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在5A级景区的镜像中照见文明生长的力量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和顺古镇的黛瓦白墙,这座镶嵌在极边之地的千年小镇,以其从容的姿态完成了又一次时空穿越。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新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和顺古镇赫然在列。这枚沉甸甸的金字招牌,不仅是对古镇景观价值的认证,更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礼赞——在疾驰的现代化列车旁,和顺以"慢"为刃,划开了当代中国文旅发展的新维度。
600年来,和顺始终保持着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条条街巷如同血脉经络般延伸,每一块青石板都浸润着商旅驼铃的回响。这种惊人的时空完整性,在中国古镇开发史上堪称奇迹。当许多古村落沦为同质化的仿古街市,和顺人始终恪守着"修旧如旧"的底线,将钢筋水泥阻隔在明清风格的建筑群外。漫步其间,人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砖瓦的温度,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呼吸。
艾思奇故居门前的银杏树,见证着思想与岁月的对话。这座诞生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小镇,至今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的"天地君亲师"牌位,与村口新建的国学讲堂形成奇妙共鸣。这种跨越百年的文化接力,印证着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和顺图书馆的数字化重生,彰显着文化传承的破界尝试。这座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藏书13万册,其中不乏明代孤本。如今,馆内的古籍善本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永久存档,VR设备让读者能在虚拟现实中翻阅百年前的《阳温暾小引》。这种古今对话的奇妙体验,使传统文化摆脱了束之高阁的命运,真正成为可感知、可交互的精神财富。
从大理到丽江再到和顺,云南文旅的三次迭代折射出发展理念的升华。如果说大理的苍山洱海代表了自然资源型开发的1.0版本,丽江的酒吧街展现了商业化运作的2.0模式,那么和顺古镇则开创了人文生态型开发的3.0范式。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网红景点,没有昼夜颠倒的喧嚣夜市,有的是"晨昏定省"的传统作息,是"三房一照壁"的居住智慧,是"走夷方"的精神传承。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和顺古镇从恢复消失百年的"走夷方"雕塑群,到复原"寸氏宗祠"的祭祀礼仪;从扶持手工抄纸技艺传承人,到培育本土民宿管家队伍,和顺人用绣花功夫织就的文化锦绣,终在5A认证中绽放光彩。这种对文化根脉的敬畏,恰是对抗文化虚无主义的最好疫苗。(保山市融媒体中心评论员 李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