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施甸

暮光

发布时间: 2022-10-31 10:40:24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1qqq保山日报网

  程老师的家就在山坡的东侧,站在这里,可以远眺大半个姚关集镇,错落的民居白花花地延伸至远方,南边不远处的龟山就是明朝邓子龙将军驻守姚关的所在——清平洞,四周的荷塘和稻田泛着绿波,迎面而来的田园中四散开来的清新之气,让人神清气爽。往下走200米就是老街,熙熙攘攘的热闹就在这逐渐升高的距离里消遁。在他的小院中,可觅得一方清净。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子,门壁是岁月涂染的旧色,花盆里种着常见的君子兰、月季和绣球花,这些花草摇曳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门外的台阶被青苔涂上了绿色,厚实而松软,仿佛这里从不曾有人走过。qqq保山日报网

  程老师名叫程荣芳,今年已89岁高龄了,他曾任过施甸文化馆的馆长,那已经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了,当时我还是小婴孩。对于文化馆这个单位,我最初的认知是从小学老师口中得知,她在读一篇文章中提及文化馆,随即说到,有文化的人才能进文化馆工作。那时,每到春节,县里都要举办热闹的联欢大会,耍龙舞狮,戏曲洞经,歌舞小品……磁铁一样吸引着山乡的老百姓。一个穿着时髦的女人,抬着一台相机,穿梭于人群中,在舞台下拍照。那天,舞台上的那些节目都隐去,只有那个拍照的女人像一束光一样映照在我的记忆里。她就在文化馆上班,十年后我们成了同事。我本来是学经济管理的,而分配时,因为写的字不错,阴差阳错地被安排到了文化馆,那时程老师已退休多年。领导说,你既然是学经济,那就搞会计吧,于是我做了多年的借贷表。在前辈们的眼中,只有能扛起一个岗位的专业,你才能在文化馆立足,我马上想到了儿时老师说的那句话,一种羞愧席卷而来。每次在做表格时,心里惦念的是那台相机,那些画笔,那架钢琴,还有那堆陈旧的书籍。qqq保山日报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一次全县对联征集中,我写的一副对联居然获了奖,于是领导让我到了文艺创作岗。就这样,我开启了自己的书写历程。也就是那时,我认识了程老师。因为要写有关邓子龙的文章,我前往姚关采访程老师。他可以说是姚关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掌握邓子龙将军资料最全面的学者。第一眼便有种久违的感觉,在此之前我们早已读过彼此的文字,算是神交已久的故人。他爽朗的笑声让人舒坦和自在,见面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对我的夸赞:“你的文章写得不错,我在《保山日报》看到了,写东岳庙的。很好啊,年轻人,思维跳跃,活泛。”我忐忑不安地回答:“没有没有,向您老学习。”程老师笑着挥挥手:“罢学罢学,什么都不会了,电脑盲,手机盲,呆板,老旧。就是老天照看,耳朵不背,眼睛还亮,现在看书还清楚得很。”我竖起大拇指:“您老康健,我年纪轻轻都自愧不如,丢了眼镜就成睁眼瞎了。”就在这样的自嘲中我们打开了话题,从文学谈到了邓子龙将军,从施甸的历史聊到未来,天南海北,跑马似的开启了我们的忘年交之旅。qqq保山日报网

  我发现程老师虽然年迈,思维却能和年轻人比肩,和他聊天是件开心的事情,除了增长知识还能窥见他那颗老顽童般的心。说到某件有趣的事情时他总会孩子般地大笑,提到那些但凡身上有点光亮的人时,他会不遗余力地夸赞,有力的声腔,丰富的肢体语言皆呈现出蓬勃的状态,丝毫和老年扯不上任何关系。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读报,看到好文章就拿出那把小剪刀,细致地剪下,贴在他的大书中。这似乎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一种习惯,对于知识的汲取来源只有依靠纸质,报纸自然是首选。父亲也有这样的喜好。大大小小的各种本子里,补丁一样贴满了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就是靠着这些补丁,完成了人生里一次次的营养补给。别看这些细碎的文字,点滴汇聚起来便是滔滔洪流。qqq保山日报网

  2qqq保山日报网

  主雅客来勤,程老师的书房简陋朴素,却吸引着我们纷至沓来的脚步。自制的书架上,摆满了一沓沓报纸和书籍,压弯了横梁。拥挤而局促的空间里,除了书还是书。有些已被岁月积淀得泛黄,有的被翻了纸页肿胀。他自制的档案袋里装放着简报和资料,依序排列,档案侧缝写着内容,日期和备注。说到那些内容的资料,他烂熟于心,总会迅速准确地查找。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只有笔墨的气息,这种让人安之若素的所谓书香,是一个老者终生耕耘的精神所在。墙上挂着一幅隶书书法,我一看就知道是文化馆退休的徐永先老师所书。“首任馆长程荣芳老先生退休志喜——文化拓荒者”落款是施甸县文化馆,时间定格在一九九三年的十二月。从这里我才知道,程老师是施甸建县时的第一任馆长,1963年,那时的施甸,百废待兴,对这样一个偏远而落后的小城来说,文化的凋敝和粗陋可想而知。所幸,有了程老师。在他的努力之下,施甸文化的园地开始露出了春色。开办《施甸文艺》,培养文学新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全县山歌会……在他任馆长期间,文化馆连续多年被省里评为先进单位。在施甸文化这块贫瘠的土地之上拓荒,对于他而言,不知播撒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qqq保山日报网

  窗前的那张小书桌,便是程老师书写的地方。桌面摆放着拥挤的书稿,只留有三分之一的空间是他伏案之地。在我们已远离纸笔的年代,看到这些一笔一画写出的稿子,敬畏油然而生。我已经多久没有用笔来写字了,除了签名。有时需要记录什么时,常常提笔忘字。电脑让我和这些老旧的笔墨渐行渐远,也让我和这些情态丰盈的汉字疏远了。而每次当我的手在提笔的那一刻,总有种久违的温暖。敲打键盘时的“滴答”声让人觉得自己是在一台机器上运作着思想,冷峻,克制。而书写落笔的“沙沙”声,手掌伏在案上,透出对于纸页的绝对信任,那些文字注定是温暖而有情。难怪程老师写出那么多充溢着爱的文字。qqq保山日报网

  书桌上划痕满布,斑驳陈旧,桌上那个旺仔牛奶的饮料空瓶是他的专属烟灰缸,小孩子天真的笑脸与程老师达观的心境默契照应。笔筒也是一个残缺的瓷杯,一切都在废旧中透出主人对于物欲的淡然和对生活的挚爱。就在这不足一尺的方寸之间,他疾笔而书,迎来送往了无数的春夏。那些书写施甸史志的书籍皆出自他的手,一本本厚实的堆放在书架上,我们后辈就是依靠着这些丰富的资料,得以重新认知脚下的这方土地和演变。写志书需要的是严谨,细致和全面。为了施甸的志书,程老师翻阅了无数的资料,他也在历经、收集和积淀中让自己成为了一本活着的志书。对于地方文化,程老师总是了然于胸,退休后,他除了编撰志书,也研究起邓子龙靖边的历史和留下的诗词。说起邓将军驻守姚关时的点滴,程老师总会眼睛像被火光点燃,话语像被清泉洗濯般焕发生机,仿佛在说着和自己有血脉之源的一位祖先。的确如此,在姚关,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这方土地之上因有了邓子龙的靖边而文脉涌传。邓将军驻守在滇西的7年时间里,姚关何其有幸,他和将士们所带给这里的除了安宁外,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播和熏染,他的《横戈集》里很多诗文都源自边关驻地,戎马一生,驰骋疆场的将军,对于隘塞之地抛洒了热血,也倾注了太多的笔墨和挚爱。qqq保山日报网

  在姚关,耕读传家是人们的生活状态,就连商贾人家也以饱读诗书为荣。有一次,我在老街溜达,随意进入了一户人家,主人是一位正在磨面的老者,他除了每天磨面卖浆,维持生计外,其余的时间都在看书读报。他对邓子龙的诗词信口而出,对有些文章的鉴赏让我咋舌。在这里,街上随便一个引车卖浆者,也许便是学富五车腹有乾坤之人,行走于古镇姚关,不自觉地会让人的脚步变得轻柔和谨慎。就是在这样的地域环境里,姚关文人辈出,徐崇岳,李定,程柄,杨华,蒋世芳,王树勋,樊腾凤,徐桥良,车绍虞,计盈,乐琪,姜云龙……也包括程荣芳老师。这些星光一般的文人,让这块土地变得无比璀璨。qqq保山日报网

  3qqq保山日报网

  我盯着程老师捏笔的手,心内有些震颤。这双手枯瘦,黝黑,关节凸出,变形而扭曲,像一个被孩子玩坏了重新拼凑起来的木偶。这不像一位文人的手,更像是每日荷锄的老农。这双手和笔相扶相持,那些茧子都是无数个文字打磨出的。每一个字皆是一粒种子,种在书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荫庇后人。程老师躬耕于书山,日久成疾,那些突出的关节就是一位劳动者的勋章。就是这双手,写下了关于邓子龙靖边故事《看山亭上月常圆》一书,写下了杨善洲爱洒故土的散文《大亮山火红晚霞更灿烂》,写下了《施甸县志》《姚关镇志》《山邑村志》《摆马村志》……他的笔和脚下的土壤是一体的,和身边的人不离不弃,也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爱,让他对故园一往情深,我相信,程老师的每一次提笔,皆饱沾了他满腔的热情和虔诚。他是故土文化的拓荒者,也是布道者。qqq保山日报网

  只要我到姚关,总会去他的小院坐坐,和他天南海北地聊聊,有时也会陪他小酌一杯。面潮微红时,他总爱提起东坡先生的那句诗:“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接着,我们谈起了彼此都敬爱的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来。程老师总会感慨地总结:“东坡先生吃了那么多苦,几经生死,颠沛流离,还笑对人生,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衣食无忧,政通人和,有什么理由愁眉苦脸啊。”寥寥数语如同一道光,穿越云层,照亮人心。程老师并没有长辈所持有的威严和距离感,和他在一起总会觉得舒坦自在。有一种人格魅力,就是身处偏远之地,仍会让人心向往之。所以,当我们看到抱琴访友图时,总会有所触动,走那么远的路,跋山涉水,只为和知己弹奏一曲,喝杯浊酒。这个世间最稀缺的就是简单、朴素、乐达和相惜。qqq保山日报网

  不久前,我在县城偶遇程老师,他和老伴坐着公交车从姚关下来,说要前去银行,办理有需要本人在场的某项业务。我准备开车送他们一程,程老师连忙阻挡:“不要送不要送,我们老年人有的是大把的时间,几步路就走到了,你时间宝贵,创作要紧!”我再三强调自己有空,还是被拒绝了。没办法,只有从命,目送程老离开的背影,没想到,此别竟成永别。qqq保山日报网

  当我正书写这些文字时,惊闻程老师驾鹤西归。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窗外艳阳高照,我却觉得冷寂裹身,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回忆撕扯着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此去经年,姚关街的程家巷再无让我心念向往的精神据点了,人间最痛的失散,莫过于此。本刊特约撰稿人 李俊玲qqq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qqq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