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行走在初冬的荆竹坪

发布时间: 2020-12-07 09:42:06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222保山日报网

 
 

  震落了清晨满披的露珠,薄雾中,我们已经行走在龙陵县龙新乡荆竹坪。远离开纷扰,远离开喧嚣,在宁静与闲适中,我们邂逅了“冬耕犁田”“地里挖宝”“指尖斛香”的美景。222保山日报网

  冬耕犁田222保山日报网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这才刚入冬,荆竹坪的老农们就已经忙碌开了。222保山日报网

  山洼的层层农田里,“哇咧——哇咧咧”“哞哞——哞哞哞”的叫唤声格外清脆,壮实的水牛拉着锋利的铁犁,在老农的把扶之下,翻出了一大块一大块冒着水汽的黑土。水汽中氤氲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我情不自禁深深呼吸,一种久违的、亲切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222保山日报网

  儿时,犁田耙地的情景随处可见,尤其栽种时节。一农、一牛、一犁、一耙,在黑土地上耕耘着每一季的希望。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运时而作、适时而收,老了农人和耕牛,钝了牛犁和牛耙,简单的工具延长了人们从事劳动和生活的手,成就了或甘或苦、或酸或辣的岁月。222保山日报网

  “大叔,早啊!”222保山日报网

  “不早啦!今早要犁完这三丘田,让土地在太阳下晒晒,接着又要栽种麦子了。”222保山日报网

  “今年的谷子收成好吗?”222保山日报网

  “好呢,全家人吃一年都吃不完。新米饭都吃过几顿了,香着呢!”222保山日报网

  “怎么您一个人来呢?”222保山日报网

  “家里人都剪石斛和挖洋丝瓜根去了。”222保山日报网

  地里挖“宝”222保山日报网

  龙新乡荆竹坪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东面和南面紧邻蚌渺社区,西邻潞西市,北邻龙山镇,平均海拔1985米,年平均气温12.5℃,年均降水量2200毫米,全年无霜期280天。这样的区位优势为洋丝瓜根和石斛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222保山日报网

  于是,这儿的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靠近蚌渺社区一面的冷凉山区栽种洋丝瓜,靠近潞西一面的温暖山区栽种石斛。发展到如今,洋丝瓜根和石斛分别成为了村里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222保山日报网

  洋丝瓜的学名为佛手瓜,内含较多的蛋白质和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等,其营养价值很高,形状宛如双掌合十,带有祝福之意,故称佛手瓜。222保山日报网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特殊的味道,亦如冬季的洋丝瓜根,总会让人心心念念忘不了。爆炒、凉拌、煲汤,是冬季里的一道美味佳肴。每年的秋末冬初,荆竹坪村的瓜农们便忙碌开来,一边陆续采收洋丝瓜根,一边开始新一轮的种植。222保山日报网

  当天正逢75岁的老大爷马家富在地里挖洋丝瓜根,地头已经堆放着一堆挖好的洋丝瓜根,个头不是特别大,但正好。它们集雨水甘露、日月精华之后长成。虽然没有光鲜的外表,但任由风吹雨打,自然生长,远离城市,才结出了最美的果实。222保山日报网

  老人家坦言:荆竹坪村民在沙土地上栽种洋丝瓜,不放化肥,只放农家肥,生态天然、品质优良、口感上乘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客商们来到家门口收购,每市斤7-8元、当年种当年就有收成。瓜尖可以做菜吃,叶子可以喂猪鸡,洋丝瓜和洋丝瓜根可以卖,一棵棵洋丝瓜成了当地瓜农的独特“摇钱树”。发展到如今,全村洋丝瓜根种植面积已达120亩。222保山日报网

  指尖斛香222保山日报网

  越过冷凉山区这面,我们翻过山头朝着石斛种植地奔去。222保山日报网

  车子在郁郁葱葱的大山深处穿行,清新的山风从打开的车窗灌了进来,令人神清气爽。车窗外是蓝盈盈的天、绿油油的山,哪怕已经是冬季,草木凋零的丁点儿痕迹都没有,好似冬天从未来到,这正是“滇西雨屏”龙陵的福气。222保山日报网

  下车后,我们继续行走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冬日的暖阳透过树枝,投下斑斑驳驳的光影。顺着一条名为“细鱼沟河”的山溪前行,有几丘田还未翻犁,稻茬上几只鸟雀在啄食掉落田间的谷粒。吃饱了,叽叽喳喳叫几声,又陆陆续续飞到溪边的树梢上,在枝叶间嬉戏,倏忽又蹦跳着飞落地面。继续往前走,眼前便较之前开阔起来。清澈的山溪顺着山洼缓缓流淌,滋润着溪流两畔连片的石斛地。222保山日报网

  石斛地旁,黄澄澄的香橼挂满枝头,橙红的大树茄令人垂涎,热情的老农摘了一些让大家品尝,香橼又脆又甜、大树茄酸酸甜甜。222保山日报网

  当天,斛农韩林理家要把全部的石斛采收完,准备发往浙江。一大早,寨邻寨舍都来帮忙,大家剪石斛、摘叶子、扎把装袋,动作娴熟、配合有序。这一根根石斛是韩林理家的致富“宝贝”,全家老老小小六口人靠着石斛于2018年顺利脱贫出列。其实,村里的好多人家都种着石斛,全村石斛种植面积达400多亩,石斛为每一个家庭增收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222保山日报网

  这儿的人家不仅栽种着石斛,还加工着枫斗。走进斛农家里,只见在家照看孩子和料理家务的老人也没闲着,围着一盆炭火、一把筛子,在一把钳子的辅助下,一根根石斛变成了一个个枫斗。院场角落堆满了肥硕的南瓜,屋檐下挂满了饱满的玉米,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整齐地放在刀架上,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正欢迎着冬的到来。222保山日报网

  夕阳温暖黄昏之时,我们路过了坐落在深山中的一个个小寨子。沐浴着余晖,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生活味道,细细的炊烟从农家的青瓦上袅袅升起,暮归的牛铃摇响山间小路。222保山日报网

  眼前的一幕幕,又令我不禁感叹:这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车流人声日彰其沸、林楼街巷日显其深的“发达”地方相比,似乎有些“慢吞吞”的感觉,一如我们走进这方水土的节拍。222保山日报网

  然而,世间万物俱含变数,每每不是那么容易“一眼看透”的,快有快的“不达”,慢有慢的“可续”。春华秋实不违其时,寒来暑往不乱其节,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儿看上去的“慢”,抑或是这方水土这方人顺天循道所秉持的一种气定神闲,才成就了情景是歌、劳作是画、安逸幸福的朴实之美、自然之美。222保山日报网

  本刊特约撰稿 徐 静222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222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