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要闻

潞江坝记忆

发布时间: 2023-05-22 10:27:30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333保山日报网

  惠人桥遗址 俞 匀 摄333保山日报网

  春意盎然的潞江坝 俞 匀 摄333保山日报网

  □ 沙必璐333保山日报网

  潞江坝是保山的一块不可多得的热土,气候炎热,年降雨量极少。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物产丰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节日纷繁。333保山日报网

  20世纪50年代中期,保山县委根据坝区劳力过剩的实际,动员保山坝人口稠密乡社农民外移垦荒,并动员潞江坝山区农民下坝生产,共同开发潞江坝。当时的潞江坝到处长满一人多高的老虎草,蚊子多得如撒粗糠,瘴气飞扬跋扈。杨升庵《宝井谣》中写道:“潞江八湾瘴气多,黄草坝岭猛虎坡”,诗句勾画出了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形容瘴毒伤人的情景是:“男人要到潞江坝,先把老婆嫁”“女人要到潞江坝,先把棺材买下”。故当时在这一带定居的只有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其中傣族占78%,且多是居住在树林茂密、流水潺潺的区域。333保山日报网

  据1953年的人口普查统计,这一地区的山区和坝子,共有农户7980户,35498人。其中:傣、彝、傈僳、德昂、白、回等少数民族13547人,占总人口的38%,共有耕地147281亩(田76055亩、地71226亩),人均土地4.15亩。年产粮食1746万公斤,人均492公斤。除傣族住坝区外,其他民族大多数住在山区,下坝耕作早出晚归。大部分土地是轮流耕作,产量较低,稻谷平均亩产153公斤,包谷亩产82公斤。农民以种粮食为主,兼种少量棉花、甘蔗,大部分供自己消费,商品率很低。因这里人烟稀少,大片土地处于荒芜之中。但是这里土地肥沃、肥源充足,气候炎热,种植粮食可一年三熟,也是种植橡胶、棉花、甘蔗、胡椒、咖啡、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天然温室、稀有宝地。333保山日报网

  20世纪50年代初期,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决定对这块宝地进行开发。1952年,云南省芒市疟疾第二防治所派出了以刘振宇为组长的10人调查组,在新城进行传染病调查,认定这一地区为顽固性高虐区。医生刘继武留下来常驻新城,为农民送医、送药上门,免费防治疾病。省卫生厅又派王英、李正芳、冯绍刚三位医生到上江以防治疟疾为重点,免费为群众防病治病。为在这一地区种植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1952年12月,“云南农业实验场芒市分场”搬迁到当时的龙陵第四区(今坝湾乡)独树村,改名为“云南省棉作试验站”,有站长一名,科技人员几名,职工22名。1980年5月,又改名为“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1954年,保山县委、县政府就开始进行移民垦荒的工作。首先选择的是交通比较方便的蒲缥区道街为重点。同年11月7日,从保山坝二区(板桥)的沙坝、天田心两乡动员农民83户(有劳动力85人),在沙坝党支部书记杨银昌的带领下,与道街坝附近山区管石、管黄两村的36户(劳动力66人)迁移下坝,试办了3个垦荒棉花生产合作社,并组建了“道街坝棉花生产合作社垦荒委员会”,杨银昌任主任,后为党支部书记。3个社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各种作物获得了大丰收。看到此,激发了山区农民要求下坝生产的积极性。333保山日报网

  1955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1师、42师动员组织复退军人463人开发潞江坝,建立了潞江军垦农场(现名潞江农场)。同年10月1日,保山县委动员城区知识青年90人在潞江坝建立了“燎原农庄”(后并与军垦农场)。同年10月,县里成立开荒委员会,在保山坝一区(辛街)、二区(板桥)人口稠密的地方动员组织2000多个劳动力,并动员十四区(今芒宽)山上的农民2300多户,在县委开荒委员会的带领下,与当地农民联合办起了47个垦荒农业社。如今芒宽还有沿用着他们从原籍老家带去的村名沙坝、小永等。333保山日报网

  1955年和1956年初,龙陵动员组织了镇安龙山、新和、回环等地农民700多人,在县委委员王沛春的带领下,在潞江坝的芒棒、张贡建立了两个农业社。1955年12月,昆明青年刘小三等10人发起组成398人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唱着他们自己创作的《垦荒队员之歌》:“告别了母亲,背起了行装,踏上征途,远离家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岗,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奔赴潞江坝,沿途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热烈欢迎。云南省副省长张冲将他们创建的农场命名为“国营新城农场”。这些垦荒队在潞江坝开发了三年后有如下收获:一是为潞江坝增添了一批生力军;二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三是促进了生产发展,改善了群众生活;四是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333保山日报网

  潞江坝的开拓者们,先是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又种植甘蔗、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甘蔗种植后,沿江建设了五个白糖厂(怒江、东风、芒宽、芒合、罗明),其中怒江和东风糖厂是较有规模的。糖业成了保山县财政的主要经济支柱。后来又种植的咖啡,也是较有前景的产业。333保山日报网

  今年早春二月,我们坐车沿江边高速公路行走。红艳艳的木棉花把潞江点缀得美不胜收。清代诗人屈大均曾写诗赞美攀枝花“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朵朵争红日,枝枝作烛龙。炙天光尽煖,映水色还浓。不叶珊瑚似,全花彩翠封。年年春二月,先发海边峰”。碧绿的怒江水缓缓地流着,江边沙滩上雪白的细沙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使人有在仙境中徜徉的感觉。我高中毕业后曾在这里当过知识青年,为这块热土流过汗水,也曾将青春梦留在过这里,对这片热土很有感情。春天的潞江坝,确实太美了,比我们在的时候不知美了多少倍,我们在的那些年,流传的民谣是“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潞江坝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怕”。现在是“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远看青山绿水,近看蔬菜、水果成堆”。333保山日报网

  我们此行是受新城农场个体种植户马继伟及妻子鲁庆华的邀请前来的。我们坐的自驾车在高速路行驶后再进入省道,再又进入到农场的便道。在一处幽静的、前面有几棵笔直的橡胶树的房舍前,我们的车停了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马继伟的父亲叫马应祥,是20世纪50年代从昆明到保山潞江坝的垦荒队员,来时17岁,几年后与当地坝湾的回族女青年马德英结为夫妻。马继伟曾在保山市区第五中学读中学,与同学鲁庆华相爱。后来鲁庆华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而马继伟则回了新城农场。333保山日报网

  马继伟脑袋瓜灵活,为人豪爽,勤脚快手,很得场部重用。天生不甘寂寞的他,却放弃了这些,选择到六库总站当修理工,在六库总站,他也得到重用,当任了团委书记。后来他又感觉六库没有潞江坝好,于是贷款买了一辆十六轮的大卡车开起来,开车在当时是个挣钱快的职业。他又舍得吃苦,拉木料到广州一趟能赚2万多块钱。几年后天生好动的他,又打起了承包农场土地种经济作物的主意,并买下了140多亩土地的经营权。招工、搞喷灌设备,很是忙碌了一阵子。期间不幸的是他最强大的靠山——父亲马应祥,一个老垦荒队员,长眠在了这块洒满了青春汗水的热土上。马继伟强忍悲痛,将精力全部投到承包地上。333保山日报网

  最近几年,马继伟的蔬菜种植以无茎豆、小米辣为主,热带水果以种植芒果和火龙果为主,他觉得这样收益要快一些。他建的隆阳区绿建果蔬种植家庭农场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城农场六队,成立于2016年3月30日,经营范围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培训;蔬菜、水果种植,初加工与销售;牛、羊、鸡等畜禽养殖及销售。333保山日报网

  他的农场地处怒江亚热带低热河谷区,自然气候优越,日照充足,海拔700米,土壤为微酸性燥红土,一年三熟,植物生长茂盛,适宜发展多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家庭农场实际面积147.73亩,有管理人员3人,工人11人;自成立以来,带头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和水果,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在发展的同时,通过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和经验,传授、带动周边农户接受新思想、新科技,带动户数达110多户,辐射面积580多亩,促进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3万元,为区域果蔬种植起到示范带头作用。333保山日报网

  家庭农场通过自力更生,投资建设了住房和办公用房400平方米,仓库1800平方米,自行购买了旋耕机、铺膜机、电动喷雾器等农机,架设灌溉管道7.37公里,灌溉水池容积20000立方米,铺设滴灌带160公里、并配置购齐了水泵、滴灌带开关、吸肥器、过滤器和主管道配件等,基本实现蔬菜、水果全园滴灌,为节本增效农业打了坚实的基础。333保山日报网

  2016年5月,马继伟自费到山东省寿光市参观学习了蔬菜种植新技术;2016年12月,在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隆阳区分校(培训基地)参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20年6月,带领家庭农场管理人员参加保山市梦都职业培训学校组织的特色果蔬种植技术培训。不定期邀请市、区两级农业部门专家和老师对家庭农场管理人员、工人培训绿色食品蔬菜、水果种植技术,保证生产的蔬菜、水果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了自身的生产管理能力和工人实际操作水平。2016年9月,采用在山东省寿光市学习到的蔬菜吊线新技术,在家庭农场示范种植番茄60多亩,吸引了周边农户的眼球,增长了大家的见识;番茄吊线新技术,不但省工省时,还节约成本,一亩可减少投入160多元,增效500元。2017年12月,该农场获得保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认定的“市级示范家庭农(林)场”荣誉证书。2020年4月荣获2019年“云南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333保山日报网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总体战略部署,家庭农场积极组织申报,施用的肥料、农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执行。于2019年11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通过,该农场种植的火龙果、芒果、龙眼分别获绿色食品证书。鲁庆华这个勤勤恳恳的农技人员,在隆阳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站工作,是高级农艺师。她是小马的妻子,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她时刻都在为丈夫分担忧虑,解决问题。333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333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