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平达乡:学党史办实事“绘好”乡村振兴图

发布时间: 2021-09-18 09:27:28

来源:保山日报网   

傈僳群众萝卜丰收.JPG444保山日报网

  一池春水化活力,乡村处处绘新景。当前,龙陵县平达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的回信精神,不断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开。444保山日报网

  产业兴旺插上致富“金翅膀”444保山日报网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活,则全盘活。平达乡围绕“产业更兴旺”的目标,按照“山区特色化、坝区专业化、热区优质化”的发展思路,重点做好烤烟、香料烟、甘蔗、茶叶、养殖等传统产业,依托本地资源和优势,适度发展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444保山日报网

  突出主导产业。近年来,平达乡立足本乡实际,因地制宜,形成“烤烟主导、多样协调”的产业格局,切实把烤烟生产作为全乡主要的支柱产业来抓,坚持“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农业发展路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烤烟产业,让烤烟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巩固提升好香料烟、甘蔗等传统产业,有序推进“万担香料烟基地”建设、糖料核心基地建设;全力争取低效茶园改造项目,深入推进平达绿色有机茶园改造提升建设。444保山日报网

傈僳群众萝卜丰收.JPG444保山日报网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把烟后间套种青储玉米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创新脱贫思路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烟后玉米的种植,实现全乡烤烟增收、肉牛养殖青储饲料充足,种养殖产业提质提优、相得益彰,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让农民实现了多赢。444保山日报网

  发展畜牧产业。平达乡在培育发展壮大肉牛产业上下功夫,确保全乡肉牛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和最大化效益,力求让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全乡群众增收的又一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乡已有500头规模以上的肉牛养殖场1个;20—100头规模以上的肉牛养殖户共有90个,其中20头规模的58个、30头规模的18个、50头规模的12个、100头规模的2个,肉牛的存栏数总量达到8100余头。444保山日报网

  生态宜居托起美丽乡村梦444保山日报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平达乡安乐村抓住“生态”和“宜居”两个关键点,充分挖掘本村耕文化,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与本村特色元素相融合,以提升乡村农耕文化氛围。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通过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形成长效机制。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活真正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444保山日报网

12.民安园航拍.jpg444保山日报网

  走进安乐村德安园,只见阡陌交通,房屋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乡村文化墙图文并茂,水景池里碧波荡漾。既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韵味,又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自然风光。德安园安置点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注重记乡愁、感党恩的情愫和守住根、筑牢魂的情结,让百姓守家护家爱家。建设上保持原有自然现状,做到依山而建,不大开大挖、不过度硬化,切实做到山水田园风光现、美丽乡愁永长留。层层梯田、悠悠小道与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保留了文明的乡愁记忆。444保山日报网

  乡风文明绘出“活力四射”新画卷444保山日报网

  乡村振兴不仅要提升美丽乡村硬实力,也要造就乡风文明软实力。平达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最美家庭”“绿色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身边好人”等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和学习如“全国最美奋斗者”郑垧靖、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的“光荣脱贫户”胡金花和受省政府表彰的“2020年度云南省优秀医疗卫生人员”杨相成等平达乡内的身边榜样、先进典型,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好氛围,乡村文明蔚然成风。通过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听党话、跟党走。444保山日报网

德安园感恩亭.JPG444保山日报网

  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站10个。平达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自成立以来,组建郑垧靖精神志愿服务队1个,分为4个小分队:宣讲培训队伍、基层综合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文化活动队伍。“红马甲”的身影出现在抗击疫情、乡村振兴,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民生服务等工作中,展现出志愿者的担当与奉献。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444保山日报网

  治理有效点亮和谐幸福路444保山日报网

  以民族团结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平达乡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持续开展“双语”宣讲活动,不断推动宣讲形式、方法的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价值取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文化共识,夯实最深层次的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实现各民族“小认同”与中华民族“大认同”的统一,把各族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落实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乡领导班子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征求少数民族群众意见和建议,切实为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也畅通了少数民族群众反映情况、表达意见诉求的渠道,及时发现和消除矛盾隐患和不和谐因素,维护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444保山日报网

  智慧云平台赋能社会治理新模式。为推进社会治理,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平达乡在平达民安园多功能活动室搭建了智慧社区云平台,接入“智慧平达”手机APP和社会综合治理系统,融合“雪亮工程”电信“天翼看家”“移动看家”视频监控系统三管齐下,构建“一屏知全乡、一网管全局”的智慧现代化乡村治理模式。整合平达乡视频监控资源,接入平台监控探头60余个,充分发挥了预警预防、震慑犯罪作用。通过“智慧平达”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群众可以随时随地直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方式反映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人员在后台可快速回应,及时将问题转交相关部门办理,确保及时有效解决,提高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最终实现基层治理工作更加趋于信息化、智慧化、精细化和便民化。444保山日报网

  生活富裕奔向美好未来444保山日报网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让农民有着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这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平达乡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支持创业等多渠道来增加农民持续稳定收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提升村集体经济创收新动力,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444保山日报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故土难离,外出就业难”的“无业”妇女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增收致富本领,平达乡结合产业特点,建设平达社区石斛枫斗加工厂、黄连河村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让不能外出务工的本地妇女实现在家门口有“班”上,有钱赚,增加家庭“额外收入”。444保山日报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平达乡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切实增强实现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在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养殖小区,消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同时,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服务供给,千方百计让群众钱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444保山日报网

  如今,一个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一条条通村水泥路盘旋交错,一个个产业正在兴起,幸福的光景已经显现。平达乡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处处体现着温馨、和谐、活力的氛围,10个村(社区)452户1894人贫困户住进了漂亮舒适的楼房。通过产业扶持,群众积极发展产业,种植烤烟,养殖肉牛,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得到改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安置点的绿化、美化、亮化和水、电、路、有线电视、光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走进平达乡民安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色彩相间的楼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林立,一盏盏路灯照亮了乡村的夜晚,灯光下的乡村舞台上,村民们踏歌起舞,露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宽敞的休闲广场上,老人健身和孩童嬉戏,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诉说着幸福新生活。(王晓曈 王佳凤)444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444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