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西董家族的亮丽人生

发布时间: 2022-02-28 10:48:25

来源:保山日报   作者:祝庆开 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极边第一城腾冲,商贾云集,号铺林立,群雄并起,纵横商场,涌现了“东董、西董、南刘、北邓、弯楼子”五大名商,成为清末民初腾冲商界几大显赫商贾世家,在这其中,西董家族略胜一筹。555保山日报网

  前不久,我到腾冲董官村走了一遭,虽然来去匆匆,但此行还是让我对腾冲的人文历史颇有感触。555保山日报网

  清晨走进董官村,冬日的阳光洒满小巷,在小巷里一边走一边拍照,看见大门头的匾额“西董花园”,笔者对“西董”疑惑不解,在西董花园里喝茶座谈时,听了董氏后裔董家和老人一席话后,破解了“西董”的由来。555保山日报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极边第一城腾冲,商贾云集,号铺林立,群雄并起,纵横商场,涌现了“东董、西董、南刘、北邓、弯楼子”五大名商,跨国商号分支机构遍及国内及东南亚各大都市,商业贸易辐射五大洲32个国家。1937年出版的《云南正气歌》一书中这样写道:“腾越人善经商,其家资富有者,首推东董、西董,而西董尤胜。”在五大显赫商贾世家中西董略胜一筹,所谓西董指的是今腾越镇云山社区董官村的董氏家族。555保山日报网

  说到西董家族的发展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董氏始祖董救跟随西平侯沐英西征到腾冲,董救受封为武信侯,西征军“分地防守”,董救部驻扎于和顺小山脚开屯戍守。后来,随军征战的留守将士,便从江苏南京迁徙来家眷落籍腾冲。到了明朝末年(约1644年),西征军防守的重心西移,董氏六世祖董祖书迁移至马鞍山脚(今董官村)生息繁衍,因位于腾冲城的西边,所以被称之为“西董”。后来易名董官村,距腾冲城区6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830人。555保山日报网

  据董氏后裔第十七代董家和老人介绍,西董家族起步从事经营商贸,始于董氏第十四代祖董揖三,膝下有六个儿子,长子董友芝英年早逝,次子董友蒲性情忠厚,三子董爱庭最能赚钱,四子董采庭最有才情,五子董元庭精明果决,六子董南轩乐善好施,除了长子及次子外,其他四人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入市从商,各自发挥聪明才智,在事业上颇有建树,成为西董商帮的主要成员。西董家族尊称他们为“老爷”,但他们从未摆过老爷的架子。555保山日报网

  西董家族可谓商贾世家,清朝光绪至民国约70年间,从事商贸者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创立10余家商号,多为中缅商贸交易跨国商号。光绪年间,董揖三受腾越总兵蒋宗汉委托,合资创立“福春恒”商号,在缅甸及国内设立分号,在缅甸、永昌及下关等地设立分行,开西董家族兴起从事商贸之先河。之后,董友芳创立“春元记”商号,从事进出口贸易。董友惠创立“茂兴祥”商号,并合伙入“恒裕号”商号。董采庭受迤西道秦树声委托,与张子旺创办矿产有限公司,开发盏西及明光的银矿和锑矿。董殿佐在缅甸创立“永裕号”商号,从事翡翠经营。董传仕创立“信记”商号,从事进出口贸易。董传笔与杨道生、李静忱等合办“腾昌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年初,“春元记”商号和“茂延记”商号实行强强联合,组建创立跨国集团公司“茂恒”商号,将进出口贸易推向鼎盛时期,分支机构遍及国内及东南亚26个重要城市,成为称雄一方的西部名商。555保山日报网

  1937年,董传仕从香港购进英国宽扣织布机16台,创建“信记织布厂”,成为腾冲工商业首创引进铁机织布工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董传香、董传佐兄弟创建“腾越东街肥皂厂”。因工商业的发达,商贸交易进出口频繁,带动了商帮运输产业,西董有了持久的产业商帮运输队,建有繁殖饲养骡马的基地,董传桀在腾冲城开设了兽医馆及商帮驻铺,形成了一条商帮运输产业链,助推了腾冲商贸交易往来的繁荣。555保山日报网

  在西董家族口碑中,董爱庭最能赚钱,由他创立的“茂恒”商号,商贸逐步由永昌、大理、昆明发展至四川、西藏、湖南、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香港、缅甸、印度等地,商贸主要进口棉花及出口黄丝、茶叶、瓷器等。后经公私合营,“茂恒”商号更名为“云南纺织厂”(厂址在昆明)。他在商贸上眼光独到,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善于捕捉商机,从没有失算过。555保山日报网

  董爱庭聪慧过人,他不但自己赚钱,还帮助别人赚钱,大宽邑的明让三在生意上都得益于他。每天上午,他都到明让三的号铺转转,在闲聊中告诉明让三,某样货要涨价,赶快买进。有时明让三手头的本钱不够,董爱庭就叫明让三到他的号铺里先借一些做垫本,明让三果然赚了不少钱。有时他又告诉明让三,某样货要跌价,赶快出手。果不其然,没过几天,他说的货真的跌价,明让三没有赔本,还赚了不少钱。对商人而言,忌讳泄露商机,要做到守口如瓶,他反而泄露商机,以免他人造成经济损失,在腾冲商界留下了很好的口碑。555保山日报网

  过去当地有句俚语说道:“东董爱请客,西董爱行善。”这句俚语说的意思是,西董以董南轩为首乐善好施,其事迹在腾冲及盈江、瑞丽、陇川一带广为颂扬。他除了捐资修路架桥,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拿出大米数千斤接济贫寒人家度过饥荒;寒冬来临拿出土布数千匹,给家境贫寒的人家缝做衣服避寒;给穷困的死者救济棺木安葬,对脚瘸眼盲的患者给予特别优待;租种田地者,遇上灾年粮食歉收,便免除全部租金。有一天晚上,地里的南瓜被人偷了,有人向董南轩报告要去捉拿偷瓜的人,他说那个人因吃不饱肚子,才冒着风险来偷南瓜的,再拿一斗米放在瓜盏下,给那个人连米拿去。但是,董南轩对后辈从不放纵,教导他们自食其力,所以,董氏后裔至今还铭记他说的话:“莫给钱,莫给闲。”555保山日报网

  崇善观念已渗透到西董家族立身处世之中,自清代以来便有“董善人”之雅号。1940年,为支持抗日战争,董南轩兄弟慷慨解囊,捐献飞机1架,国币200万元。1942年5月10日,日寇入侵,腾冲沦陷,致使无数群众无家可归、衣食无着,董南轩兄弟捐献国币10万元,购买土布八九百匹,交由县署救济群众。1944年,远征军第20集团军第53军和54军追歼日寇,因交通受阻,后方供给的军粮不足,董南轩多方筹集军粮40多万斤,因粮食从国外进口空降,霉坏较多,不能食用,他拿出自己的大米数万斤换给抗日部队。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董南轩倡导“茂恒”商号各大股东捐资6000万元。第54军军长阙汉骞有感于西董家族爱国爱乡的义举,亲笔题写了“乐善好施”匾额赠给他们。555保山日报网

  新中国成立后,董南轩老人一如既往,在腾冲又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他参与人民电影院的设计施工,向海外侨胞募捐整修来凤寺、龙光台及护珠寺等名胜风景区,各级人民政府视他为开明士绅,受邀和副县长李致卿到北京等地参观。腾冲县人民政府给予他民主人士的政治待遇,到昆明休养五六年之久。1961年,董南轩75岁寿辰,辛亥腾越起义老人刘明德赠寿联:“君于慈善如嗜欲,众所颂歌长健康。”555保山日报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董家族成为集军功世家、耕读世家及商旅世家的名门望族。“亦商亦儒”是西董家族的治家特色理念,世代遵循“耕读传家”的古训,崇文尚儒之风世代传承,造就出了董大纯等学界名师。从商的西董族人皆儒雅知书,几乎人人都能诗能文,多有诗集文章流传于世,董大纯著有《客馆闲吟》,董采庭著有《双桂轩诗集》三卷,董友兰著有《香斋集》……555保山日报网

  西董家族的故事难以在这里用文字述说,此文写到的仅仅是人生中的一抹亮丽色彩,读者要想解读西董家族的人生精华,不妨走进董官村去慢慢品读……555保山日报网

  (祝庆开)555保山日报网

编辑:田欣555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