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要闻

滇滩水城“非遗”大盘点

发布时间: 2023-12-11 09:31:22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 李菊艳 孙梅娟iii保山日报网

  腾冲市滇滩镇联族社区水城傈僳族村,位于滇滩镇西北部,距腾冲65公里,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24公里。历史上,水城是明代滇滩巡检司衙署故址,据《西营段氏宗祠碑文》记载,滇滩巡检司首任巡检段胜就任后,在水城以土石筑碉堡,碉堡四周挖沟灌水以御外敌,水城之名由此而得。在历史的演变中,这片热土的风情别韵在袅袅炊烟处、山气缥缈中,浸润着傈僳人民的似水流年,纵四季流转,也不改诗画本色。iii保山日报网

  近年来,水城趁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东风,把家园打造成公园,创建成国家AAA级景区。“好客水城”成了最炫的名片,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往来宾客的热情。这个傈僳族寨子,是边境线上的古村落,也是明代滇滩巡检司衙署故址,这里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有姿彩独特的傈家风情。iii保山日报网

  傈僳族是追赶太阳的民族,勤劳勇敢、性格爽朗、热情好客,目前,傈僳族仍然保存着传统织机和纺织工艺,大多数妇女都掌握刺绣技术,其民族服饰的一针一线中都流露着历史印记。此外,傈僳族的舞蹈、绘画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也是举足轻重的,每一个篇章都诉说着傈僳人民动听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刀杆节、阔时节,民俗活动“上刀山、下火海”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让我们一起揭开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腾冲滇滩水城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神秘面纱吧!iii保山日报网

  打翻在布料上的“调色盘”——傈僳族服饰iii保山日报网

  傈僳族群众经过千百年的刀耕火种、游牧、采集,将这些历史印记刺绣于服饰中。在过去,傈僳族群众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的都是由棉、麻粗加工制作的“麻布衣”,保暖性虽好,却款式单一,色彩单调。如今,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技艺精湛、图案丰富、独具特色的傈僳族刺绣。他们将普照大地的太阳、月亮、星星,将世间万物中的花、草、果实等图案绣上衣物;把银条打磨成圆片点缀在帽檐,寓意太阳和月亮;将贝壳、草编等饰品镶嵌在衣领、袖口、裙边和花腊裱上,可谓把来源于生活、自然的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一针一线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一件件服饰中。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女子服饰“红花画眉衣”,主要由包头、银须项圈、串珠珠、外托肩上衣、飘带裙、大裆裤、漆箍、吊筒、竹麻草鞋等组成,一衣一带间尽显灵动秀美。男子服饰“喜鹊衣”包头似喜鹊嘴,配之白长衫、披褂、及膝短裤和棉线绣花边裤脚,再配以缝制精细、刺绣精巧的“腊表”(一种挎包),成年男子喜欢左边佩刀饰,右边挂箭包,好不威武。iii保山日报网

  寨子里的“潮流范儿”——“跳嘎”“三弦舞”iii保山日报网

  “跳嘎”是一种将歌、舞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在傈僳族聚居的地方,无论喜庆、丧葬、起房盖屋,必须跳此舞。“跳嘎”以圆圈为队形,领舞领唱的“嘎头”引导舞者尾随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行走,边跳边唱,载歌载舞。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三弦舞”是以小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舞蹈,竹笛、口弦、决列等也可一并上场。“听见三弦响,心喜脚板痒。”每逢节日,村寨男女老少都欢聚一堂,在小三弦的伴奏中围成圈,踏节起舞,其队形可成横排,也可成纵排,相互交叉,灵活多变。“三弦舞”舞姿刚健洒脱,主要以腰部的摆动配合手足的动作变换,随着三弦轻松、活泼的旋律翩翩起舞。弹奏者兴致高昂,舞者不知疲倦,现场热烈而欢快,大家通过跳“三弦舞”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iii保山日报网

  浓墨重彩的“乡韵乡愁”——农民画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腾冲农民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延伸,于70年代在群众性绘画活动中产生并形成。生活于腾冲乡村酷爱绘画的农民,把作画当成了他们生产劳作之余最主要的精神生活追求,几十年如一日,创作者们让生活进入画中,也让画融入生活中,表达了他们对故土、对生活的热忱礼赞,朴实而灵动。傈僳族农民画主要以蓝、白、红作为主色调,配以创作者的灵魂画笔,一个个人物便被展现得惟妙惟肖,傈僳人民的骁勇、豪迈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iii保山日报网

  在滇滩,可以通过农民画家的画作感受这片乡土的气息,或是村庄一隅的静谧惬意,或是生活场景的有趣和闲适,抑或是田园牧歌的祥和安乐。一幅幅画作诉说着传统村落里的烟火故事。iii保山日报网

  傈僳族的“超能力”——“上刀山”“下火海”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iii保山日报网

  傈僳族有着一项独特而又艰苦的传统仪式,便是有“上刀山”“下火海”的“超能力”。演出时,“香通”双手抓住刀梯,赤脚踏锋上下穿梭几次,胜似闲庭信步,有的甚至在刀杆顶上倒挂金钟,轻松自如地做各种高空特技动作。在“香通”们举行过前奏仪式后,傈僳族勇士赤脚在火堆中腾挪跳跃,翻滚摔打,时而捧起一杯红火炭搓手揉脸,时而把在火堆中烧得通红的铁链绕上脖颈,或拉来扯去“拉火链”,威风凛凛,豪情万丈,勇气盖天。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它记录了傈僳族长久以来的历史传承,充分展现了人类无尽的勇气和对生命的敬畏。iii保山日报网

  图片来源:滇滩镇iii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iii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