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龙陵:让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2-06-17 11:19:31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近年来,龙陵县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擦亮文化瑰宝,让民族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kkk保山日报网

  勐糯镇傣族剪纸技艺kkk保山日报网

  江河澎湃、山峰峻秀的龙陵,国境线长19.71公里,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5个民族。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成龙陵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阿昌族舞蹈“蹬窝罗”、傈僳族民间体育“嘟哒哒”、彝族香堂人传统舞蹈“窝者”(打歌)、勐糯镇傣族“马腿琴”制作工艺、象达镇汉族民间“人面竹”纸伞工艺、黄龙玉雕技艺、腊勐镇“松山荷包蛋”制作技艺、龙山镇土鸡枞酱制作技艺、龙江乡群艺刺绣……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龙陵文化记忆。kkk保山日报网

  龙陵认真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kkk保山日报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价值,是过去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人而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龙陵县文化馆负责人杨春晓说。近年来,龙陵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多措并举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尽力留住近30万龙陵儿女的乡愁。kkk保山日报网

  龙陵认真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kkk保山日报网

  杨春晓介绍:“我们主要采取六项措施来开展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普查,摸清家底,了解和掌握全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二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三是大力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并积极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四是拓展项目、加强申报,通过资助扶持等手段,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五是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地区,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六是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日常生活。”kkk保山日报网

  龙陵县大力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kkk保山日报网

  截至目前,龙陵县共有非遗项目66个,传承人81人。其中省级非遗项目8个、省级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项目32个、市级传承人41人;县级非遗项目26个,县级传承人34人。kkk保山日报网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服饰习俗传承人余照娣技艺娴熟kkk保山日报网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服饰习俗传承人余照娣技艺娴熟,寨邻寨社经常聚在一起向她学习,她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教给大家。她表示:“我从小就会这门手艺,我也爱这门手艺。现在我是傈僳族服饰习俗的传承人,我想让我们的刺绣代代相传,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kkk保山日报网

  勐糯镇傣族“马腿琴”制作工艺kkk保山日报网

  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龙陵先民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地方特色和灵魂的体现,是社会前行与发展的魂脉印记,也是龙陵人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之所在,更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龙陵县将继续根植沃土,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把龙陵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与保护中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进一步彰显龙陵文化的魅力。(徐静 濮永翠)kkk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kkk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