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就把你装在心里” ——河图街道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四年获隆阳区第一的背后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就把你装在心里”
——河图街道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四年获隆阳区第一的背后
本报记者 王曼华
去年9月30日,隆阳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结果出炉,河图街道以99.45分高居榜首,这是自2020年以来,该街道连续4次荣获测评排名第一。
地处保山中心城市城乡接合部的河图街道共有12608户44071人。几年前,因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涉及拆建的人口达3万多人;加之政策调整和形势变化,导致社会问题交织,矛盾纠纷叠加。“征地拆迁的历史遗留问题,让群众的心乱了;断断续续的建设,让村容村貌乱了;公路、河道遭到损坏,让群众的生活秩序乱了。”有社区干部这样描述河图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痛点。
面对大同小异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河图街道靠什么连续4年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的着力点就是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急事马上办、难事尽力办、愁事用心办。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自然就把你装在心里。”河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祚仁说。
马上办: 群众认不认可主要是看干部的行动力
“有时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无法做到位,他们虽不会多说什么,但他们要的是政府处理问题的态度。而我们的态度就是事不过夜,马上就办。”河图街道人居办主任李凌纲说。
在日常工作中,街道党工委把快速反应列在社会治理“六字法”之首,要求各部门联动互通,形成基层综合治理工作“一张网”机制,构筑“一经反馈、马上收到、立即出发、现场核查、尽快处理”的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快字当头,群众看到的不仅仅是干部的行动力和执行力,还有实打实为民办事的态度和作风。
魏家社区群众反映东沟又脏又臭,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当天晚上街道和社区就对沟渠进行抽水、清淤,之后还在沟两侧植树种花,仅一周时间,又黑又臭的东沟就变得水清、岸绿、花香。一夜暴雨让拱北路变“拱北河”,致使上班、上学的群众无法通行,接到群众电话后,街道和社区干部火速赶到现场,一面调度挖机、联系工程队,一面安抚群众引导他们绕行。
在河图,路难行、行路难是群众反映最多最强烈的问题。“因为政策有变化,规划在调整,所以‘三横三纵’的主干道还未完成;再加上拆建,辖区内的很多村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河图街道副主任田德军说。一面是群众的埋怨与呼声,一面是规划调整不能动的路。两难中,河图街道选择折中处理,只要群众反映哪条路不通,哪条路难走,街道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
道路不畅,但心路要通。在田德军的手机里有两段拱北路的视频,一段是道路变成“河”的画面,另一段是路两边开满了万寿菊,群众正在打卡拍照的画面。“拱北河”的事情处理一结束,街道和社区便对道路两旁的垃圾进行了清除,用石头、沙子填平了低洼路段,并在道路两边种上万寿菊。“万寿菊收完后,我们再种上油菜,既美化道路,又有收益,每天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群众的心气也顺了。”田德军道。
2023年11月底,得知规划调整基本结束,河图街道立刻着手解决多年来让群众闹心、干部头痛的路与沟的问题,仅用11个月,便打通了辖区内的10条断头路、疏浚了7条断头沟。
尽力办:群众信不信任关键在于干部的责任心
“千难万难,领导干部敢担当就不难。”大会小会上张祚仁常常对街道、社区干部这样说。然而,在社会问题频发、矛盾纠纷复杂的河图街道,要妥善处理好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群众与集体之间,以及新政策与旧规划之间的关系谈何容易。
2020年,河图街道对集镇车辆乱停乱放进行整治。最初,街道的想法是在人行道两边划停车位,但道路两旁的群众不同意,说是影响做生意。于是,街道就把车位划在路中间,几天后,群众要求把停车位划回到路两边。“基层工作不就是这样?一切要以群众答不答应为原则。”自始至终参与整治工作的街道干部赵从龙说。
要让群众满意,得有一颗掏给群众的心,有一份献给百姓的情。因此办好每一件事,不单单要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还在于要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调解工作中,为了让群众按政策享受征地拆迁补偿款,街道干部到住建部门翻档案、找文件,然后自己花钱上网买地图,为群众找到关键性的证据。经反复做工作,青阳社区上访群众甫某终于在拆迁补偿协议上签了字,并如期领到了补偿款。但对协议进行再核对时,负责办理的干部发现甫某还可享受8000元的搬迁奖励和搬家费,便立即告知她……
“要把群众工作做到极致。”每当遇到棘手事、难解事,从事信访工作19年的河图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徐建成总会这样开解、鼓励年轻干部。正是因为有着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情怀,街道干部在会场外等候几个小时找相关领导反映群众拆迁补偿款变更、补充办理的情况,为的就是要让群众享受到本该享受的政策;正是因为有着把群众当成亲人的情感,社区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在房屋垮塌前几秒把行动不便的群众背了出来;正是因为有着不能失信于群众的执念,负责信访工作的干部硬是把调解室搬到医院,一面等候做手术的父亲,一面做上访群众的工作……
用心办:群众满不满意最终是靠干部的服务力
在河图,征地拆迁所涉及的经济利益不仅牵动着群众的神经,还影响着干群关系。“讲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群众不信任干部严重影响了河图的稳定和发展。”徐建成说。
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身份亮出来、形象立起来、作用显出来。这是近几年,河图街道坚持治理和发展两条腿走路,始终握在手里的主线。
2020年,河图街道建立了“廉审团”制度,村级重大事项提交由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群众代表等组成的“廉审团”审议决定,确保群众对村级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把治理权还给群众。而街道和社区的工作重心则转移到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建设等方面。同时,街道将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全覆盖“两个全覆盖”工作法作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方式,并划定“党员责任区”“干部联系线”,组织动员街道、社区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努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干部把办公室‘搬’到群众身边,大部分急难愁盼问题在一线就能解决。”徐建成说。今年以来,街道及社区近200名党员干部累计入户2万余人次,拉近了干群距离,提升了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如果说,制度的建立健全体现的是河图街道大事做细的力度,那么,聚焦群众的冷暖体现的是河图街道小事做精的温度。
2024年7月的一天,河图街道派出所接到云南丰耕农业有限公司报警电话,称有10余名村民在公司流转的田地里偷玉米。接警后,民警立即赶往事发地,发现偷摘玉米的都是老年人,在批评教育后,民警便让老人回了家。按说,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但街道党工委认为这背后一定有原因。原来,近几年,河图的土地大多被征收和流转,打工成了群众主要的谋生手段。可随着年龄增长,不是工作难找就是因为健康原因做不了。一些群众收入减少了,于是部分人就动起了歪心思。经过多次协商,街道党工委最终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400个务工岗位。截至目前,已有100余名老人到企业务工。
要得到群众的肯定并不容易。魏家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雪梅清楚地记得,在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过程中,为了说服群众拆除建在社区主干道两旁的旱厕时,群众起初不理解也不支持工作,但看到脏乱差的社区道路变得像花园一样漂亮,建起了亭子,安装了健身器材后,群众的骂声变成了掌声。
“群众不理解,我们就做出来给群众看,只要是事关群众利益的事,再难我们也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办。”张雪梅说。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