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施甸

幸福生活“牛”起来(我奋斗我幸福)

发布时间: 2023-05-15 09:28:50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rrr保山日报网

  李中华夫妇每天与牛为伴的幸福时刻rrr保山日报网

  李中华全家福rrr保山日报网

  李中华大女儿与她的牛玩伴rrr保山日报网

  本刊特约撰稿人 张天理rrr保山日报网

  ●他是大山深处快乐的养牛人。从政府救济的贫困户到勤劳致富的示范户,他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通过政府帮扶种养业的惠民政策,让产业从“无”到“有”,日子由“贫”到“富”,不仅激发出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还完成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走出了一头牛牵出一个产业的康庄大道。rrr保山日报网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众多山乡群众通过政策帮扶和努力奋斗,激发出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rrr保山日报网

  家住施甸县姚关镇大岭岗村芹菜塘小组的李中华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李中华“麻底线穿老水牛”由小做大,一头牛牵出一个产业的故事成为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美谈佳话。rrr保山日报网

  “吃水不忘挖井人”rrr保山日报网

  “任学吹打(唢呐)匠,莫做养牛郎;苦死老牛吃点干稻草,闲馋的猫儿都吃油炒饭,养牛自己先变成牛,我说哥哥哟,说到养牛妹妹不敢把家当……”这是流传在当地山里人家传唱的山歌,说出了养牛人的艰辛。rrr保山日报网

  养牛的确苦!立夏时节,天刚蒙蒙亮,今年45岁的李中华就开始打草料,轰鸣的机械声拉开了黎明序曲。料草打好之后,太阳已经冒山。他把氤氲十足的料草装进竹篮,背上肩膀,走进圈舍放入料槽,他家养的牛都是上好的“西门塔尔”,一头头膘肥体壮,伫立在过道两侧,看到主人进来,把头伸长到栏杆之外蠢蠢欲动,大眼圆睁蜷缩着舌头,在一声声哞——哞——中呼唤,争抢着李中华手中抖落的绿色盛宴,咀嚼出暴风骤雨般的沙沙声。添完草料,回过头来紧接着给料槽加水,一阵“牛饮”之后,“西门塔尔”们吃饱喝足,悠闲自得地打着尾巴,彼此之间擦肩蹭肚。rrr保山日报网

  这时候,李中华又开始铲圈舍里的牛粪,整道工序结束,人也累得大汗淋漓,时过晌午。每次投食草料的过程,也是一次对牛细致的“诊断”过程,从投食中,李中华会细心地观察每一头牛的行动、吃口、粪便等,从牛的每一个环节去了解到它们的长势和健康情况,一日早晚两次,周而复始,日积月累。rrr保山日报网

  说到每天的工作,说到自家养的牛,谈到当今的业绩,李中华夫妇脸上绽放出汗水浇灌出的幸福与感恩,一路走来的足迹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烙成一本“牛经”。李中华告诉笔者,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这本“牛经”里,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他们一家书写了开头,自家才会在这个时代里实现蜕变,走出“牛”日子,过上好生活。rrr保山日报网

  “我家曾经是贫困户”rrr保山日报网

  2008年,30岁的大龄青年李中华“讨媳妇”了,与邻村28岁的姑娘杨美艳领了结婚证,同是山里的农民,家庭条件彼此差不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天花乱坠的点缀,只有泥土味十足的婚礼祝福。新媳妇过门当天,娘家人陪嫁了一头小水牛作为嫁妆,成家立室以后,他们的小家庭也从兄弟姊妹簇拥父母的大家庭中分离出来,另起炉灶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rrr保山日报网

  李中华作为一家之主,带领着媳妇一起,每天早出晚归,忙碌着春种秋收,打着小水牛,耕耘着这片山地,日子充实而甜蜜,积攒着生活的财富。rrr保山日报网

  2009年,女儿李开颖呱呱落地,2011年,儿子李开富出生,家中添丁加口,充满欢声笑语的同时,也预示着负担增加,在土地上的付出已经满足不了生活的支出,李中华只能把媳妇和孩子留在家中,自己走出大山,踏上打工的列车走南闯北。rrr保山日报网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迈入学校,一连串的教育问题接踵而至。为了孩子不再留守,享受完整的陪伴成长时光,2017年,面对如何发展家庭经济?还是如何抓好孩子教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时,李中华权衡再三,毅然放弃了继续外出务工,与妻子一起,投入子女的家庭教育。放弃了大城市,回到小山村,也就断了外面的财路。但即便他全身心投入这片土地,也只能满足个基本生活保障。rrr保山日报网

  产业贫瘠,出路坎坷,起早贪黑“卖牛工”也耕耘不了几亩土地,机械化的普及,导致牛耕历史悄然落幕,退出历史舞台,放眼大岭岗满山遍野的黄土地,到处耕耘着热气腾腾的“气死牛”。“卖牛工”已经没有出路了,家中四口人,一头牛,李中华感觉到了生活成本日益加重,品尝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rrr保山日报网

  2018年,村里召开了脱贫攻坚贫情分析会,李中华一家居然因为人均收入不达标被赫然归在贫困户之列,当面对工作人员的走访,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贫困户而庆幸,表中那一行行不达标的数字如同牛鞭一般,火辣辣地抽在他身上。rrr保山日报网

  “发展养殖大有可为”rrr保山日报网

  要摆脱贫困,要发展,成为摆在李中华一家面前的现实问题,村里通过多次召开贫情分析大会,因地制宜,为农户增收发展产业制定出一系列发展思路,引进相关的政策扶持。大岭岗地广人稀,天然牧场优势明显,发展养殖大有可为。在2019年初,姚关镇为大岭岗贫困户引进了一批“西门塔尔”肉牛项目补助,每头牛补助4000元,李中华首当其冲,享受了项目,自掏腰包3000元,牵了一头牛仔回家。rrr保山日报网

  回到家中,精心喂养,相比家中的嫁妆老水牛,“西门塔尔”可谓是迎风招展,一天一变样,转眼几个月就变成肥硕粗壮的大牛,到2019年5月产下了一头牛仔,小“西门塔尔”喂了两三个月出栏,卖了一万多元钱。养牛多年,而今天方见“牛财”,收到产业发展的第一桶金,夫妻二人喜笑颜开,信心满满,敲定了今后发展的道路,决定要在发展肉牛上放开手脚,大干一场。rrr保山日报网

  耕牛的时代已经过去。“西门塔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西门塔尔”最大的难题就是成本高,启动资金大,一般小家小户很难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正因如此,农村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谁抓住了这个空间也就赢得了发展的命脉。“庄稼无牛空气早,生意无本白操心”,面对资金问题,李中华与妻子商量达成共识,决定先卖掉“嫁妆”老水牛,然后找政府,想尽办法筹措资金。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村里的支持,村委会不光为他家规划了养殖用地,还为其争取到了1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夫妻二人开始大展身手,建盖标准化养殖圈舍,种植饲料草,购买牛种,紧锣密鼓的实施着创业梦。rrr保山日报网

  生活一天比一天“牛”rrr保山日报网

  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好政策,抓住了好市场。这是李中华一家人成功的感言,在他们感恩的背后,淡化了那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付出。正如李中华对笔者的感叹:“要先把自己活成牛,才能养好牛”!rrr保山日报网

  成功的道路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奋斗之路总是风雨之后见彩虹。在从0到1的突破,再从1到10的迈进,每一个数字背后都饱含数不尽的辛劳和汗水,甚至是心酸与无奈,李中华说,这就是成长。rrr保山日报网

  在把养牛从一种习惯发展成一种产业,李中华一家也经历了铺天盖地的挫折和困难,随时随地经受着发展与生存的考验,俗话说“独牛好养难成群”,养牛好起步,难壮大,一头两头还顾及得来,发展多了就会伴随着风险加剧,牛的健康情况,草料的用量情况,日常管理情况更要无微不至;还有市场走势,资金周转,日常投入和产出情况等,这些都要有分析洞察力,环环相扣,丝毫马虎不得。特别是对于日常疾病防控上,自己要做好预防,有诊断本领,有治疗能力。李中华说:“规模化养殖,要自成专家,不讲懂十分,至少得九分不在话下,这样才可能确保牛的健康,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果因为意外损失一头牛,那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用十头牛的效益也补偿不回来,规模化养殖看着壮观,往往都是麻底线穿老水牛的活路。”rrr保山日报网

  日常有买卖,圈中有发展,每月都会有牛出栏,每个季度都会有牛仔降生,历经两三年的时间,李中华一家的牛产业风生水起,成为村里最大的示范户,树立了产业带头致富的标杆,激励着大山里的老百姓,纷纷加入家庭饲养的行列,投入牛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踏出铿锵有力的“牛步”,跳出美好日子“牛”起来的旋律。如今李中华一家的“西门塔尔”已经发展到30多头,随着今年最后一笔创业贷款还清,李中华就不差账了,他清算了自家的存栏资产,保守估计40多万元。rrr保山日报网

  回望自己的创业历程,不知不觉,贫困早已挥手不见,身后曲曲折折的脚印铺成了一段小康路,奋斗的汗水浇灌出最美的山乡巨变。家庭有了照顾,产业有了发展,生活一天比一天“牛”。rrr保山日报网

  如今,李中华一家人和心爱的牛朝夕相处,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李中华黝黑的脸上迸发出幸福自信的微笑。他告诉笔者,要继续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做一个勤劳的“拓荒牛”,做一个快乐的养牛人,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rrr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rrr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