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施甸

施甸:善洲故里 同心筑梦(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发布时间: 2022-06-22 08:59:12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8951-31.jpgxxx保山日报网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是一个集“民族、山区、美丽”于一体的多民族散杂居县,是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故乡,是我国最大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殖基地。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中,施甸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大力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筑梦,携手共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善洲故里常开长盛。xxx保山日报网

  唱响感恩奋进之歌xxx保山日报网

  2020年,施甸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成绩取得的背后,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承诺。是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责任。xxx保山日报网

  “党的政策好,春风吹遍布朗山;脱贫致富齐上路,衷心感谢共产党;乡村振兴新希望,布朗山乡奔小康……”xxx保山日报网

  6月初,走进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身着民族盛装的布朗族、彝族群众汇聚在一起,用当地的打歌调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如今的布朗山,一个个美丽村庄点缀大山,红旗高展,歌声飘扬。xxx保山日报网

  然而,曾几何时,“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就是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的真实写照。xxx保山日报网

  改变始于帮扶。在杨善洲精神的引领下,从2015年开始,施甸县向贫困发起总攻。5700余名干部挂钩帮扶各族困难群众,全县投入资金110亿元,实现90个贫困村、21591户9117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全面建成,5555户23479人搬入新居,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同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xxx保山日报网

  在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的吾巴拓,105户人家于4年前从地质灾害点搬迁而来,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外出务工,到养殖小区养殖,有的还做起了小生意。xxx保山日报网

  “搬到集镇后,我在集镇开了小卖铺,一年的收入是13000元。”村民李朝凤告别了土地,销售各种产品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收入。xxx保山日报网

  在摆榔乡金布朗风情小镇,布朗族民族服饰传承人李枝清已经是一名“网红直播”,每天固定时间,等待看她介绍布朗族服饰和文化的人约500人左右。xxx保山日报网

  现在,摆榔乡风情小镇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商贸交易市场,各类店铺一应俱全,很多人学李枝清,做起了直播。xxx保山日报网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施甸县始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常抓不懈,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走好了建成小康社会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幸福路。施甸县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村庄,实施产业帮扶,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传承杨善洲精神,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积极组织劳务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卫生室、公共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实现应保尽保。2021年,全县经济总收入实现100.2亿元,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967元、13517元,增长9.4%、10.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持续缩小。xxx保山日报网

  扛实绿色发展责任xxx保山日报网

  近年来,施甸县立足生态优势,紧扣绿色发展主题,奋力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施甸县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带领各族群众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xxx保山日报网

  6月的施甸坝,一片新绿,一派忙碌。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6万份有“身份证”的水稻育种材料到了栽插的最佳节令,全部开始移栽“安新家”。xxx保山日报网

  2010年,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筛选和分析,将施甸县作为我国两用核不育系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7年,袁隆平院士亲笔为施甸县题词“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9年6月,施甸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获批国家制种大县。xxx保山日报网

  2022年,“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和“李小林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为水稻种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贡献施甸力量,把中国饭碗牢牢地端在各族群众手中。在水长乡,农技推广员徐光和同事们通过10年的努力,让施甸成为了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可为全国提供80%以上的两用核不育系育种材料。xxx保山日报网

  粮食关乎国计民生,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牢中国饭碗。xxx保山日报网

  人民公仆、改革先锋杨善洲曾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在保山打造出了“滇西粮仓”。如今作为杨善洲家乡的施甸县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统筹发展和安全,聚力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传承杨善洲精神红色旅游示范区、保山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区,依托“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这一金字招牌,以水稻良种产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全国最大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建设。同时,着重建设怒江流域林果产业经济带、冷凉山区蔬菜产业带、坝区田园观光经济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xxx保山日报网

  2021年,施甸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带动施甸300余户农户种植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实现产值740万元。2019年以来,施甸县农业总产值由39.7亿元增加到51.8亿元,年均增长30.42 %。xxx保山日报网

  夯实文化传承根基xxx保山日报网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施甸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xxx保山日报网

  每当到大课间的活动时间,施甸县摆榔民族学校一至九年级的学生就有序地来到操场上,开展大课间活动。他们伴着布朗族打歌的音乐,欢快地跳起民族舞蹈,各族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xxx保山日报网

  仁和镇五楼明德小学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营造“人人铭记五旗,个个牢记五徽,全员坚定五个认同”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xxx保山日报网

  施甸县的龙会、跳会、火把节、泼水节、洞经、滇戏坐唱等民俗文化活动让各民族团聚一起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xxx保山日报网

  近年来,一批批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诞生于施甸大地。电影《杨善洲》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电影《布朗山的儿女》入选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民族电影展映开幕影片,《水墨施甸》《我在善洲故里等你》等优秀歌曲广为传唱。xxx保山日报网

  布朗族音乐教师杨金花,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坚守在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这15年里,从当地学校走出的5000多名孩子,从她那里都学会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xxx保山日报网

  施甸杨善洲精神宣讲团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要课程,创作民族团结知识三句半、歌谣,并融入宣讲课程中。全县文艺队伍结合各地实际,编创了民族团结的舞蹈、小品、相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山乡传递、落地生根。依托民间文艺队伍,组建舞蹈队、美术队、文化志愿者队等,开展施甸本土特色的滇戏、花灯剧、农民画培训,编排插秧歌、打稻舞,挖掘稻米饮食文化,把乡愁留住,把文化传承,把家园变美,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幸福窝”更加幸福。(杨丽娟 李荣富)xxx保山日报网

责编:姜维xxx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