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民族融合共生发展 团结之花香满保山

发布时间: 2021-08-05 09:16:43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以“九+N”为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建工作成效明显,让民族融合、共生发展的团结之花绽放在了保山这片拥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土地上。sss保山日报网

  融合共生促发展sss保山日报网

  “我们乡一共有15个民族,都是移民来的,一直以来,我们各族群众之间相处得都十分融洽。”昌宁县湾甸乡党委书记李春华说。sss保山日报网

  湾甸,傣语名“勐雅”,意为“平坦的坝子”,共居住着汉、傣、回、苗、彝等15个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湾甸乡历经四次大的移民安置,居住人口从建国初期整个枯柯河坝区仅有2000余人到2020年底全乡达18727人,多民族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交融共生,呈现出了多民族共同发展、多文化繁荣兴盛的良好局面。sss保山日报网

  “我们各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不仅相处得很融洽,大家干活还有种你追我赶的感觉,更加卖力,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李春华说。sss保山日报网

  产业发展与民族和谐息息相关。据李春华介绍,湾甸乡是典型的亚热带地热谷立体型气候,有“天然温室”之称,特别适合种植冬早蔬菜、甘蔗、热带优质林果等经济作物。为此,湾甸乡深入推进“产业组织化”工作,大力发展“万亩蔬菜、万亩西瓜、万亩林果”三个万亩规模农业产业,同时以招商引资引进科技示范类龙头企业的方式,采取“党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完成“千亩柠檬、千亩沃柑、千亩葡萄、千亩芒果”四个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庄园建设,团结带动全乡各族群众稳定增收。截至2020年末,全乡农业总产值达5.4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7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07元。sss保山日报网

  “我们不仅要融合,还要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李春华介绍,下一步,湾甸乡将以传统村落、民风民俗、民间技艺传承保护和傣语言抢救性保护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傣族语言文字和傣族嘎光、彝族打歌等传统民间艺术的培训,并通过傣乡湾甸公众号、广播、文化墙、宣传材料等多渠道宣传民族团结知识和民族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民族团结意识,逐步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子。sss保山日报网

  带头引领共富裕sss保山日报网

  琳琅满目的布朗族特色饰品铺满展示台,结合布朗族传统服饰与汉服、唐装元素的服饰挂满店内,店主身着一身布朗族服饰正准备在抖音上开始直播。她就是人称“花濮公主”的施甸县县级布朗民族服饰传承人李枝清。sss保山日报网

  “现在我们布朗族服饰可受人欢迎了,我自己设计的一套民族服饰已经卖到法国去了,可以卖到12000元呢,已经卖到国外5套了。”李枝清向记者介绍,现在相对改良后的布朗族传统服饰和各类饰品销量都不错,网络又为她提供了多条销售渠道,现在的她主要以直播带货、网上店铺为主要渠道进行销售。sss保山日报网

  不仅如此,李枝清还对施甸县摆榔乡搬迁安置点的布朗族留守妇女提供专门的培训,大中村村民李桂美就是其中一名。“今年,传统的布朗族服饰一套已经可以卖到560元了,我都卖了好几套了,我平时身体不太好,现在可以靠做衣服贴补家用了。”在李枝清的带领下,很多留守的布朗族妇女都可以在家对服饰进行初加工,然后通过李枝清进行精细化加工和出售。sss保山日报网

  施甸县摆榔乡不仅致力于发展致富带头人,还积极探索出一条“民族+文化+脱贫”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道路,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2017年,摆榔乡被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首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围绕“一村一品”“户户都有脱贫产业”的目标,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专业合作社+集团帮扶+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全覆盖。2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烤烟、重楼、冬早蔬菜等种植业和生猪、肉牛、羊、鸡养殖业,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芦柑281亩、软籽石榴1399亩,户均增收5000元。sss保山日报网

  走在布朗山寨的路上,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从和蔼的面容、清澈的眼神中能看到民族团结进步、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花在布朗族群众心中绽放。sss保山日报网

  搬出大山天地宽sss保山日报网

  在隆阳区芒宽乡西亚社区移民安置点,林立着一幢幢精致的小楼房。文化广场上,聚集着穿着傈僳族服饰的居民,大家载歌载舞,欢声笑语,这里是128户高黎贡山移民群众的新家。sss保山日报网

  “以前我们都是在山上开荒,辛苦一年,温饱都很难保证。现在搬下来,我们可以边种地边打工,这是几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克玉花是第一批同意搬迁,也是第一批在合作社打工的移民,提到对移民搬迁的看法,她深有感触。sss保山日报网

  曾经,128户傈僳群众都分散居住在高黎贡山山麓腹地,90%的家庭不通水电,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零。为了解决傈僳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地方党委政府决定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并将安置点项目设在西亚社区芒歪组。同时,还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结构及傈僳族传统民居风格设计建设安居房128套,并配套村民小组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2018年12月,在各级常委政府的一致努力下,128户傈僳族群众终于搬出了大山。sss保山日报网

  搬迁只是第一步,留不留得住才是关键。为了让傈僳群众快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顺利开展经济活动,西亚社区引进培训公司开展种养殖、水电工、建筑工、手织品工艺技能等培训,为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提供技能指导,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截至目前,西亚移民安置点共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21户245人。sss保山日报网

  除了搬迁移民的傈僳族,当地还有汉族、彝族、傣族。各民族语言风俗不同,歌舞乐等民族文化也各有千秋。“每逢节日,我们都会邀请附近的其他民族,在我们的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共庆共乐。”西亚社区副书记李新连说。sss保山日报网

  为进一步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亚社区着眼于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大力挖掘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工作,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以鼓励传承人传授技艺,确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如今,在西亚社区的文化广场上,有的傈僳族会跳孔雀舞,其他各民族也会聚在一起跳傈僳族的“打拽”舞,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又各美其美,成为了西亚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报记者 杨 茜sss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sss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