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要闻

保山,“滇西最热闹的城市”(记忆保山)

——从《缅边日记》看昔日保山
发布时间: 2024-01-22 11:13:29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jjj保山日报网

  □ 蒋蕾jjj保山日报网

  《缅边日记》作者曾昭抡,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与化学,1926年获该校科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67年12月8日卒于湖北武汉。jjj保山日报网

  “保山是滇西最热闹的城市。除掉下关以外,恐怕在云南西部,没有比这里更热闹的地方。”1939年3月,当滇缅公路修通之际,时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的曾昭抡先生第一时间赴滇缅边境考察,当他抵达保山时,曾这样形容彼时的保山城。jjj保山日报网

  先生在日记中写道:“滇缅公路成功以后,到缅边去考察,是许多青年和中年人共有的欲望。一来因为滇缅路是目前抗战阶段中重要的国际交通路线;二来因为滇缅边境,向来是被认作一种神秘区域。”由此,一本在其考察后所撰写的《缅边日记》,不仅成为后来许多人在这条国际通道上探秘的向导,也让我们今天还能有机会透过其中对保山的生动记述,来加深对家乡保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了解。jjj保山日报网

  从位于大理云龙西南部的功果桥,曾昭抡先生一行顺澜沧江,过瓦窑,来到“云南全省中最大的坝子之一”——保山(县城)。他一眼看见的是坝田上种植的稻、麦、蚕豆三种粮食,当然,他也曾提到过因人们过度砍柴,那时有很多山几近荒芜。jjj保山日报网

  在先生到来时,“平常本地人仍然常把这地方叫作永昌。”先生了解到,古代永昌设治的地方并不在当时保山县城所在地,为此,他知道了“金鸡村”,也在文中提到,“现在住保山的,常有人去那里游玩洗澡”。jjj保山日报网

  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先生依然对保山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他记录道:“这城在云南省内各县城中,要算很大的。据我大约估计,由东门到西门有两公里左右,由南到北大约有三公里。城墙是用青砖砌成,至今仍然存留着;但是事实上只有三面有城,西北角上是依着太保山为城(保山的名字,就是由太保山而来)。”透过他的笔墨,我们看见彼时保山城内主要的市面全集中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东西两条更为热闹。这四街交叉的十字街头,尤其是最热闹的地方”。除了四条大街以外,城内还有几条横直的大街和不少的旁巷,“大街是石子路的底子。普通的街,在路的中央嵌铺一条窄长的石板路;最热闹的几段,铺着有三条直的石板,彼此相隔有若干距离。”jjj保山日报网

  在先生抵达保山的次日,正逢“街子天”(当时为五天一街),“大街上挤得真是水泄不通”,然而旁街上的人也并不算多,晚间更是安静。“大街上最考究的店铺,夜间点着打气灯;普通店铺,多半是点洋油灯。店前的摊子(大部分是食物摊子),有的点马灯,有的点一种本地特有的灯。最后一种,是把松香放在一只直径大约三寸左右的铁碗里,上面架着小条的木柴;烧起来以后,这样的灯,发出不小的火焰和黑烟,确是别有风味。”jjj保山日报网

  保山是农业大市,农特产品自然相当丰富。虽然先生当时所见市场上卖的“洋货”几乎都由昆明运进,本地只有一些手工制造的质地较为粗糙的陶器和瓷器售卖,然而,“这些十分丰富的农特产品”却不可谓不是保山人幸福生活的写照。先生写道:保山板鸭就“比南京板鸭要肥得多”,其价格在当时是五块多“国币”一对,是常常被人带往昆明去送礼的;“而保山的中国点心也很有名”,先生说,保山点心最出名的要算油饼。想来,如果他待的时间久一些,就会有机会认识自古以来在当地就更为有名的板桥糕点。jjj保山日报网

  “保山坝子对于温带和亚热带植物都很适宜。在街子上看见出售的物品,除掉米、面、蚕豆以外,还有芭蕉、菱角、梨(很大,皮色深黄)、烟叶等等。此外据说黄果、地瓜、金耳(即‘黄木耳’)也都是本地产物。保山所产的核桃,壳特别地薄,用牙齿一咬就碎,许多人常把它当作礼物,带到别处。在保山,普通喝的酒有升酒、香花酒和梅子酒三种。升酒作一种浅绿色,与昆明市上所卖的有别。有的酒店把这三种酒以适当比例混合起来,配成所谓‘三拼酒’,这种暗绿色的酒,似乎在别处还没有遇到过。”jjj保山日报网

  在当时的保山大街上,各种店铺应有尽有,“书局方面,有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两家的支店。理发店有一家,照相馆(带着卖胶卷)有两家。此外店铺,有旅店、饭馆、洋货店、绸缎店等等”。而街上的人,似乎也“比昆明的人来得勤快些”,早晨八点多钟,大街上人已经很多,店铺也多半已经开门。到了街子天,“街两边店铺的前面各摆一排摊子,卖各种物品”,大部分摊子上面都会支一把很大的油纸伞,既遮阳,又挡雨。jjj保山日报网

  在先生所经过的保山街头,并没有洋车和其他近代交通工具,“唯一的代步方法是坐轿子,而轿子却又很少。在路上往来的,全是步行。”他说,一位常年在外地的保山人同他分享了自己的回乡感受:辫子多,小脚多,驮东西的黄牛多。先生经过实地探访,说辫子倒已经绝迹,但是肯定了另外的“两多”:jjj保山日报网

  “保山街上的牛的确比昆明还要多得多,昆明的牛都是拖着牛车运物。保山的牛却并不拖牛车,而是像驮马一般地成队驮着东西;最常看见的是驮着成捆的木柴,一边一捆。一部分的‘驮牛’,背鞍上高挂着一只方形的大铃,铃的外部是用皮革制成,里面却是一只木杵。这种牛队,走过来发出幽雅的铃声,这声音可以算作保山的‘本位音乐’。”jjj保山日报网

  “保山的小脚的确名不虚传,很可以和北方山西的大同比美。每逢街子,年轻妇女,许多故意地穿着绣花鞋在街上走;并且还拿红色、黄色,或者紫色的布,将踝部包缠一段,引起人们对于她们小脚的注意。我们在街上碰着一顶新轿,前面并没有上轿帘,新娘故意将她那‘三寸金莲’向前伸出,让人参观。”jjj保山日报网

  因历史上曾有大量移民涌入,先生看见的保山种种都带有“北方风味”。他推测,来这里的人原籍多半是华北和长江各省的,其中,从南京、江西、山东等处来的似乎占了多数。他看见的城内建筑物也完全像是中国北方城市的样子,“房屋的外墙有青砖、土砖与黄土和石子砌成的三种。房子几乎全只有一层。房内墙上用白纸裱糊起来。窗是中国式的木格窗,上面糊着一层白纸。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北方很相像。说话的口音带着有江西和南京的风味。”jjj保山日报网

  在保山期间,先生还了解了“因为地方富庶”而“文化水准比较的高”的现实依据——保山旧时的文庙遗址,也是后来用作省立师范的校舍和师范附属中学的校址。他肯定了“这校要算省立学校中较好的一个”,而在他介绍保山名胜太保山时,则也以凝练而生动的笔墨点到了与山中古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jjj保山日报网

  离开保山城后,先生过惠通桥至龙陵,向着离中缅边境更近的芒市走去……jjj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jjj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jjj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