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霞”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一
在徐霞客游永平的时候,永平隶属永昌府。
永平与徐霞客,原本互无关系的人和地,却因一段旅行,数百年后,成为了互为镜鉴的历史。
徐霞客是伟大的旅行家,被后人尊为“游圣”。在中国版图上近两千个县市中,永平得到了徐霞客的细腻观察和记述。
花桥的稻田里,依然站着两千年前的博南县城门洞。刁丽俊 摄
事实上,徐霞客游历的地方,远超过《徐霞客游记》记述的地方,他所做的日记也远超过《徐霞客游记》的分量。只是徐霞客边游历边做日记,保证了游记的真实鲜活。但是,由于徐霞客常穷山尽水,旅程复杂,“或丛林悬崖,计程百里,夜就破壁枯枝下,即燃松拾穗记之”,日记条件极为艰难,有些书稿散失在所难免。据说,徐霞客曾做过200多万字的游记,如今传世的《徐霞客游记》仅有62.8万字。永平有幸,不止细游详记,并且完好保留。徐霞客游历永平的经历在《徐霞客滇游日记·八》中有具体生动的记载,徐霞客在永平逗留了5天,有9873个字的详细描述。加上他到保山和昌宁游历过程中对永平的描写,已超过万字,永平游历几乎占到了《徐霞客游记》六十分之一的分量。
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深入游历、完整描述永平的人。《徐霞客游记》中的永平篇章,是历史典籍中最早将永平地理人文信息向外界作出的详细推介。徐霞客游历永平的记述,成为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明朝时期最翔实的永平史料,“徐霞客永平游线”成为永平珍贵的文旅资源。
二
徐霞客于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3月24日至28日游历永平,历时5天。他的足迹大致沿着博南古道,考察记录了永平的山水形势、名山古寺、资源物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徐霞客多角度的描绘了永平游历画卷,扫描式记录下永平山水。
1639年3月23日,徐霞客徒步由现在的漾濞县城渡过漾濞江,进入永平道。24日他从太平铺出发,经过打牛坪,过顺濞桥进入黄连铺。自此,徐霞客像一位远道而来的亲人,他在字里行间表现出对永平这块土地独有的亲切和温暖。徐霞客在黄连铺吃了一顿饭,避开一场山雨后向西行进,到叫狗山脚观山,对叫狗山的来历做了考探,顺着山势遥望万松庵。然后他向西北爬山,经过北斗铺、杉松哨、游历万松庵,欣赏过万松庵盘踞于翠云松涛间的美丽景致后登上天井铺,当晚住宿在天井铺。
25日清晨,徐霞客在浓雾中起步,经过梅花铺,顺着山谷向西走。这条路我们非常熟悉,它与今天我们沿着老320国道和滇缅公路进出永平是一致的。徐霞客来到宝峰寺,进入到永平银江坝子,观看了整个银江坝子的地形,着意描述了银江河。徐霞客来到银江大桥,桥的位置和现在的位置几乎是一样的,桥两头有集市,桥的北面就是县城主区。徐霞客有点奇怪,县衙为什么不在城中?其实县衙原来是在城中,只是万历年间一场洪灾,县衙只好搬迁到老街新城。徐霞客在银江桥头买了一些蔬菜米粮,询问了到曲硐温泉的路,就顺着银江河东岸,来到曲硐温泉。在温泉度过了一小段温暖惬意的时光,烧火做饭,小酌沐浴,此后立即赶路。过曲硐清真古寺后,徐霞客放弃了沿着花桥大道转向去炉塘的大道,而是选择了一条近道去宝台山。
徐霞客游线大致顺着银江河,到现在曲硐新城一带迷路迂回,最终找到当时驮铜矿的道路,来到门槛桥,留宿在门槛桥上边的门槛村。
水寨梯云路。 范南丹 摄
26日天亮起程,顺着银江河西岸,到岔路,出了当时的永平县地界,进入顺宁府地界。徐霞客继续西行,路经稻场(稻田),遥望崇山高耸的宝台山。在稻场,徐霞客告别了银江河,登山问路,进入去炉塘的道路,经上下厂(厂街),曲折攀登到宝台山,留宿慧光寺。徐霞客到宝台山的道路选择很有意义,他离开了西行大道博南古道,选择了虽然难走但是路程相对较短的路线,同时照顾了他沿途考察矿产的目的。这条路线恰好与我们现在去宝台山的路线大致相符。
27日早晨,徐霞客在慧光寺吃过饭,在僧人的陪同下游宝台山。徐霞客游历永平,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宝台山。经过一整天的游历,徐霞客用翔实精练的语言描述了宝台山,从宝台山独特的山形地貌、自然风光、寺院情形、古寺僧侣到潜修秘境都有详细描述。这些记述是研究宝台山的宝贵史料。
当晚他回到慧光寺住宿。
28日清晨,徐霞客由慧光寺起步,过阿古寨,顺溪流进入倒流河,来到杉阳地界,由南而北穿越整个杉阳坝子,游线大致沿着倒流河,过永和竹林祠,描述了沿途的狗街子、阿夷寨、杉阳街又进入博南古道。此后他经过凤鸣桥、湾子村、江顶寺,到霁虹桥。
徐霞客对澜沧江霁虹桥的游历描述中有四层内容尤为珍贵,一是定位:根据渊博的地理历史知识和亲自对霁虹桥的考察,作了“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的定位;二是考史:徐霞客对霁虹桥始建于汉朝,多次被毁又复建,桥头建“武侯祠”的历史做了具体叙述;三是对澜沧江流做了考察,为研究澜沧江流域水文留下珍贵的实地考察资料;四是记述了明代霁虹桥的建筑构造。
徐霞客通过霁虹桥,离开永平地界,前往平坡,夜宿平坡。
29日,徐霞客沿着古道攀登上澜沧江对岸地势险要的罗岷山,回望东山博南山。永平层层山峦,澜沧江围绕着宝台山穹窿大顶缓缓流去的山河图景又再现在徐霞客这位伟大旅行家的笔端。自此,徐霞客结束对永平的游历,通过文字把永平留在《徐霞客游记》中,让世界阅读到永平。
徐霞客在永平游历的线路是:博南古道—黄连铺—叫狗山—北斗铺—杉松哨—万松庵—天井铺—梅花铺—银江河坝子—老县城—银江大桥—曲硐温泉—曲硐新城—门槛桥—岔路—稻田—炉塘—厂街—宝台山—阿古寨—竹林祠—狗街子—阿夷寨—凤鸣桥—湾子村—江顶寺—霁虹桥—回望博南山。
三
相对于徐霞客在其他地区的旅游来说,永平的游历路程并不算很长,但是所行走的路线是很用心的。由于永平有历史悠久的博南古道由东而西横贯全境,徐霞客基本也是按这条路线行走,只是到了永平坝子后,离开古道,沿着银江河绕道宝台山,再由南而北穿过杉阳坝子,最后再回到博南古道,来到霁虹桥。这样一来,永平县境内三条主要河流(漾濞河、银江河、澜沧江)、两座山脉(云台山、博南山)、两个主要坝子(银江坝子、杉阳坝子)都在徐霞客的考察关照之内。但是,细心的徐霞客发现古道所经过的博南山这一段没有游历,于是,他安排在过了霁虹桥后,站在罗岷山回望:“回望东山,露出层峰,直东而近者,乃狗街子,杉木河驿后诸峰,所谓博南丁当也;东南而远者,宝台圆穹之顶也。”
等到了顺宁,又交代顺宁府“炉塘道”。这样一来,永平的山形水势、道路交通都全面囊括了。
徐霞客到永平,心理目标着重定位在宝台山和霁虹桥,两个点着墨也最多。宝台山是徐霞客到云南境内就定下的旅游目标,从“余至省,即闻此山之盛”可见其地位;“迆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是徐霞客在邈远的时空中对霁虹桥做出的千古定位;再次是定位在永平铜矿和曲硐温泉。永平的远与近、点与面,他都做了细心关照。
徐霞客在永平的游历线路中,对沿途的描述完整精细,山凸水凹、树林疏密、村庄寺院等见诸笔端,不吝笔墨一一呈现。
徐霞客50岁游云南,是这位伟大旅行家真正意义上的“躯命游”“汗漫游”“性灵游”,过程最为艰苦,所见最为丰富精彩,也是“霞客式旅游”最为成熟的时期。永平有幸,徐霞客虽为过客,却对这里浓墨重彩,留情至深。
四
对永平来说,徐霞客不只是雁过留声的嘉宾,更是为永平留下一笔宝贵历史文化财富的伟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徐霞客游记》的作用做出“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的评价。
《徐霞客游记》是永平最为珍贵的文史资料。永平地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国际性通道的咽喉位置,建置历史悠久,往来过客川流不息。然而,历尽战火兵燹,文化散佚严重,历史典籍贫乏,这一度成为永平文化的尴尬、永平文化重建的壁垒。
当然,这一点,大致云南也有类似的困惑。外界常以云南边缴烟瘴,畏为险途,文人难至,留记不多。而徐霞客以其勇敢无畏,正好补了这一缺憾。徐霞客以自然科考的态度躬身云南,不带有政治色彩和利益追逐,不是史官记录和商业考察,不受势力指使,皆为亲历亲见亲闻的客观记录,真实性高,采信度强。最为难得的是,徐霞客不带有历史上把云南边陲归属于蛮荒粗鄙、不事教化的固有印象,使得云南的真实面貌得到中肯的表现。
《徐霞客游记》为永平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徐霞客到过厂街,证实永平明朝时期就有较大规模的矿藏开采,开采铜矿是永平的经济支柱之一。宝台山佛教文化的兴盛,在偏远之地依然有“禅学融贯”的大师坚守火焚寺院等等。
明代是永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徐霞客的亲历亲见,几乎是对明末永平全境生活图景的拍摄性再现,是我们研究明末永平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直到现在,做永平文化的人,总喜欢到徐霞客游记中寻找历史依据。
在《徐霞客游记》里,我们可以把永平这个点放在历史地理文化的线与面中去研读,去思考永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380多年后,徐霞客游历过的永平游线,是研究西南与中原大地,以至我国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线路的重要节点。徐霞客倾情游历描述过的那几个标志地,依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醇厚魅力,吸引着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探索历史人文之人的目光,让我们不得不钦佩,一代“游圣”躬身实践,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徐霞客游记》也是激励后人发扬光大徐霞客精神最好的人文范本。(张海燕)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