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医科大驻象达镇扶贫工作队员帮建档立卡贫困户铡草。
“我家的3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云南恒冠泰达公司,我儿子和儿媳被招进褚橙基地管理着2500棵褚橙(一单元),小两口都变成按月领工资的人了。褚橙今年挂果了,儿子儿媳管理的褚橙产量少说也有10吨,按每吨鲜果利润返还1000块,至少有5万元钱的收入,加上地租和打零工收入,小两口都成‘四金’农民了,这不他俩正忙着给褚橙灌水呢!”正在院子里晒玉米粒的龙陵县勐糯镇田坡社区农民董仕强高兴地说。
董仕强家三代同堂6口人,老伴、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谈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老董说:“土地流转给公司经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家里的收入不但增加了,而且也稳定了,再也不为种什么作物赚钱犯愁了。以前,就担心土地承包经营政策有变,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二轮土地承包权再延长30年,真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我们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争取早一天过上小康生活。”

龙陵碧寨乡驻坡头村工作队员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养蜜蜂经验。
近几年来,龙陵县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县约有20万亩土(林)地悄然“变”姓,完成了从“张家田到杨家种”的过程,全县涌现出2000多个经营土(林)地百余亩、千余亩、万余亩的庄园主(公司)、专业合作社,土(林)地流转激活了产权、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014年10月,龙陵县引进云南恒冠泰达公司投资6亿元,在勐糯镇建设3万亩褚橙基地项目。目前,已在田坡社区流转土地1.1万亩,涉及农户34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已种植褚橙8100亩,今年全部挂果,丰收在望。

龙陵县人大干部送给龙江乡三台山村帮扶户的扶贫羊。
“基地的建立让村民都享受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红利。田坡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褚橙,产量高、品质好,通过‘一租二包三分红’机制,我们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全部甩掉了‘穷帽子’,正在铆足劲奔小康呢。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下一步,要引导村民依托基地发展商贸物流、运输、饮食服务等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路子。”田坡社区主任范积旺信心满满地说。
乡村振兴变奏曲,点亮在外打工农村能人返乡创业的梦想。在碧寨乡梨树坪社区的一家建材厂车间里,一件件腻子粉、一罐罐乳胶漆正在欢快下线,业主付金省夫妻俩都是“深漂”,先后在上海、深圳打工10余年,省吃俭用攒了一笔钱,今年2月返乡创业投资30万元建起了这个建材厂,已招收11名当地村民进厂务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据介绍,梨树坪社区有160多名年轻人在上海、深圳、昆明打工,现已有40多人返乡当上了“创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吸引力正在增强,没有去打工的年轻人不走了,出去的年轻人纷纷回来了,今年还会有更多的“沪漂”“深漂”“昆漂”选择回家发展。

龙陵碧寨乡天宁村金泉水核桃专业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剥核桃。
走进5月的龙山镇核桃坪村,蜂房(巢)散布在树林间,铺天盖地的蜜蜂从蜂房里飞出飞进,它们在花间觅食,在“房”前嬉戏。
核桃坪村通过“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电商+职业养蜂人+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0多万元,养殖中华蜜蜂1100巢,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聘雇了职业养蜂人,销售总收入的10%归村集体,40%归职业养蜂人,50%归建档立卡贫困户。把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进产业链参与分红,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成为股民,每户每年有4300多元的收入,随着蜜蜂的繁殖(分巢),蜂群的扩大,收入年年在增加。同时,还投资7万元建起了核桃坪佧佤翁电商平台,线上与国内100多户商家联网经营,线下连结种养加工业大户,畅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解决了山区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本报记者 雷 华 通讯员 匡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