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平达:民族团结花满校园,文化交融雨润心田

发布时间: 2020-10-08 16:26:17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3.傈僳族非遗体育竞技“嘟哒哒”制作.JPGSSS保山日报网

  黄连河小学始建于1949年,学校占地1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96平方米; 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0人, 教师12人,其中傈僳族学生55人,傈僳族教师1人。十月金秋,万山泛黄,层林尽染,迎着秋风,走进坐落在平达乡傈傈族聚居地的被大山环抱的黄连河小学,一股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团结黑板报、民族团结手抄报展板,具有特色的民族歌舞和民族课间操打歌让人应接不暇。SSS保山日报网

4.体育竞技“嘟哒哒”.JPGSSS保山日报网

  为了大力弘扬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小学把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教育融入教材、课堂、活动、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歌舞等,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读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深刻含义,体会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此来推动黄连河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迈向新台阶,让民族团结花满校园,文化交融雨润心田。SSS保山日报网

  加强双语教学促进民族交融SSS保山日报网

8.双语教学傈僳族原生态歌曲《感谢共产党》.JPGSSS保山日报网

  “捉撒咳尼党咯啦,啊台咪共产党待儍莫”傈僳语,汉语为“幸福生活党给予,时刻感谢共产党”。这是在平达乡黄连河小学听到的一节特别的“双语课”,当地傈僳族教师胡保德正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傈僳语。傈僳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黄连河小学通过开展傈僳语和汉语(双语)教学,更好促进汉族学生与傈僳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让汉族学生能深入了解傈僳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使他们从小对傈僳族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傈僳族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学校邀请本村傈僳族教师和懂得“双语”的当地民间艺人定期到学校开展“双语”教学,主要教会在校师生一些简单的傈僳族日常用语,会唱当地傈僳族自创歌曲《感谢共产党》和其它原汁原味的傈僳打歌调,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幸福生活党给予,时刻感谢共产党。“我们傈僳族的孩子以前在家用傈僳语和家人交流,到学校基本都是说汉语,通过‘双语’教学后,汉族的孩子也能用简单的傈僳语和他们交流本民族传统文化,我认为这对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是非常好的。”担任该校“双语”教学的傈僳族教师胡保德介绍说。SSS保山日报网

  上好开学第一课 民族团结一家亲SSS保山日报网

9.开学第一课,民族团结一家亲.JPGSSS保山日报网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着力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进了民族感情,营造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班主任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教学、讲历史民族英雄故事、身边傈僳族先进典型故事、学生谈自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等方式上好“开学第一课,民族一家亲”,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我们学校主要是傈僳族和汉族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使师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与黄连河小学校长杨荣锦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今后,该校还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坚定不移地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长期坚持开展下去,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广大师生心中绽放。SSS保山日报网

  民族团结文化墙 发挥大大凝聚力SSS保山日报网

10.大课间活动:傈僳族“刮欠”舞 (2).JPGSSS保山日报网

  黄连河小学隶属平达乡傈僳族聚居地黄连河村的一所完全小学,坐落在段家坝的一个小山坡上,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就是独具特色的傈僳族校园文化墙,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给人的惊喜就是“这个学校很特别”。校园里栩栩如生的傈僳族文化墙,完美再现了当地傈僳族人民长期以来生产生活及变迁的场景,让师生每天在校园里都可以饱览傈僳族历史的起源、语言文字、非遗文化、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知识。教室里通过制作民族团结一家亲黑板报、手抄报、绘画作品等形式,宣传党中央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政策,宣传平达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使全校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知识和风俗习惯,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德育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各个方面,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SSS保山日报网

  非遗文化进校园 民族文化“活”起来SSS保山日报网

6.傈僳族乐器“萨片麻姑”教学.JPGSSS保山日报网

  黄连河村是龙陵县傈僳族的主要发源地和聚居地,傈僳族从服饰到各种习俗均保持着本民族原汁原味的古老文明和文化,堪称傈僳族文化的“博物馆”。SSS保山日报网

  黄连河的傈僳族素有“会讲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之说。能歌善舞与生俱来就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他们的血液里,傈僳族的歌舞都是随意而起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可参与,因此,这里的生态歌舞文化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特别是当地的百人“刮欠舞”(也叫打歌),一直广泛流传于其他民族为常年健身的一项广场舞,为了传承傈僳族的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活”起来,黄连河小学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办学特色,开设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和大课间活动。SSS保山日报网

  “叮铃铃……下课时间到了,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操场上参加大课间活动吧”。顿时,校园广播里就传来欢快的三弦打歌调,全校师生熟练地踏着调子围成圈,手拉着手,步子整齐地“跳起跳起就跳起,跳起不怕脚踏皮”《刮吃巴巴捉一来》等原生态的民族舞蹈。这是黄连河小学一天中“玩”得最“嗨”的时光,师生个个尽情地唱着、跳着,蓝天丽日下,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迎风招展,红墙平顶的教学楼整齐矗立在校园里,和着师生们的欢声笑语奏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华美乐章!SSS保山日报网

5.市级非遗文化项目“萨片麻姑”教学 (2).JPGSSS保山日报网

  活动课上,傈僳族非遗文化传承人正在用心地给老师和学生讲解“嘟哒哒”的起源、制作方法和玩法等。“嘟哒哒”,傈僳族语,“嘟”,意为“抛起”,“哒”,意为“接住”。现已演变为“快来玩,大家快来一起玩”的意思。“嘟哒哒”是黄连河及附近傈僳族男女老幼都爱玩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论是农闲、节日、聚会、喜庆日子都开展此项活动,“嘟哒哒”简单、易学、易普及,又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且民族特色浓郁,极富观赏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9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园各项举措,黄连河小学特意邀请本村傈僳族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传非遗,共创民族文化大繁荣的景象。师生一起玩起来时,只见一个学生左手拎草球的细叶,用右手掌心向上一抬,草球飞得老高,忽而又晃晃悠悠飘落而下,想不到有沟槽和柔毛的叶片,竟有这么好的弹性,不等草球落地,另一个学生生怕接不着,又用双手拼拢使劲向上抬,草球又高高飞起,成功的喜悦让笑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SSS保山日报网

  体育课上,在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上,一群可爱的男孩子在傈僳族老师的亲身示范指导下,开心地打陀螺,只见他们分成攻守两队,守方将陀螺鞭子缠绕在陀螺上,弯身从身后翻转手腕,将陀螺往前抛再往后一拉,陀螺就旋转起来了,攻方紧随其后在规定距离瞄准打向守方的陀螺,每每打中以后,场上欢呼声一片。“打陀螺”又叫“打老牛”,其历史悠久,是平达男人们自小就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是一项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健身运动。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该校将打陀螺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在愉快地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促进民族文化交流。SSS保山日报网

12.体育课上打陀螺.JPGSSS保山日报网

  音乐课上,教室里传来不一样的优美动听声音,那是傈僳族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萨片麻姑”弹奏的旋律,“萨片麻姑”制作及演奏的代表性传承人余宗富夫妇正在耐心地教老师和学生。据了解,“萨片麻姑”是傈僳族发展历史上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见证,“麻姑”意为口弦,是傈僳族的一种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演奏时,“萨片麻姑”发出的声音虽然细小,但却非常悠扬婉转动听,黄连河傈僳族传统乐器“萨片麻菇”于2013年10月被列为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萨片麻菇’的制作和弹奏,是我小时候祖辈就传下来的了,现在会的人也没有几个,学校能够请我来传承给学生,代代相传,我真的很高兴,这样,我也不用担心着这个技艺会失传了。”余宗富开心地和记者说着。SSS保山日报网

  精耕细作,民族文化进校园硕果累累。黄连河小学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通过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弘扬,有效推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实现民族文化大融合,民族团结大收获,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在贫困山区的每一个角落。(王佳凤 李欢)SSS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SSS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