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龙山阿昌族的“织布” (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 2024-01-15 09:18:53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www保山日报网

  □ 徐 静 李开平www保山日报网

  “这个是我的奶奶教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又教给我,现在我又教给你了,你要好好地记着,把我们的织布技术让它一代代地传下去。”这天中午,家住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打黑小组的阿昌族大妈赧老美又坐在织布机前,细心地教她的女儿杨咪玉织布。www保山日报网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当地的阿昌族群众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摸索、学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织布技艺并不断完善。如今,龙山镇芒麦村阿昌族的织布已被列为县级非遗。www保山日报网

  今年63岁的赧老美告诉笔者,她十多岁的时候就和妈妈学习织布。“那时候,生活困难,没钱买衣服裤子,就自己织布、自己缝制。织布机是自家做的、织布用的棉花是自家种的,用纺线机纺成棉线后,就将一根根棉线织成一块块布料。”www保山日报网

  “咯吱——咣啷——唰,咯吱——咣啷——唰……”交谈中,赧老美便熟练地向我们展示着她的织布技艺。只见她用双脚灵活地踩动着七根竹竿,每根竹竿带动各组棉线上上下下地动了起来;她用双手来回拉动一根磨得很光滑的木棒,穿在梭子上的棉线就被编成了细密的花。那有节奏的织布声不急不躁,一种历史深处的沉稳感油然而生,格外悦耳。www保山日报网

  “之前一直用着的那台织布机已经‘劳累过度’‘寿终正寝’了。”开朗的赧老美幽默地说道,“现在这台还没用几年,它的织布生涯还不长,比较‘年轻’。包括下面铺子上用的那台织布机,和家里这台的年纪差不多。”www保山日报网

  我们认真地观看这台高约1.5米、长约2米的织布机。“这些是吊线老窊、蒿棍、扣棍、管线笆、砍布刀、裹布棒、踩桥……这些部件的叫法都是老人就叫着的了。”赧老美逐一介绍。www保山日报网

  从赧老美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并排的七根竹竿叫踩桥,主要管着上面的七对吊扣线;用脚踩动竹竿,随着竹竿上上下下的运动就织出了不同的花样。www保山日报网

  “你们看,这几根竹竿朝上,织出来的是‘蚂蚱花’;那几根竹竿朝下,织出来的又是‘猫脚迹’;还有两股路、鸡脚迹等花样。”赧老美指着织布上的花纹告诉大家。www保山日报网

  “这么多竹竿,全凭脚来控制,给会踩错了?”大家问道。www保山日报网

  “我都断断续续织了50多年了,只要脚放到踩桥上,确定要织的花样后,就自然而然地有感觉了。”赧老美一边说,一边又熟练地操作着织布机,“其实我们织出来的花样不多,也就那么几种,都是老一辈观察生活后创造出来的。”www保山日报网

  一踩一踏、一推一拉,一根根棉线就慢慢编织成了白色的布料。随后这些布料又被染成中国传统的靛蓝色,继而根据需要裁剪、缝制成各种服饰。当地人把斜纹的织布叫“大布”,主要用来做裤子和围腰;带有浅花的叫“蛮盖”,主要用来做衣服。www保山日报网

  对于熟练掌握阿昌族织布技艺的赧老美来说,包头、短围腰、长围腰、飘带、腰带、外衣、裤子等都难不倒她。但是因为属于纯手工制作,一针一线都要耗费好长时间。她说:“女服一套包括包头、外衣、短围腰、长围腰、飘带等,衣服上要有用银子做成的纽扣链,对襟有四对纽绊,衣领口用红色、粉色、黄色等鲜艳的布料搭配,并用银泡装饰,制作一套要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男服一套有吊花包头、外衣、腰带、裤子等,外衣对襟上有九对纽绊,制作一套需要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www保山日报网

  赧老美还告诉大家,这种纯手工制作的阿昌族服饰,无论男款还是女款,都是1500元一套,主要在本县销售,部分销往梁河、腾冲等地。“年纪大了,我的身体也不太好,一年也就做个10多套,要靠织布维持生活是维持不下去的。我主要整个手不闲,这么多年来不整还不习惯了。”赧老美感慨地说。www保山日报网

  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下,如今43岁的杨咪玉已经初步地掌握了母亲赧老美教给她的织布技术。“农闲的时候,我都和阿妈好好学习织布,虽然现在还不是很熟练,但是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法,我会认真学、反复练,将阿昌族的织布技术掌握好,让我们的阿昌族织布技术传下去。”www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www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www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