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隐秘的人间》创作谈

发布时间: 2023-07-10 09:56:19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aaa保山日报网

  本刊特约撰稿人 李俊玲aaa保山日报网

  我曾在自己的一篇散文《素时光》中,以这样一句话作为题记:无人问津的巷口,总是开满了鲜花。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那些你曾经觉得虚妄,无助,困苦和孤独的时光,或许在后来会是给予你人生养分的过往。aaa保山日报网

  我的写作养分其实最初来自童年,那些和山野耳鬓厮磨的时光。那个仿佛被遗弃在深山的布朗族寨子,需要穿越莽莽丛林才可以抵达。我的父亲是第一个走出大山的知识分子,而他仅仅只有小学文化。好学和勤奋让他的人生达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巅峰,退休时他是正科级干部,对于生活在深山里的布朗族而言,这是零的突破。父亲敦促我读书,也培养我的自立。每到假期,就把我送回老家,他觉得,那是我们的根脉之地,让我回去,不是体验他曾经的生活,而是让我与那片土地建立感情。吃苦是难免的,多数时间没有电,火把就是我们夜晚出行的必备。地无三尺平的地方,必须得历练人的脚力。就是吃食,也简单而粗糙。我和亲人们一起种包谷,放牛羊,砍柴,找野菜。在贫瘠的土地上撒播汗水,有苦涩,也不乏野趣。aaa保山日报网

  放牧时,在寂寥的山野,听那些穿越云端的山歌,调子,思绪便会随之飞翔。夜晚,围着火塘,听阿公讲那些白发苍苍的故事,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寨子有客事时,和族人们打歌狂欢,一股股尘烟扬起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挚爱,觉得天与地都在我们无止境的踏跳中迷醉。晨起,第一碗水是给神灵的,吃饭,阿奶总会端着饭菜敬献祖先。祭龙,祭谷魂,祭山,祭地,祭树,祭一切万物,祭是人们的生存状态。阿奶说,出门靠路人,进门靠亡人。那些亡人就是我们的祖先,是游走在我们周遭的神灵,因有他们的庇佑,人们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开枝散叶。土地滋养了万物,也滋养着感恩的人群。我们感恩身边的一棵树,一片叶子,一块石头,感恩火与水,土地和流云,山河日月,它们人物化地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让单调的生活变得有趣而生动。火塘笑,客人到。连火,都以它特有的方式与人的世界达成奇妙的勾连,这真的像是一个童话,我庆幸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让我对人间保持着最初的敬畏和纯善。aaa保山日报网

  我从来没有想到那些带着魔幻的时光,在后来成了我写作的资源,我常常在回忆中构建起自己对世界的重组和认知。这些我生命里的成长印痕,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发酵,让我迫不及待地提起笔来,对于故土,民俗,地域文化进行了系统审视和展现。于是写下了一系列关于那片地域的文章。《祭忆贴》《人间炊米》《宝藏丛林》《火语者》《食事记》等的书写,便是我与自己的心灵,与故乡,与亲人,和流逝的点滴再次交汇,碰撞的过程。这些文字是我在人生的不断经历后,与世界发生的千丝万缕的关系里,找到那些留存于自己身体里的精神烙印,对熟悉生活的另一种洞见和思考。我常常想,自己的经历有时像一块原石,而写作,像是雕琢的过程,会呈现出另一种景象。文学给了我一个机会,可以让我走向早已消失的过往中,去看当时自己经历时没有仔细感悟的东西,从记忆中重新打捞出来。我在写这些文字时,感受到了沉迷,也有超拔,有痛苦,也有释然,而更多的还是感恩。这部分的书写很奇妙,让人有种重获新生的快感。aaa保山日报网

  对于我生活了半生的家园——施甸,我有太多需要抒发的情感。这座位于怒江边上的小城,8000多年前,“姚关人”就在此繁衍生息。著名的“永镇驿道”穿境而过,滇缅公路从北部过境65公里,历史上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邓子龙抗缅平叛驻守了7年之久,留下了五关要塞和驻地清平洞,也留下了滋养一方的史诗文脉。滇西抗战,这里是大后方,也是前沿阵地,施甸人民浴血奋战,与远征军共同筑起了日军无法逾越的防线,无数抗战英烈长眠于此。在这块土地上,南亚和中原文化相融共生,24个民族携手谱写了属于边地小城的历史。我身处其间,常常为这里流传和生发的一切所打动。每一次的书写都是回归和进入,我全身心感受这片土地上人群的精神与心灵,熟悉又会带着些许的陌生感。aaa保山日报网

  《小城人物》写的就是40年来,在我生命中带给我别样感受的人们。他们带着各自的光芒,绝技和魅力,成为了这个小城的特殊符号。当有一天,他们走远时,我想通过文字,使之成为这座小城丰富世态的集体雕塑,也让后来人认知到一座城的时代风貌和更迭。《面相》《有龙在侧》《夏至》《庙宇 庙语》则是对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的感受思考。在施甸,你走进任何一个陌生的人家,都会受到贵宾般的接待。这里的人们具有朴素,豁达,热情的群体性格。就算面对着命运的艰难,身处困苦之境,他们都会仰头眺望星空,构建起自己的精神殿堂。我在这些普通大众身上,想到了那株生在石崖,却迎着阳光努力生长的青树。他们的步伐笃定,神情坚毅,他们的困顿和挣扎都在不断翻开的土壤下,朴素的信仰里得以化解和消融。和土地相依,与生活和解,向自然学习,这便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在这里,民俗让大众保有着相同的审美,生命意识和价值取向。《有龙在侧》写的就是民俗对于一方土地的文化浸润和影响。人们懂得以怎样的方式和自然相处,懂得感恩,懂得人生有度,懂得自我安抚。我想,那些根植在民间的礼仪节庆,包藏着处世哲学,也寄托着高贵情感。aaa保山日报网

  作为一名女性写作者,其实更多的笔触是面对着琐碎的生活和身边的亲人。同时,也对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境进行着剖析。《李劳动的幸福》《见字如面》《心内科的日子》《父亲的习惯》《小恙小记》《距离》等都是对亲人和所经历的事情的叙写。作为女儿,母亲和妻子。家庭是我人生的主要道场。从亲人身上,我们感受温暖,获得力量,也在不断的经历中成长,学会珍惜。世俗生活似乎都是相同的场景,衣食住行,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有的风轻云淡,有的跌宕起伏,每个人的境遇各不相同。我想通过自己的视角,书写只属于我的生命体验。在女性话题上,《秋风恸》是我写得比较沉重的一篇散文。它写到了传统世俗里,女人的卑微和艰难。我们历经了生产之痛,养育之累的同时,还承受着世俗对女人的轻慢和忌惮。在父辈们的身上,这是他们一生也挥之不去的隐痛。而面对我们这一代人,依然难逃窠臼。我因为属虎,且在秋天出生,在结婚时,不得不喝下了夫家为灭“虎威”的“八井水”,表姐因为属羊,在婚姻问题上曾被人嫌弃,累累遭挫,不得已远走他乡。我们都经历了鄙陋世俗所带来的伤害。我想,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也许女人更懂得对人世的悲悯和怜惜。aaa保山日报网

  阿奶曾对我说过,我们今生之所以成为亲人,是前世跨越了千山万水才走到一起的,不知走烂了多少双鞋子。她一生劳苦,却从不抱怨,快去世前,拖着病体,还轻松地和前来探望的亲友开玩笑,这个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布朗族老人,其实是最有学问的智者。她的处世方法为我们的前行之路,点亮了一盏灯。亲人是因有了为彼此奔赴而来的那份缘才相聚,我想,写作也是这样,我和这个世界的纠缠注定要我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幸甚,我一直从事着这份工作,且热爱着。aaa保山日报网

  《隐秘的人间》写到了从小到大听到的那些鬼神之说,在那个娱乐苍白的年代,院子里老姑婆的鬼故事是孩子们的精神饕餮,害怕而向往也成为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直至今日,我都会对眼前的人间保有足够的敬畏。我之所以用《隐秘的人间》作为这本散文集的题目,是我觉得我们所处的红尘人间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人间,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人间,比如我们的内心世界,比如“举头三尺有神明”,我想以这个标题作为这么多年来对写作的一种敬拜。aaa保山日报网

  从一棵树到一片丛林,从一瓢一饮到人间万象。我着力于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感受,从个体命运中去反映地域的总体风貌和全景气象,这将是我写作的最终目标。我们都是人世间的行者,而书写让行者无疆。感谢此生有文学相伴。aaa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aaa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