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保山古城的井

时间:2019-09-09 15:32:38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23

   无意间,又走到了明昌步行街口,我情不自禁地看看这条历史痕迹斑驳的“包谷路”,以及井台被绳索磨出深深印迹的水井来,它们饱含着我对古城历史的一些牵挂。bbb保山日报网

  始建于唐天宝二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保山古城,除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地下水充沛且水脉旺盛。星罗棋布的大小水井分布于城内很多角落。bbb保山日报网

8113-63_副本.jpgbbb保山日报网

  在人们居住的天井里,在公共场所的房屋边,在交通要道的道路旁都有大大小小的水井。在我的记忆里,有范家大院的家庭用井(今金叶大厦位置);关庙街的三眼井(现明昌步行街内);明强街的大井(现明强社区大楼址);还有小北门白沙井、小井巷的小井、南门外的街边井和玉龙古井等等。bbb保山日报网

  说起古城里的古井,当数小北门的白沙井了。这口井虽然没有了,但它有过昔日的辉煌。在今天的八一路和玉泉路的交叉点西南角,也就是当年的小北门城门洞脚,就是这口井的遗址。井呈长方形,深不足1米,底有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和白沙,水自其中汩汩涌出。井四周由青石板砌成,bbb保山日报网

  并留有出水口,以便余水外泄。此井的北面即是当年的护城河,磨房沟洼子流出的山泉水渗透到白沙井里,因此井水特别清冽甘甜,这也成了城里水井的一绝。bbb保山日报网

  每天早晚,到小北门挑水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用大木桶挑的,也有用小洋皮桶提的,还有两个人抬一桶的。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小孩子们也加入其中,有的几人相约,共同前往;有的跟在大人的后面,拿着能盛水的器皿,亦步亦趋,好像赶集一样。bbb保山日报网

  20世纪50年代中叶,正在读小学高年级的我,也参加到小北门挑水的行列中。不过,我是在放学以后才去挑的。因为家住城东,路途较远,为省路,只有挑小巷来走。过通商巷,穿仓巷(军分区旁边的一条小路),不走大街,我就这样走了好几年。我用一对小洋皮桶,一天一担,算是对家庭生活的一点补充。挑水之事,也给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bbb保山日报网

  围绕着小北门井,保山城出现了两个与众不同的现象。一个是,出现了一种职业,即挑水人。他们用专门的木桶或洋皮桶,以良好的信誉和固定的价格,把一担担小北门白沙水,送到千家万户;同时也保证了多家茶铺、酒肆、饭馆的用水。另一个是,小北门水几乎成了保山人腌制咸菜的“专用水”。bbb保山日报网

  保山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即每年的腊月初八的水,被称为“腊八水”,而小北门井的水为最佳。这天的水,只要放到瓦缸里保存,一年不腐,是腌制咸菜、特别是做酱的好液体。据说,用腊八水做出的酱,颜色鲜亮,味道醇正,不但口感好,保存时间也会延长。bbb保山日报网

  腊月初八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小北门井走来,盼望着早点把这“圣洁之水”取回家中。大家约定俗成,无论人有多少,绝不哄抢,随时保持着秩序井然。年轻的让老的,大人让小孩,男人让女人,……水井周围呈现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bbb保山日报网

  明强街大井也是值得一提的。一个宽2米、长4米的方形大井,四周由青石板砌成。离水面约20厘米的地方又由青石板铺面,以便人们取水或用水。大井一分为二,靠西的为取水,即供挑水或舀出淘米、洗菜之用;靠东的为直接用水,可洗衣服等。这是一个公共场所的井,它有很旺的人气。大井台上经常是淘米的、洗菜的、收拾杂物的,聚集一堂。人们边做事,边聊家常,经常是笑声连连。那种场面,至今使人怀念。bbb保山日报网

  最使我怀念的还是范家大院的那口井。1959年“集体食堂”时,这口井曾经供应一街二大组(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区)数百人的吃饭用水。后来,为支援农村抗旱,同一时间全城都把井里的水打出来,然后再倒到街道边的排水沟里,让其流向农村,以缓解旱情。我就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尽管不知道抗旱的效果怎么样?但我还是尽了一份心意了!这口井的印象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bbb保山日报网

  如今还能看到的有分量的古井,唯一的只有玉龙井了。原因主要有,其一,古井的历史本身悠久,且有传奇性。其二,就是古井已经被人重修了!bbb保山日报网

  据载,“永昌古城遗址,南垣内侧,尚存古井一口,名为玉龙井,其水为龙泉门一脉,白沙之中溢出,清冽而甘美。”明代永历年间,永历帝流亡过此,见沙泉自涌,渴而饮之,甚悦。邑人遂修筑为井。其后有人称之为“御龙井”。数百年来的时光演变,人们就把此井叫作玉龙井了。另一个版本是,当年永历皇帝饥渴难耐,发现这口井时,直接畅饮甘甜之水,故赐名“玉龙井”。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暗藏着一个凄美的故事。bbb保山日报网

  玉龙井的位置在玉龙井路和龙泉路交叉点西北角约10米的地方。此井的水脉很旺,常有“不因天旱而水小,亦不因天涝而水浊”的说法。它是保山城南一带主要的水源地。这是一口方形的井,四周由青石砌就,顶斜盖一青石板,以避风雨。虽经风雨的多年侵蚀,井台早已破旧,但仍然有人使用。bbb保山日报网

  2008年初,保山市体育场扩建,玉龙井也在规划范围。市体育局出于保护古迹的目的,本着“护其源,增其制,正其名”的原则,修葺了这口古井。bbb保山日报网

  建筑工人在原址上,掘深清理了水井。井台呈六面体,约80厘米高,刻有“玉龙井”字样。在井台的地面以下开一个口子,外用青石雕一龙头,用以溢出井中之水。龙头以下又砌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呈鱼贯状连接,便于人们取水用水。以井为圆心、6米为直径,砌一围栏。栏杆由青石雕成,栏杆底部高出井台底部约40厘米。地面全由鹅卵石铺成,别有一番韵味。水井的东南两边绿树成荫,旁立一石碑,这就是“重修玉龙井碑记”,整个环境就是一个新的风景点。bbb保山日报网

  已经逝去的古井,它们曾经的辉煌,在怀念的人们心里永不改色。已经重修的古井,井口覆盖了厚厚的夹胶玻璃,把井水封于其中。它虽然不能再使用了,但它也是一口实实在在的井,陈列着它昔日的荣光。bbb保山日报网

  [赵从文]bbb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