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市政务中心卫生健康委的办事窗口,工作人员朱云红正在为前来咨询的群众递上办事指南。该窗口主要负责的是14项卫生行政审批事项,朱云红告诉记者:“14项审批中能够做到一网通的实际上就是护士的电子化注册。通过互联网,申请人在系统个人端进行申请并填写个人信息,提交申请后进行机构初审,然后进入管理版,信息就会自动上传上来,整个审批就完成了。”

市卫生健康委依据《中共保山市委办公室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保山市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的通知》(保办发﹝2019﹞18号)精神,从行政审批及减税降费两方面发力,着力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优化医疗卫生相关行业营商环境。
流程规范化
为进一步压减行政许可事项,规范行政审批流程,市卫生健康委加快制定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政务中心的卫健委窗口按照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的要求,认真制作14项卫生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并陈列在窗口受理台面以供办事人员翻阅,如群众对手册内容存疑则当场解答,还同步在市卫生健康委监督执法局网站公示,真正做到办事公开透明。
为推动保山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好职责内的工作任务,按照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要求,卫健委使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对83项卫生行政办理事项进行完善,其中已报送80项,2项(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国家规定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其他医疗机构登记、血吸虫病病人医疗费减免)不属于本市级职权范围的事项,1项(护士执业注册)重复事项。
在“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理念的号召下,“一部手机办事通”得到充分推广运用。卫健委将14项卫生行政许可事项均纳入“最多跑一次”审批事项办理,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人民群众。运用互联网技术,医疗机构、医师、护士已全面实现行业“互联网+”服务,共办结1994件,对护士执业注册则推行“不见面审批”,共办结444件。
目前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制,卫健委采取多项措施建立了管理相对人的专门微信群,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申请表(新办/延续)、告知承诺书、卫生管理制度及日常监督管理材料发至微信群,让管理相对人得到第一首审批必备的资料,做到标准统一,许可质量有保证,共办结3件。
收费合理化
收费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卫健委按规定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做到每一项收费都合理规范,使人民群众满意。
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20号),国家取消或停征41项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卫生健康部门涉及停征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是卫生检测费、委托性卫生防疫服务费,取消的涉及个人等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是预防性体检费。
截至2019年7月31日,市疾控中心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免费体检办证3761人,免费金额40.9655万元;对放射诊疗机构免费开展放射卫生防护检测7户,免费金额2.7万元;对辖区医疗卫生单位免费开展医院感染控制监测检测116份,免费金额2.32万元;免费开展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监测5份,免费金额0.125万元;免费开展1106份食品11373项次监测检测,减免费用161.5万元;免费开展城乡饮用水监测321份,检测8500个指标,减免费用27.1万元;对150家公共场所开展环境监测34795项次,减免费用108万元。
服务优质化
服务质量的高低检验着窗口单位的服务水平,也关系着整个营商环境的质量。改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才能切实增进办事效益。
在行使卫生行政审批过程中,卫健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实施行政审批,实行行政首问责任制,开通电话咨询、窗口咨询、网络咨询、信函咨询、邮件咨询等方式,解答办事人员提出许可问题。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按照效能要求,在规定承诺的时限内办理完毕许可事项。按照国卫医发[2018]29号要求,自2018年11月10日起,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含港澳台资、不含外商独资)时限由30日压缩至20日;医疗机构登记时限由45日压缩至20日;医师、护士执业注册时限由20日压缩至12日,实行当场办结。
“去年我们开通了EMS的寄送,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群众办理完业务之后,证件发放阶段由我们直接寄出去。今年,我单位推行‘不见面审批’,行政相对人将材料寄过来之后这边进行审核,审核后发放证件也通过EMS送达。在未实施以前,很多偏远地区的群众办事需要特地赶过来一趟,现在则方便了很多。若材料不齐全,我们这边会附上说明要求补齐缺失的材料,随后邮寄过去等办事群众补全材料再寄回,一旦材料齐全,基本上会进行当场办结并发放证照”,朱云红这样说。
市卫生健康委督查专员赵阳阳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卫生健康委将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文件规定,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大健康信息工程建设,助力“互联网+”服务,简化行政审批,促进民营医疗机构投资办医;另一方面充分结合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以服务的品质换取经济发展高质量。
[本报记者 吴晓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