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农耕时期的牛(拾光·记录)

发布时间: 2023-11-13 09:36:54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fff保山日报网

  怒江边的耕者  俞 匀 摄fff保山日报网

  牧归fff保山日报网

  □ 王柯fff保山日报网

  时光匆匆,岁月流逝。fff保山日报网

  不知怎么的,曾经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都记不住了,反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怀念起曾经和我相伴的几头水牛来。fff保山日报网

  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其驯养史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两河流域和北非地区开始出现的驯化牛。牛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六畜之一,我们常祝福说农村家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离不开牛的,因为牛有勤劳致富、风调雨顺之吉祥寓意,而且被视为勤劳无私、勇武倔强和财富的象征。fff保山日报网

  我国驯化牛耕田的历史大约已有二千五百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和使用,牛耕技术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为我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做好了铺垫,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fff保山日报网

  “牛是农家宝,出力只吃草。上要一张皮,下要四只蹄。”这是农村人对牛的认识。一头标准健康的牛,必须要毛色好、四蹄壮、行走不打拐(两只后腿行走时不会碰拐),耕田耙地才有力。牛有着朴实无华的外表,它谦逊低调,一心耕作,心无旁骛。对于农村人来说,牛是一“宝”,犁田耙地、驮物运货必不可少。因此,农村人对牛就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呵护,不但给它吃饱喝足,还会给它建牛圈,让它生活得好一些。fff保山日报网

  因为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力,农业社会中,拥有多少头用于耕作的牛也常常是衡量一个人财富的标准之一。中国古代将牛、羊、猪三种动物的三牲称为“太牢”,是规格最高的祭品,以此也可以窥豹一斑看出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fff保山日报网

  我在农村生活了四十多年,其中耕田耙地、种粮卖菜二十多年。与黑土地打交道的日子,始终离不开牛。二十多年里,曾经有三头水牛陪我走过一个个春华秋实。fff保山日报网

  “老疲牛”是我的第一个助手。这头牛是祖父托熟人买来的,它来到我家的时候已有十多岁了。十多岁的水牛在“牛龄”中已算是“中老年”了。这头牛和一般的牛不同之处,是它皮厚毛长而且性子特耐,无论吃草喝水还是干活,总是慢慢悠悠、拖拖沓沓,让人很着急。祖父很后悔让别人帮忙买了这头牛,如果是他自己“相牛”的话,是不会要这种“疲”牛的。(“疲”,在保山方言中是“慢吞吞”的意思)。祖父自我安慰地说:“反正我们一家人都是脾气温和的人,用这头‘老疲牛’正恰好,不会让人太累。”fff保山日报网

  可是每年春耕农忙时节,看着别人家的板田(收了庄稼后还未翻犁的田)都翻犁完了,我们家的板田才犁了一半,父亲就很着急。有时候,性情温和的父亲也会狠劲地抽打“老疲牛”,让它犁田走快一点,可无济于事,“老疲牛”真的很“皮”,它依然慢慢悠悠的,根本不理会主人的心情。我第一次扶犁耕田是16岁,因为当时人小体弱,所以赶“老疲牛”耕田耙地正合适。我舍不得抽打它,原因在于我每次给它喂草喝水时,它都会晃晃头打几个响鼻表示感谢;每次给它架上弯档套绳拉犁时,它都会温和地看我几眼,仿佛告诉我:别着急,我们慢慢来!fff保山日报网

  因“老疲牛”皮毛独特,相貌怪异,而且生性软弱,所以常常被放牛场中爱挑衅滋事的“牯子牛”欺负。寨子东边有一块面积200多亩的荒草坝是我们的放牛场,乡亲们每天上午10点把牛赶到这里,由各家轮流看管,下午4点再各自来把牛牵回家。每天开场的时候,总会有几头“牯子牛”要疯狂地打上几架。不知怎么回事,有一头名叫“牞牯子”的大“牯子牛”总是和我家的“老疲牛”过不去,经常把它追得精疲力尽。有一次,“老疲牛”被追得无可奈何,只好钻进甘蔗林里躲了起来。第二天,我们找到它的时候,它有气无力地躺在一堆蔗叶旁,身上还有些血迹,眼里充满了哀伤。我不知道这一夜,它经历了什么,是否痛苦?是否无助?只感觉像自己的亲人被欺负了一样难受,心中有一股怒火在燃烧。后来,我们找了“牞牯子”的主人,要他家出钱请兽医给“老疲牛”疗伤,并将他家的“牞牯子”隔开单独放牧才算了事。fff保山日报网

  “老疲牛”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六年,服务我家农业生产两千多天,最后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安详地离去。当父亲和邻居用拖拉机把“老疲牛”送出去埋葬时,我还是忍不住流泪了。fff保山日报网

  与“老疲牛”虽然慢悠悠但从不撂挑子的性格相比,我家养的第二头牛就有些“奸诈”了。这头牛是父亲从寨子里李大爹家买来的,买来的时候才两岁。因为它头上的一只角长得有点歪歪的,仿佛一棵小树被扭了一把,显得很调皮,所以我们给它起名“小歪角”。对于水牛来说,两岁的年纪,正是训练其耕田耙地的大好时节,在农村叫“教牛”。所谓“教牛”就是采取几种方式、利用几种工具,让正值“青春年少”的水牛在人的训导下学会耕田耙地,而且一生都不会忘记。当然,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虽然我国驯化牛耕田的历史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但是要把一头懵懵懂懂、吊儿郎当的小水牛“教”成训练有素、遵规守纪的实干家,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的。fff保山日报网

  在“教牛”之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给小牛穿“鼻牵索”——小牛一周岁以后,为了拴养、放牧、耕田耙地方便,需给它穿鼻索。穿的时候,先要准备一根长三、四寸的钉子或者细钢筋,约筷子粗细,一头要磨得很锋利,以快速穿透牛鼻孔,再准备好一根比较顺滑的呢绒索。在墙角或相对狭窄处,用粗绳索把小牛头吊起来,使它没反抗力, 然后用钉子把牛鼻中隔中央处穿开, 待伤口四周皮肤愈合以后,再用呢绒索穿起来,牢牢系在牛耳后的脖颈上以防脱落。穿鼻索的部位是在牛鼻中隔中央处,有比绿豆大些呈不规则的浅白色点,穿透时,部位一定要掌握准确,不能太上,也不能太下。穿得太上是牛鼻隔软骨,其牵引神经不太敏感,调教、役使效果不佳;穿得太靠下,牛鼻子的使用年限较短,容易拉豁牛鼻子。fff保山日报网

  这是比较残忍的一个过程,这根“鼻牵索”一旦给牛穿上,就要陪它一辈子,牵引它一辈子,左右它一辈子。所谓“牵住牛鼻子”——工作、干事要抓住重点、找准方式方法,事半功倍也许就是从这里来的。因为牛鼻子在最前方,牵住鼻子牛就会顺势往前走。而且牛鼻子神经丰富,肉质较嫩,拉住了“鼻牵索”,也就牵住了要害,因为它要逆反,鼻子就会很痛。有了“鼻牵索”,七、八岁的小孩也能把体重七、八百公斤的大牛管得服服帖帖。fff保山日报网

  祖父是“教牛”的老把式,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是找一截重300多斤的方形木头,让“小歪角”架上弯档套绳,拉着木头走,同时在它的“鼻牵索”上再拴一根“撇索”(牵牛走和给牛打方向的绳索)对它进行“向左走、向右走,向左转、向右转,暂停、前进、退后、转身”等训练,让牛逐渐适应肩膀上的“枷锁”和“行为规范”的口令。这样每天走上一两个小时才解开,持续训练一两个月后,才让它正式到田里拉犁耕田。一开始,牛的肩膀会被磨破,为减轻它的痛苦,也为了保护它的皮层,祖父每天晚上都要用香油在“小歪角”的肩膀上抹几次,再给它喂青草、面糊,让它安然入睡养精蓄锐。fff保山日报网

  不知怎的,我家这头“小歪角”虽然教出来了,力气也不错,但就是有一点爱“撂挑子”的臭脾气——每次犁田的时候,它总有几次要半途躺下休息一会儿或拉屎拉尿耽误时间。俗话说“懒驴上磨屎尿多”,想不到牛也有这种毛病。后来,祖父总结说,这可能和我们教它的时候经常半途停下来抽烟喝水有关,让它钻了空子。我对祖父的话半信半疑,因为我是这样想的:牛和人一样应该也是有个性的——有的忠厚勤劳、善良淳朴,有的刁钻奸猾,行为不端,等等不一。fff保山日报网

  牛是色盲,最怕红色;牛只吃草或面糊,最怕羊膻味,这是养牛人的常识。如果不知道这些顾忌,往往就会弄出一些事端来。一次,来我家的一个亲戚穿一身红装在“小歪角”面前晃来晃去,不防被“小歪角”顶出去了,吓得她惊慌失色、又哭又叫。所幸“小歪角”还知道是亲戚,“角下留情”没有伤到她。还有一次,邻居家孙子满岁,亲朋好友杀羊吃,外来的人不知农村情况,将吃剩的羊汤泼在了大路边,致使好几家的牛路过时都战战兢兢、如临大敌,之后就拼命奔跑。我家的“小歪角”更是几天都不敢回家,直到邻居把泼羊汤的地皮小草都刮走了才解除了“危情”。fff保山日报网

  “小歪角”虽然有点奸猾,但是它身强力壮,熟悉我家的田地和回家的路线,为我家服务了差不多十年,见证了我家的生活水平一天天地提高,是我家“经济建设”的功臣。祖父去世后,“小歪角”的年纪也大了,不再适应耕田耙地,父亲就万分不舍地将它卖给了牛贩子,也不知是被转卖了还是拉到牛肉馆给烹了。而我,总是时常想起它昂首阔步的样子。fff保山日报网

  陪伴我的第三头牛名叫“大壮”,它是邻居举家外出打工,没人照料便宜卖给我家的。“大壮”生得膘肥体壮、气宇轩昂,属于牛族中比较“帅”的类型。它小时候和许多“牯子牛”一样性格刚烈,经常惹是生非。fff保山日报网

  在农村,人们管未成年的公牛叫“牯子牛”。“牯子牛”都爱打架,有时候还会和人较劲。等到它一岁以后,人们就会请兽医来骟牛(阉割),阉割过的公牛就叫骟牛。骟牛的脾气性格与“牯子牛”截然不同,骟牛比较温和,不会挑衅滋事,干活也很老实,特别是不会像“牯子牛”一样经常追着小母牛跑。我们家的“大壮”是骟牛,它干活从不偷奸卖滑,也不仗势欺人,乡亲们都很喜欢它,农忙时节,也经常和我家借去用。农村人借钱、借米、借农具包括借耕牛是常事,只要自己方便,总是会爽快地答应的。我家的牛借给别人家使用前,都会给它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展现出最“牛”的形象。fff保山日报网

  关于骟牛前后的变化,有人还引申到人类生活中,开玩笑说,有些年轻人性格暴躁、脾气特坏,专爱打架斗殴、寻衅闹事,不如像牛一样把他给“骟”了,或许人就老实了。可也有人反驳说,古代那些太监,好像坏人也很多呀,而且多数武功高强、酷爱权势,就是“骟”了好像也没什么用。毕竟,人和动物不同,动物有些器官或功能不在了,它的整体也就变了,但人不一样,某些器官或功能没有了,会自觉不自觉地开发或强化其他功能,以达到自己认为更好的生活的目的。fff保山日报网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用诗人臧克家的诗来形容“大壮”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大壮”不但是我生产上的好帮手,也是我生活中的好伙伴。有时候,牛会给人壮胆。记得那是一个栽插稻秧的季节,因天旱少雨,乡亲们栽插稻秧要半夜起来到几公里外的山坳河道里去放水,水到田里就要赶快耕作、及时插秧。那天半夜,我扛着铁犁、赶着“大壮”去离寨子一公里开外的田里。当时月光惨淡、忽明忽暗,路不好走。经过一片阴森森的树林时,或许是一只野猫从我面前掠过,吓我一大跳并惊叫了一声。“大壮”好像知道我恐惧的心理一样,使劲“啪啪”地扇起两只大耳朵、打起响鼻给我壮胆。有了它的响动,我便从容了。那天,在“大壮” “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努力下,农活顺利结束,我们密切配合、紧赶慢赶,伴随冉冉升起的太阳完成了水田准备工作,让前来帮忙的婆姨姑婶们及时插秧,种下了一份希望。fff保山日报网

  在人与动物的交往中,经过驯化的家畜也是各有特点的。比如:牛勤劳淳朴,马善驮能跑,猪憨态可掬,羊温顺老实,狗忠诚不二,鸡无忧无虑。“六畜兴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经历了许多事,我还是最喜欢勤劳淳朴的牛,因为它不像狗的善变——狗虽然对主人很忠诚,但对外人却经常“狗仗人势”乱咬,待主人不耐烦收拾它一顿后,它又躲到角落里摇尾乞怜;也不像猪一样无所作为——猪幸福成长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一旦肥了就不可避免地被宰杀;也不像鸡一样无忧无虑——鸡的一生最大的价值就是给人们提供美味,能无忧无虑的活,也就会无牵无挂的死;也不像马一样热烈奔放——马撒开蹄子狂奔的时候,潇洒的背后也许是在宣泄不满的情绪;也不像羊一样温顺——过多的温顺也是一种懦弱,没有自己的风格。而牛,不论风里雨里、还是家里田里,它都始终如一、任劳任怨。在农村,人与牛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把牛当成自家的一分子。fff保山日报网

  后来,我离开家到外地工作,也就与“大壮”分别了。不过,我每个月抽空回家看望父母时,都会和“大壮”打招呼。“大壮”熟悉我的身形和声音,只要听到我叫它,就会抬起头,扇扇耳朵眨眨眼,算是回答我。如果时间有余,我还会牵着它到田间地头,让它美美地饱餐一顿,也会和它说说话,看看田野的风景,畅想丰收的喜悦。fff保山日报网

  再后来,“农机下乡”如火如荼开展,许多灵便实用的“微耕机”“耙田机”走进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加之土地大规模流转给大户耕作,牛的青饲料越来越少,乡亲们大多养“铁牛”而不养耕牛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过花甲的父亲养牛也有些吃力,所以就把“大壮”转卖了。遗憾的是,“大壮”被买主牵走的时候,我没能看它一眼、送它一程。听父亲说,“大壮”被买主牵走时,它在我家院子里怅然若失,转来转去好几圈,在买主的打骂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当时父亲也有点伤感,便将“大壮”的尾巴毛剪下一小撮放在牛圈的墙洞里作纪念。可惜的是,后来拆牛圈时不经意把它埋在土里了。我想,这样也好,对于一个人或者对于一头牛的怀念,最好最真的应该是在心里。fff保山日报网

  我喜欢看斗牛,但是只喜欢看斗牛士斗牛,而不喜欢看牛和牛斗。斗牛士斗牛虽然惊险刺激,但基本没有血淋淋的现象发生,有的只是斗牛士躲闪腾挪、轻盈潇洒的美感和牛的时而勇猛时而呆萌的趣味,不会让人揪心和惋惜。而牛与牛斗,则是充满了仇视与不屑,本来饲养得膘肥体壮的两头牛,非要让它们打斗得遍体鳞伤或角断头裂,这于心何忍?当然,斗牛者自有斗牛的目的和乐趣,或许牛也有要当牛王的欲望,只不过是我自己不愿看到残酷的现象罢了。fff保山日报网

  忽然觉得,我常常怀念牛是对的,而且会常常怀念下去。fff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fff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