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隆阳

从梅花古渡、北津烟柳中走来的板桥青龙街

发布时间: 2024-02-04 10:18:25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9438-1-8.jpgccc保山日报网

   梅花原古渡,杨柳本多情——你能想象吗,如今车来人往的隆阳区板桥镇,曾经是一片“以竹索或木舟摆渡”的水域。在这个被一条名为“北津”(保山东河古称)的河流所环绕的村庄,一度荆棘丛生,后又梅开两岸、杨柳生烟,“绿阴茅屋两三间”“乳鸭池塘水浅深”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田园诗歌中常见的句子,便是其“前世容颜”的写照。在成为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上重要驿站的日子里,它迎来了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今天的板桥,作为全国重点建设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制镇、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云南省旅游小镇、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保山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重点打造乡镇,正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ccc保山日报网

  从梅花古渡、北津烟柳中走来的ccc保山日报网

  板 桥 青 龙 街ccc保山日报网

  本报记者 蒋 蕾/文 范南丹/图ccc保山日报网

  “梅花古渡”“北津烟柳”与板桥来历ccc保山日报网

  在正式得名“板桥”前,这个村庄还有过另一个名字——三家村。相传,东汉前期,这里一共只有三户人家居住。到了三国时期,因地处南方丝绸之路要冲而成为蜀国战略要地的益州与永昌郡(今保山)遭叛军分裂,诸葛亮亲率50万大军“五月渡泸”南征雍闿,上演了“七擒七纵孟获”的经典战役。当其先锋部队兵临永昌时,发现梅花古渡难渡大军,诸葛亮遂下令“架木为桥,以图过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板桥”。ccc保山日报网

  转眼,这座由蜀军铺设的板桥吸引来了两个生意人,一个名叫丘梁玉,一个绰号“董胡子”,他们在桥头摆摊设点做起了小生意。因地理位置的优越加之桥梁带来的便利,到此地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五天或三天一市的市集。一些人就此定居下来,一座因桥兴旺的村庄也有了后来的店铺林立,能工巧匠者众多。乘着汉王朝开拓经营西南“国际商道”,设立永昌郡,也即南方丝绸之路西南方向最后一个国内物资集散地的东风,至民国年间,这里发展成为“迤西第一大集市”。ccc保山日报网

9438-1-1.jpgccc保山日报网

  北津河上的“板桥”亦几经翻修。明洪武年间,金齿卫军民指挥使李观将原来古渡上简陋朽坏的木桥重新改建加牢;到了清光绪元年 (1875年),乐善好施的板桥街巨商赵端出资倡导彻底改建此桥,以石墩为基础,上盖长五丈六尺、宽二丈的长阁,两端各建一亭,雕龙彩凤、飞檐流丹,从此,这座桥被人们称为“北津桥”。因河流两畔广植杨柳,每当人们凭栏赏景时,人在画中、柳在烟中、景在眼中,“北津烟柳”的美名遂享誉四方。ccc保山日报网

  马店、“板桥十子”与古道记忆ccc保山日报网

  谁也说不清,在作为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漫长岁月里,这个村庄一共开设过多少家马店。然而,静水流深的日子中,总有一些或远或近的往事,被这座古镇的人们以鲜活的记忆保存下来。ccc保山日报网

  今年72岁的吉海兰被身边很多人称为“板桥掌故”,1952年出生于板桥镇董达村的她早年嫁进了板桥青龙街头的林家马店。在吉海兰的印象里,直到20世纪70年代,夫家的马店生意依然很好。“那会儿仅在我家附近就有三家马店,万家、李家,我家是林家。”ccc保山日报网

  往来通商的活跃,为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村庄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也带来了一片繁华。至今,在民间流传的“板桥十子”说中,仍可窥见其昔日之商业生活场景——丁家的馆子、姬家的鞍子、徐家的轿子、戈家的饼子、董家的包子、王家的碾子、赵家的牌子、杨家的方子……鼎盛时期,一个小小的街市商铺票号就多达200余家,各种“堂”“店”“号”“记”生意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喝茶的、买布的、钉马掌的、理发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就算到了近代,在公路大量通车以前,每到赶集这天,我家院子里的马仍然多得拴不下!”ccc保山日报网

9438-1-2.jpgccc保山日报网

  循着吉海兰眼中对家乡过往岁月的光,我们在今天的青龙街上找到了刘家当年的上马台。这条让人恍若回到古代的“历史文化走廊”,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驿站”。在已经改造成火锅店的一个老院子里,一口古井仍在使用。吉海兰说,这样的井在青龙街每隔一段就有一口,以前,人们都用井里的水饮马。ccc保山日报网

  始建于明末万历年间的万氏祖祠对应着“板桥十子”说中的“万家的顶子(官帽)”。相传,万家在明朝世代为官,到了清朝,族人中亦有举人、秀才、贡生若干,可谓板桥书香门第的典范。在离宗祠不远处的万家大院,一棵两百多年的缅桂花树为老院撑起一片阴凉,带来一片芬芳。院里的建筑从清末保留至今,一位年过八旬的白发老奶奶住在这里,为分散各地的儿孙们守护着祖宅。ccc保山日报网

  在板桥,关于“马家的银子”之说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家业今非昔比,但马家大院的规模依然在向人们无声讲述着祖上昔日的风光。眼前的马家商铺已经成为一个土特杂货铺,售卖着炒瓜子、炒花生和各色调味料等。“百事通”吉海兰似乎比主人家更怀念过去,她一脸神秘地对我们说:“从前,谁家的姑娘若能嫁进马家,都会让娘家觉得脸上有光!”ccc保山日报网

  抚今追昔,历史总于人心深处留下印痕。ccc保山日报网

9438-1-5.jpgccc保山日报网

  穿梭于万家、马家、田家等各家的三进大院抑或一些不知名的院落,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岁月的古意悠长中。而当从这些交织错落的院子所构建的“另一个时空”中走出时,一条流淌于村中的,被当地人称为“小西沟”或“西边沟”的水流,又会将人们瞬间拉回到农家田园生活的欢脱里。“我们小时候都在这条沟里洗澡、洗衣、洗菜。那时,万家、马家、刘家、徐家、罗家等各家各户的门前都有属于自己姓氏的沟坎。一些菜叶顺水漂流,生活贫穷的人,只要站在水流的末端捞点菜叶子,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ccc保山日报网

  水流,载着板桥人家日常生活的碎片,一路欢歌穿村而过,汇入保山人的母亲河——东河。ccc保山日报网

  情怀、非遗与“青龙”传承ccc保山日报网

  板桥人大都知道当地地标建筑魁星阁的来历。而在魁星阁脚下延伸着的一条青龙街,其得名也与同一段历史传说有关。清乾隆以前,板桥街火灾频发,街民自愿捐资修建魁星阁以截断火源,并扎制青龙全街戏耍以“龙”治火。为了让这条“龙”更加生动形象,人们在路上也铺了两道青石板,中置一条拳形卵石,状似龙鳞,自此,“青龙”街名便成为板桥街的代称。ccc保山日报网

  “青龙街就是一条龙!而我们这些青龙街的居民则是这条龙身上的鳞片!”在青龙街一家名为“茶香停”的茶店,老板王春燕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眼中的这条“龙”增光。这些年来,她和青龙街的商户们团结一心共建板桥历史文化街区,只为把家乡的美名发扬光大。ccc保山日报网

  与王春燕有着同样想法的“青龙街非遗联盟”创始人张瑞军认为,像青龙街这样满溢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的千年古街能够保留至今非常不易,他也想尽己所能让家乡美好的历史遗韵长存。于是,在这样一帮热心人的组织下,青龙街成为了一个汇聚四方人气的“温暖的家”。ccc保山日报网

9438-1-3.jpgccc保山日报网

  乌铜走银、打铁、竹编、打草鞋……青龙街的老手艺依然活在今天。每当周末,陈枫君、杨明辉等一干“非青龙街籍”的隆阳区非遗传承人也会自发来到青龙街“摆地摊”,为人们现场展示更多的非遗绝活。经营之余的传杯送盏中,大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也让更多文化元素在青龙街上交汇闪光。ccc保山日报网

  在人情味浓郁的青龙街头,你不仅可以看见游人如织、汉服走秀。一家名为“逍遥艺”的画廊里,永远有文艺人士汇聚一堂畅聊艺术、谈笑风生;百年老茶馆中,那些悠闲的茶客似乎从不抗拒镜头;百年老字号“桂香楼”“芝兰轩”饼家,常年顾客盈门;各种小酒馆里飘出的手鼓声敲打着古老的节奏,不知名的歌者低吟浅唱着人心的喜悲……ccc保山日报网

  这就是板桥青龙街,一条从梅花古渡、北津烟柳中走来的,连接古今的“龙”。ccc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ccc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ccc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