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他通过求智于互联网和农科专家,不仅在土地上建起了“绿色银行”,还成了带动当地乡亲共同致富的“土专家”,走出了一条在“绿色经济”带动下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三枝并行怎么剪,去了中间留两边;留了两边怎么剪,一枝长来一枝短……”雨后初晴,青山滴翠,在龙陵县龙新乡黄草坝社区小米地百亩连片的果园里,一位年过不惑的傈僳汉子正在猕猴桃园里给几位果农讲授修剪技术。这位讲课的“土专家”名叫余押寿,他经营着4亩猕猴桃园、2亩柿子园和1亩苗圃。虽然今年猕猴桃和柿子首次挂果效益还不明显,但是一个挂满“致富果”的绿色产业画卷已徐徐展开……
看到余押寿这个建档立卡户如今生机勃勃的好光景,村里人无不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42岁的余押寿命运坎坷,两岁半时母亲病逝,时任生产队长的父亲再也没有续弦,既当爹又做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大。1992年,余押寿初中毕业后就回家修“地球”,父子俩在几亩薄田瘦地里盘吃穿。
余押寿和父亲在猕猴桃果园里
小米地生存环境恶劣,是个“看山愁、看水愁,谈发展、皱眉头”的穷山沟,粮食种一山坡,收一背箩,村民生活过得艰难。余押寿不甘于父辈“夜思千条路,天亮起床还得摸牛屁股”的生活,立志要改变地里讨食的命运。于是,邀约了寨里的几个发小一起到芒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养家糊口。从运砖、拌砂浆、砌砖、钢筋工做起,从不挑肥拣瘦,得到工头的好评。跟随建筑工程队在芒市、瑞丽、陇川干工程几年谋得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挣的钱除保证父亲每月的“老酒”钱,就买了辆1万多元钱的摩托车。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社会。
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3月,余押寿的父亲余祖有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断了左腿,落下了终身残疾。为照料父亲,余押寿从瑞丽返家到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挣几文钱补贴家用。父亲肢残使这个生活刚有转机的家庭坠入了贫困的谷底。余押寿家成为寨里的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2年6月的一天,余押寿从工地返家途中翻了摩托造成头部受伤被送到德宏州民族医院治疗了1个多月,康复回家后,他对父亲说:“人背运了喝凉水都塞牙,我不能就此躺倒,而是要挺直腰杆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否则,咱家就只有过穷日子了。”“娃呀,你还是赶快找个女人成个家吧,咱两个光棍一口锅像哪门子事,衣服破了无人缝补,屋里屋外没人收拾,没有女人的家哪像个家,咱父子俩命苦呀。”父亲老泪纵横地说。“像咱家现在这境况哪有女人肯嫁给我,娶媳妇的事咱是闭着眼睛哼曲子——心里有谱,但只能矮子上楼梯——一步步来,等咱日子过好了,娶房媳妇是小事一桩。”余押寿说。
2016年命运再一次垂青余押寿。一次与几个初中同学聚会,一个在农业部门工作的同学调侃他守着金山银山还捧着“讨饭碗”。小米地水利条件好,气候、土壤都适合水果生长,建议他发展猕猴桃种植,每市斤市场价10元上下哩。“我不懂种植技术咋种,你又是学农的隔行如隔山,没人教我种植技术。”“都‘互联网’时代了,现成的专家学者网上找,实用生产技术网上都有,对一些核心技术付点钱就可以下载了,挺方便的,我教你怎样进入页面。”老同学打开手机传技授艺,在老同学耳提面命下余押寿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黄草坝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东华全力支持余押寿建果园
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要有资金投入,怎么筹措资金?余押寿想到了父亲手里的6万块钱。2015年杭端高速公路黄草坝过境段征用了余押寿家2亩山地得了6万多元的征地款,父亲把钱存在银行里给他娶媳妇用。他把用征地款种猕猴桃的想法向父亲说了,遭到一顿抢白:“那钱是留给你娶妻生子续老余家香火用的,就别打它的主意了,要种猕猴桃就自个筹钱去。”余押寿看软磨硬泡父亲都不松口就想到要智取。他便买了几斤米酒,宰了一只鸡,弄了几个菜,父子俩海喝了起来。父亲酩酊大醉后,余押寿从父亲衣兜里掏出钥匙打开箱子找到存折到银行取出存款投入到果园建设上。开挖了台地,架设了输水管,搭建了盏架,建盖了工棚,从四川苍溪购进了种苗,铆足劲儿闯市场。
余押寿采取“以短补长、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方式,规范化种植了3年挂果猕猴桃360棵、日本甜柿120棵;建成1亩苗圃,育猕猴桃苗2000余株、核桃苗1000多棵;嫁接过的1年龄猕猴桃苗每株出圃价20元上下,核桃苗出圃价18元左右,培植出了一个整存零取的“绿色银行”。
认准目标的余押寿求智于互联网,问道于实践。他吃住在果园里,不分昼夜地在果园里观察幼苗生长规律,并做了种植笔记。有时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一熬就是一个通宵,被蚊虫叮咬是常事。果园活计繁杂,成天都有活干,很少有落闲时间,吃饭常常是饱一顿饥一餐不规律,好在余押寿身板结实,硬是挺了过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艰辛的摸索实践,余押寿实现了从水果“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去年销售猕猴桃300余株、核桃苗250余株,收入1万多元,加上打工收入,家庭经济总收入达3万余元,摘去了贫困帽。今年已预售猕猴桃苗1000株、核桃苗500株,猕猴桃和柿子已经挂果,美好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余押寿接嫁接猕猴桃苗
身怀一技之长的余押寿不忘回报父老乡亲。深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他,为了让更多的乡亲掌握猕猴桃和柿子的种植技术,把自家果园作为开放性教学基地,不少村民到他家果园学习种植技术,都是用汉语和傈僳语“双语”进行耐心的讲授技术,还赠送科技资料,把自己的手机号、QQ、微信等告诉学员,互通信息,切磋技术。目前,小米地种植猕猴桃30余亩、日本甜柿100余亩,余押寿通过微信群为果农提供科技服务,有时也被村民请去现场传技,忙得不亦乐乎。
在挂满希望之果的果园里,记者问余押寿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这位淳朴憨厚的傈僳汉子说:“一是希望我的猕猴桃和柿子能卖到好价钱;二是我真想有个圆满的家,能够找到意中人退出‘光棍部落’,过上‘早上一盆洗脸水,晚上一对花枕头”的生活。”
余押寿,愿你好梦成真。
本报记者 雷 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