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龙陵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发布时间: 2021-07-24 09:42:05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8681-22.jpg 444保山日报网

  在龙陵县平达乡安乐村牛圈山小组搬迁点,记者见到了74岁的傈僳族老阿妈余筛秀,此时,她正在指导儿媳和村邻们进行手工缝制傈僳族女子服饰。444保山日报网

  这个躲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寨共有13户42人,全部是傈僳族,于2017年底搬迁到牛圈山易地扶贫搬迁点。在搬迁前,傈僳族同胞都居住在周边交通和通信不便的深山老林里,东一家、西一家,住房基本都是危房,道路全是泥泞的土路,雨季来临时出入非常困难,这极大限制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脱贫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要求,集中力量抓基础设施建设,动员村民搬到宜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如今,整齐划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住房,宽敞的活动广场,干净整洁的道路,山地上的烤烟、白萝卜、草果、山葵、核桃长势正好,圈里的黄牛、水牛、生猪、栎果猪膘肥体壮,农闲之余三弦响起、歌声飞扬、舞步欢快,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444保山日报网

  在龙陵县288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总目标,龙陵县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融合,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抓好“八大示范工程”为载体,引导县域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时代内涵。444保山日报网

  在悠悠的龙川江畔,一座崭新的村寨拔地而起,绿水青山间,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蛮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昌园”就在这里。蛮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2016年8月开始动工,2018年6月竣工,搬迁对象户陆续住入。搬迁点共安置搬迁群众103户464人,其中阿昌族65户291人。放眼望去,成排的新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养殖小区、活动广场、商业街等配套设施齐全。在这里,让人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切实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圆了各族困难群众的“安居梦”。444保山日报网

  为了让搬迁群众住上“新房子”,鼓起“钱袋子”,龙山镇党委政府坚持“搬新家”与“稳就业”并举,让各族搬迁群众实现了“安居”与“乐业”齐步走。444保山日报网

  据了解,龙山镇在芒麦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建立了枫斗加工基地,并由镇人社部门牵头,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等,加强就业政策宣讲,组织党员志愿者上门送政策,询问就业意愿,介绍合适就业岗位,提高群众对政策知晓率和就业率。并组织外出务工,让就业扶贫“动起来”,从多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带动搬迁群众有组织外出务工,助力贫困群众挪出穷窝、走上新业、奔向小康,让各族群众真正做到有房住、有事干、穷根断。444保山日报网

  “搬迁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在街面上开了一家摩托修理店的阿昌族赧昌直坦言。新村建设后,许多村民在街边就开起了小卖铺、早餐店、冷饮店、烧烤店、摩托修理店等店铺,村民不仅有了收入保障,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宜居宜业、生活便利,村民入住后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搬出深山的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444保山日报网

  生产生活好起来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也没落下。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是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居住在芒麦村蛮旦、下寨、大田坡等寨子的阿昌族和汉族,都要聚集在蛮旦寨子脚的广场上“蹬窝罗”。各族群众围圈沿逆时针方向而舞,先蹉后跳再蹬,扭身转腰,动作潇洒奔放,古朴率真,刚劲有力,表现了龙陵各族人民热爱生活、团结向上的精神,也把“窝罗”的“欢乐之意”舞得淋漓尽致,这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阿昌族舞蹈“蹬窝罗”,也发展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44保山日报网

  未来,龙陵县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更高的工作标准、更大的工作动力、更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开创龙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徐 静 杨艳波444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444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