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庵,“锦字何由寄永昌?”

发布时间: 2012-05-24 09:08:28

来源:保山日报网  阅读:

SSS保山日报网
升庵祠里的升庵塑像
  著名才子杨状元,四川新都人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嘉靖三年(1524)36岁时谪戍永昌,直至1559年72岁时客死异乡,36年间,只有极少的次数回乡探亲,远隔千山万水,思念绵绵无绝期,他的妻子黄娥在漫长的等待中,用腮边之泪和青春的容颜凝结成了才思飞溢的《寄外》: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末,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逢空闻刀环约,金鸡何时下夜郎?SSS保山日报网
  说回来说回来等到岁末还未见踪影,雨啊雨啊,说下说下还是一轮朝阳挂在头上。字字哀怨,声声愁思,等夫君等得直怨天上的太阳,绵长的相思读来怎不让人肝肠寸断?可嘉靖皇帝是个气量狭小的人,他把受了廷杖之刑的杨升庵流放到永昌后,生怕“罪臣”过舒服了,要求永昌地方官定时向他奏报杨升庵的生活情况。在嘉靖的想象里,西南边疆的永昌,一定是个蛮荒烟瘴之地,杨升庵在那里绝对受尽煎熬。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升庵是不可能经常回家探亲的,对父母妻子的思念,只能深深地埋在一堆诗稿里,寄托在古驿道上奔跑的书信里,或者明月之下的遥拜里。SSS保山日报网
  所幸的是杨升庵在永昌受到的非常礼遇超出了嘉靖皇帝和杨升庵自己的想象,文蕴深厚、物产丰饶、民风淳朴的古永昌以温暖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位狂放不羁的第一才子,这位才子的一生从此与永昌结下了不解之缘。SSS保山日报网
  倒不是因为他父亲杨廷和是当朝内阁首辅,权倾一时,而是因为杨升庵本身名气太大,他的博学多才多年前就已为天下读书人津津乐道,他流放永昌,永昌的读书人把见到杨升庵作为一件盛大的事情来对待,早就翘首等待,盼能与他一起谈诗论道。SSS保山日报网
  1524年7月末,带着两次廷杖之后的遍体鳞伤,杨升庵被马车拉着,颠沛在从北京到云南的崇山峻岭上。黄娥怕丈夫的病体受不了路途的艰辛,一路相送照顾。12月15日这个天寒地冻的夜晚,黄娥陪伴着骨瘦如柴的杨升庵行至江陵的驿站门前,杨升庵看到妻子风尘满面,花颜失色,心如刀绞,当即决定让仆人送她回老家新都休养。临别之际,杨升庵填写了一首《临江仙》:“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这年年末,杨升庵终于到了永昌府。到这时,从身体到内心他才彻底放松下来。因为父亲政敌乘机派出的杀手一路追杀,他要忍着背部、臀部伤口的疼痛,计算杀手的行程及可能相遇的地点,派出仆人打探消息,一会儿叫车夫快马加鞭,一会儿躲在某个阴凉处歇息,行程完全没有章法,在天衣无缝的计算下,杀手们始终没见到杨升庵的影子,谋杀计划落空,杨升庵的天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