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的力量(我奋斗我幸福)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白国伟(中)和孩子们欢度“六一”儿童节
“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白国伟
栗柴小学的孩子们欢跳“打花棍”
白国伟与父母亲合影
本报记者 周向东
●她28年扎根山村,坚守三尺讲台。凭着对山区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炽热的爱奉献给山区孩子,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一位乡村教师不凡的人生华章。她就是刚刚获得2024年度“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白国伟。
“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自己教过的学生走出了大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8月23日,在地处怒山深处的隆阳区杨柳乡栗柴小学,今年46岁的白国伟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
这个暑假,白国伟的微信群里不断收到学生和家长们发来的好消息。
“白老师,杨祖乔高考理科588分,高出一本线83分呢!今拿到湖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感谢您教导有方,小学基础扎实!”杨祖乔的父亲发来微信报喜。
“白老师,我考了551分,今天拿到云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谢谢您一直关心我的学习,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您的指导和引领。”学生杨昕悦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白老师,我也拿到广东外贸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茶春梅也接着报喜……
“看到孩子们出息了,我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白国伟喜极而泣。
28年来,这样的喜讯白国伟不知收到了多少回,她就这样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她也在这个美好时节,收获了2024年度“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以校为家,把爱的阳光洒向山区孩童
“课上不好,我心里不安。”白国伟认为,这是职业良心的直接反应,讲好每节课是她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更是曾经当过24年民办教师的父亲对她最朴素的嘱托。
白国伟是土生土长的杨柳乡法水村人。她的父亲从1969年10月开始在本村担任民办教师。在6个兄弟姊妹中,白国伟是最小的。当年生活艰难,母亲要去生产队挣工分,父亲就把她带在身边,一边教学一边照看她,从小她就对教育产生了深深的情愫,不时拿着小棍指着黑板当小伙伴的老师。“教师”这两个神圣的字眼早已融进她的血液里。
1993年初中毕业的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保山地区师范学校,决心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扎根山区教育,为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1996年7月,白国伟从保山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家乡杨柳乡茶山村光明小学任教,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简陋,不通公路,山路崎岖难行。“起风灰尘满地,下雨地面泥泞”是那段艰苦岁月最真实的写照。当时学校只有她和一个民办教师,3个教学班,56个学生。她不仅要承担半复式教学任务,还要管理学校的一切事务。她认为,我是老师,也是学生们的兼职保姆;是学校负责人,也是学校的多功能杂工。
而那时支撑她前行的信念就是热爱,是对翻山越岭前来求学的莘莘学子的责任。由于教育资源匮乏,附近5个村民小组的学生都要到这里上学。最远的白岩头村民小组距离学校3公里多的路程,中间要经过梨树田大河。每逢遇到下雨天,河水暴涨,小桥都被淹没了,学生只好赤脚蹚水过河,到学校时常常是一身泥水。这时,她都会早早地烧好一堆火,等待学生的到来,他们也习惯性地围在一起烤火取暖,有说有笑地拧干身上的泥水。
每当此时,心疼学生的白国伟心里总是五味杂陈。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钻研业务,学习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好每一节课,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白国伟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一干就是18年。这18年里,她执着坚守,不离不弃,度过人生最美好而又充实的年华。
2004年6月,白国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作、生活中她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党员形象,工作主动,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28年来,从来没有懈怠过,这种忘我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每位教师,白国伟曾多次被隆阳区教育体育党工委、中共杨柳乡中心学校党总支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爱生如子,用生命温暖生命
“我的青春岁月犹如一团火焰,一生致力于在贫瘠的山区点燃知识的星光,日复一日地照亮一届届学子们前行的路。”白国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14年撤并校点后,因工作需要,白国伟被分配到本乡栗柴小学任教,学校位于杨柳乡东北方的小海坝之滨,海拔2327.9米,属冷凉山区。这是一所以白族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孩子的父母绝大多数在外打工,全校271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156人,占比达54%,入学巩固率要达到100%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白国伟协助校长设计了符合本校的教学理念,把“经典国学、非遗文化、玛瑙文化”引进校园,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白国伟带着孩子们跳广场舞,把白族打花棍、剪纸等非遗文化贯穿在活动中,每天还安排半小时的打跳大课间操。
“每周四放学后开展课外活动,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固定节目,已经坚持10多年了。”白国伟对记者说。
为了让这群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白国伟向校长提出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之家,自此白国伟当起了这群留守儿童的“妈妈”。在隆阳区妇联、隆阳区法院、北京歌露营等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下,栗柴小学这个微型的“关爱之家”不仅有了篮球、足球、呼啦圈,还有图书、象棋、五子棋、围棋,也有跳绳、乒乓球等,最让人高兴的是还有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脑,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选择玩具,还可以选择看书、看电视,还可以用电脑和爸爸妈妈视频聊天。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是我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我会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让‘爱’不再留守!”而这份暖心举措只是白国伟扎根山村教育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
白国伟的班里有个特殊的孩子,名叫钱芝,是一个充满爱心、自立自强、品学兼优的阳光小女孩。然而命运之神却和她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2012年3月,父亲钱祖有在山上种包谷时,不幸遇到山体滑坡,被山顶滚落的巨石砸伤,造成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叶大妹是缅甸籍,有语言沟通障碍;家里还有78岁的爷爷,生活来源全靠政府救助。12岁的钱芝耳濡目染地学会了做饭、扫地、洗衣服……作为班主任的白国伟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发现她有消极情绪就立即进行心理疏导。课余时间,白国伟带着全班同学到钱芝家帮着做家务,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在关爱他人的行动中明白了用生命温暖生命的力量。在白国伟和全班同学的关心帮助下,钱芝同学成长为一个诚实守信,充满爱心,乐于助人,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儿童。2023年,钱芝被评为“新时代保山好少年”。
“成就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为献身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为教育挥洒汗水让我甘之如饴。”白国伟说。
坚守初心,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热爱和奉献是白老师从教历程的核心力量……”回顾白国伟老师28年坚守山区教育事业的经历,栗柴小学校长杨树桥这样评说白国伟老师。
从教28年来,白国伟担任小学班主任28年,承担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工作。由于上复式班,要保证教学时间,又要开齐课程上足课时。所以从早到晚穿梭在两个班中讲课,课余时间又要备课,晚间还要家访,为保证第二天早上能把作业发给学生,及时反馈,她常常连夜批改,经常工作到后半夜。有时累得不行,就躺在床上睡一会儿,睡醒一觉又接着改。每当熬不住了,心情郁闷时她就想到父亲,想到了那个火光冲天的1983年。
1983年,白国伟刚满5岁,那天她和往常一样跟着父亲在学校上课,中午突然传来村民的呼救声,“着火了,着火了,快来救火呀!”父亲听后立马带着学生去救火,唯独忘了还有一个5岁多的女儿。她扯着喉咙大声叫“爸,爸……”回答她的只有哧哧的火声和热辣滚烫的风声,无助的她只得躲在山坳里瑟瑟发抖。无情的大火烧了三个多小时,父亲为抢救学生生命和学校财物拼尽全力,几乎葬身火海,却唯独顾不上抢救自家的财物和亲生女儿的安危。当她问父亲原因时,父亲只能含泪告诉她:“这是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白国伟的父亲最终也没能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但他成了十里八村最受人尊敬的人。每年春节期间,父亲曾经教过的学生们都会成群结队地来看望他,陪他聊聊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恩老师曾经给予的关心呵护。“这就是教育,就是爱的传承。”这是父亲用一生的言传身教获得的果实。他告诉白国伟,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只有心中有爱,才会敬畏“教育”这份事业,只有爱这份事业,爱学生,爱家乡,才会不计较得失,为振兴山区教育坚持干下去!
“去爱,就是善用人生。”父亲的育人故事,让白国伟深深懂得,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奉献,更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业务水平,是她任教以来不懈的追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课改新理念,并把它们实践于课堂。在她的执着努力下,教学水平逐年提升,多次在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中成绩优秀,荣获“教学质量成果”奖和学科奖,受到杨柳乡人民政府表彰和奖励。
“假如生活真的有轮回,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献身教育,青春无悔;甘受清贫,我心依然。”白国伟坚定地说。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