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文明村镇】平达:从小包包田到民安园的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 2021-03-30 15:26:15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3.3202012月,幸福新居民安园.jpgUUU保山日报网

  阳春三月,沿着G219国道穿过龙陵县平达坝子一路往南行驶,一路拂堤杨柳,田野春耕忙,孕育新希望,如在画中行。行至坝头,总会被位于坝子东边山脚的一排排黛瓦黄墙的乡村“小别墅”所吸引,这就是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的平安社区——民安园。UUU保山日报网

  昔日包包田 今时民安园UUU保山日报网

  迎着和煦的春风走进民安园,临近G219国道旁两排整齐划一的平房格外显眼,外墙温馨暖黄,屋顶青瓦素雅。宽敞的文化广场旁,休闲廊架藤蔓轻绕,满园弥漫着自然清新的味道。漫步于斑驳古老的石磨步道,时过境迁,忆苦思甜,才发现这里早已物非人非。穿过潺潺溪流上的青石小桥,品满园春色、赏小桥流水,置身于“滇西雨屏”的“江南小镇”中,生态宜居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UUU保山日报网

3.2搬迁后的新居.jpgUUU保山日报网

  “春风”吹入包包田,华丽转身民安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民安园春暖花开,让人感觉到浓郁的春天气息;百姓安居乐业,让人感受到平达万象更新的发展。UUU保山日报网

  看着眼前的景象,有谁又曾想象得到:就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山田,那时这里叫“小包包田”,虽说叫田,可由于土地贫瘠,农户并没有好的收成。UUU保山日报网

4.生态宜居.JPGUUU保山日报网

  2016年,注定是小包包田变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各地贫困地区打响,各项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在小包包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UUU保山日报网

  2016年3月,总投资6084万元的平达小包包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精准落地,规划用地107亩,户均占地面积170㎡,以“统规联建”的建设模式,建成纯居住和商住两种户型。2017年12月,来自平达乡平安、小河、小田坝、安乐等7个村(社区)118户495名村民从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的各个山头搬迁到此,使得昔日“荒地”包包田华丽转身为“福地”民安园。UUU保山日报网

  搬出深山沟 小康“路”更宽UUU保山日报网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平达乡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实现群众安居乐业。UUU保山日报网

4.玉兰花开香满园.jpgUUU保山日报网

  为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稳增收,平达乡积极搭建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千方百计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乡党委政府主动与多家省内外企业签订协议,采取“培训+定岗”模式,通过发布招工信息,搭建平台和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安排搬迁群众实现就业。目前,民安园118户495人中有176 人靠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使户均增收2万以上。UUU保山日报网

  “以前住在坡陡坎高的老家,雨天还担心山体滑坡,因为路难走,车子都进不了家,生产生活十分不便,仅仅靠在家边的田地里种点小菜卖、采几亩茶维持生活,收入很低。”从平安社区寺坡搬迁到民安园的脱贫户蒋宏旭回忆以前在“穷窝”过的苦日子不禁感叹。UUU保山日报网

5.多功能活动室.JPGUUU保山日报网

  “不过,自从搬迁到民安园后,路就好走了。乡政府对我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为我们牵线搭桥,推荐我们去广东深圳电子厂打工,每人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我俩去打工3年了,以前和亲戚借的钱已还清,现在还有点积蓄,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今年春节后我俩就在家学着做点小生意,目前生意还不错。”展望未来,蒋宏旭底气十足地规划着他家的致富路子。UUU保山日报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故土难离,外出就业难”的“无业”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巩固搬迁后脱贫成效,提高增收致富本领,平达乡每年组织妇女开展石斛枫斗加工培训。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从平安社区芭蕉沟组搬迁到民安园的杨桂芹和她的几个邻居姐妹就是利用在家照顾老小的闲暇之余来做石斛枫斗加工增加收入的。UUU保山日报网

5.多功能活动室.JPGUUU保山日报网

  “我们几家都是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照顾老人和接送小娃读书,平时可以做石斛枫斗加工,做一斤有50块加工费呢,在家也可以赚钱。”杨桂芹一边娴熟地扭着指尖的枫斗,一边和记者聊天,干净整洁的新家里弥漫着石斛的清香。UUU保山日报网

  兴富民产业 鼓足“钱袋子”UUU保山日报网

  平达乡因地制宜兴产业,促农增收百姓富。易地搬迁,改变的只是贫困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后续产业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安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按照“长中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村党总支引领,党员带头,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烤烟、肉牛、姬松茸、烟后玉米等致富产业。确保每一户搬迁户均有一项以上支柱产业,2020年,118户搬迁户年均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UUU保山日报网

6.幸福的笑脸.JPGUUU保山日报网

  “以前住在老家,交通不便、种点玉米都很难搬回家。现在搬迁到这里,柏油马路就在家门口,条条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耕田不用老水牛,机械化耕作,省时省力。我家田不够种,还租了13亩来发展烤烟,一年也有几万元的收入呢。”从杨卜寨搬迁到民安园的高芹仙笑容满面的讲述着自己的致富产业。UUU保山日报网

  谱文明新曲 唱和谐之歌UUU保山日报网

  如今的民安园环境优美、管理到位,区位优势明显、配套设施齐全,文化活动丰富、氛围营造浓厚,建有党建展室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健身步道、活动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安置点的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是一个乡风文明、宜业宜居的幸福家园。UUU保山日报网

  强社会治理,建宜居家园。民安园在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治理精细化,做到“软硬兼施”、齐抓共管。做到“软硬兼施”、齐抓共管。平安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党建+智慧社区”建设,做到以智慧党建为引领,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郑垧靖精神教育基地、保山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宣传教育基地等多功能活动室,集宣讲教育、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通过正面引导教育群众弘扬文明新风、实施移风易俗,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群众自治主体作用,民安园搬迁群众的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民风家风等等得到全面改观,达到了“环境好看、产业能干、事情好办”的良好效果。UUU保山日报网

7.石斛枫斗加工.jpgUUU保山日报网

  弘扬新风尚,促乡风文明。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村规。为推进社会治理,引导教育群众弘扬文明新风、实施移风易俗,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平安社区及时修改完善《平安社区村规民约》,将村规民约发放到户,宣传到人。同时,始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宣传和学习“全国最美奋斗者”郑垧靖、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的“光荣脱贫户”胡金花和受省政府表彰的“2020年度云南省优秀医疗卫生人员”杨相成等平达乡内的身边榜样、先进典型,来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UUU保山日报网

  时下,平安社区通过教育引导、道德熏陶、示范带动、相互督促、固化家风、制度规范等措施,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新风,实现了社会和谐、邻里友善、家庭和睦、民风淳厚、乡风文明的新局面。2018年12月,平安社区被评为“云南省卫生村”。2020年11月,平安社区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UUU保山日报网

  幸福感党恩 美好生活入画来UUU保山日报网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从搬得出、稳得住到能致富,志智同扶,一项项精准扶贫举措焐热了百姓的心窝,让他们树立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UUU保山日报网

8.脱贫户拉货赶山街.JPGUUU保山日报网

  小包包田的变迁是平达乡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如今,民安园里民安居,民安园里勤乐业。群众从内心深处感激党的恩情,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在村寨中建设了感恩泉,让世代搬迁群众饮水思源感党恩,坚定信念跟党走,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UUU保山日报网

  脱贫攻坚让昔日荒凉贫瘠的小包包田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全国文明村镇。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了老百姓的幸福“账单”。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景,绘就了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为乡村振兴铺上暖心底色。(本报记者 刘自明 通讯员王佳凤)UUU保山日报网

UUU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UUU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