”起源于明朝嘉靖初年。当时,永昌的读书人张志淳做官到明朝廷的户部右侍郎,被人们称为“张侍郎”。后来,张侍郎告老还乡,就居住在永昌城(保山城)内的上巷街。XXX保山日报网
  张侍郎回到永昌故里后,在永昌城上巷街的宅第内建起了自己的花园,号称“张家花园”。园内广种各种花木盆景,花卉的数量和品种都十分繁多。每年的农历四月底五月初,正是永昌一带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之时。而当时永昌民众早已有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传统。每到端午节这天,张侍郎这位荣归故里的朝廷大员,就命下人将自己家花园内的各种花木盆景抬到宅外的上巷街沿街摆放,让城内与四乡八邻的父老乡亲与自己一同共赏花卉,以增加永昌城内的节日气氛。XXX保山日报网
  时间一长,永昌城内的其他大户人家和有条件的居民们,都效仿张侍郎家,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把自家栽培的花木盆景也抬出来沿街摆放。久而久之,一到端午节这一天,永昌城内的上、下巷街就成了摆满花卉的一条街,人们也把端午节纷纷涌到这一带观花、赏花作为一种时尚。这样,永昌城内的花街就自觉、自发地形成,四乡八邻的民众端午节进永昌城赶街看热闹也就被称为“赶花街”。如此的民间端阳节赶花街,也就自然成为永昌民众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嘉靖初年,永昌城内就有“逛了下巷街,再逛上巷街,瞧瞧张家的金丝荷花啊有摆出来”的花街童谣在传唱。这一民间赶花街的活动,从明朝嘉靖初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咸丰年间“永昌回汉相争”十分激烈时才被叫停,先后进行了三百多年的时间。XXX保山日报网
  如今这一年一度的保山端阳花街,一开始不叫花街,而是叫药街。当初人们于端午节这天从四方八邻涌进城的是赶药街,而不是赶花街,大家在街上买卖的不是花,而全是中草药。XXX保山日报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奶奶多次给我讲过,她的奶奶是生在乱世年间,自幼未曾裹过脚并跟其父亲识得不少字,是如今保山花街的见证人之一。奶奶的奶奶曾经告诉奶奶,清朝咸丰辛酉年(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永昌的红白旗相争(保山通称汉回相争)十分激烈。当时,她只有九岁,就跟着大人们逃难到永昌城南的大山上,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深夜,大人们把她从梦中叫醒,使她亲眼看到永昌城内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照亮了太保山。事后她听到大人们说,是老白旗进攻永昌城后放火烧城形成的大火。XXX保山日报网
  这次大乱中,永昌城内被杀和自杀的人有几万。由于死人较多,一个月之后永昌城内瘟疫(当时的人称其为痧症)流行。此时,在永昌城内行医的张姓老中医就教城内活着的居民们,用生石灰、木炭、石膏、硫磺等物对水井、室内和房前屋后消毒;并用青蒿、青松毛等烧火熏屋;又用艾蒿、藿香、薄荷、车前草等熬水喝;还用千里广、小木桐、金竹叶、桃叶、柳叶、小荨麻等煮水擦身沐浴等方法消除瘟疫。这些方法十分有效,一时间,逃到城外和四山去躲避瘟疫的居民纷纷回城,按张老中医教大家的方法来消除城内瘟疫,使永昌城内恢复了人气。这期间,永昌城内的生石灰、木炭、石膏、硫磺及各种药草成了救命的奇缺货,城外和四山的人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就纷纷将这些材料和药草运进城里卖,使城内的瘟疫得到控制并逐步消除。第二年(公元1862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保山坝和四山的人们意识到热天已来临,上年的瘟疫有可能会复发,大家就按战乱以前每年端午节进城赶花街的习惯,自发的带上中草药到城内去卖。当天,由于人多药多,就在城内最热闹的上、下巷街形成一条药街,我奶奶的奶奶虽然只有十岁,但是长得一双大脚,也就女扮男装跟着大人们进城赶了这永昌城内空前热闹的第一个药街天。XXX保山日报网
  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保山坝及四邻山乡的人们,都自觉的把自己一年来积攒的各种中草药带上,到永昌城内去赶药街。端午节赶药街又成了永昌城乡约定俗成的规则,每年都如此。这一年一度赶药街的传统内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加,药街上除了买卖中草药以外,买卖花草虫鸟的成份也多了起来。到了清朝光绪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永昌药街的成份已恢复到明朝开始至回汉相争以前以花为主的街,有人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永昌的药街也应改一改,有病无病都是药,每年赶一天街子还叫药街实属不雅。于是,民众们经过商议后,就主动、自觉的把赶药街恢复成赶花街。从此以后,永昌“端阳花街”就正式复名,并且一直延续赶到和叫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