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园:守护国门的常青树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月1日,大年初四一大早,老孙准时到岗开始查验工作。
孙立园正爬车查验境外承包工程复运进境机械设备。
同事们口中的老孙,是昆明海关所属腾冲海关口岸监管二科高级主办孙立园。20世纪90年代,老孙只身一人从文山来到腾冲参加工作,在海拔2700米的自治通道一干就是30多年。今年55岁的老孙,依然如青松一般屹立在口岸一线,为祖国把守国门,为年轻一代的“国门卫士”领路。
查验场上的“硬骨头”
在距离腾冲市90公里的自治通道,夏天雨季绵长,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冬天风雪交加、浓雾弥漫、气候湿冷,自然环境恶劣。老孙就坚守在这里,数十年如一日。
时间散、车次多、通关急……每天早上八点开始,络绎不绝运载着铁矿、硅石等矿产品的车辆在自治通道通关验放,每天上下爬车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爬上查验台,跨进大车箱,只见老孙从矿石堆中取出所需样品放入样品袋密封后,装进送样箱,拿起放射检测仪,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观察辐射剂量率……这便是老孙日复一日进行的查验工作之一。
老孙已年过半百,体力自然比不上年轻人,大量等待现场查验的车辆,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每逢雨季,查验结束后老孙都是头上渗着汗水、脚上浸着泥水,当地年龄偏大的人很多都患有风湿,老孙也不例外。
日常监管任务繁重,关员们经常要查验到晚上八点多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下班后,老孙时常需要依靠膏药和止疼片来缓解疼痛。同事让他注意休息,“好好好!”虽然口头答应,但第二天一早老孙的身影依然会忙碌在查验场上。
每次排班时,他就主动和科领导申请值班。“‘自己淋过雨,总想替别人撑把伞’。科里的业务我都熟悉,大家上有老下有小,家务事多,有刚晋升奶爸的、也有子女备考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我这把骨头还硬朗,多给我排几次班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照顾家庭。”简单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他无声地坚守。
监管工作的“老兵”
30多年的岗位磨砺,老孙对监管、查缉等海关业务了如指掌。一次老孙在对一票出口汽车配件机检图像进行审核时,直觉告诉老孙,该批次货物可能存在较大的侵权风险,当即决定转人工开箱查验。经比对配件的商标,并联系相关知识产权备案企业,确认该批产品涉嫌侵犯权利人的商标专用权,货值超25万元。
“老孙一眼就识别出了该批产品可能存在问题,如果把这批货物放出去了,不仅会损害备案企业的合法权益,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不愧是‘火眼金睛’呀!”与他一起查验的年轻关员朱柳帅事后向同事们讲述事情经过,满眼皆是佩服的目光。
作为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老孙主动承担起科室年轻干部的“传帮带”工作,各类软件系统操作使用、监管查验设备的运用以及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各类风险节点等等,老孙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每位同志都能熟练掌握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和技巧。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丰富的监管经验,练就了他敏锐的职业“嗅觉”,也带出来了多名业务骨干,成为了现在各业务科室的“带头人”。孙立园也先后获得了海关扎根艰苦地区边关工作金质荣誉章、昆明海关监管通关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表彰。
为民服务的“先锋模范”
作为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孙立园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切实履行着守国门、促发展的职责使命,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也为助力外贸发展尽心竭力。
“半年雨半年霜”形容的就是自治监管点,虽说条件艰苦,但自治通道也是蔬菜出口的咽喉要道。“就快过年了,我们再加加班,让这些蔬菜顺利出口到缅甸去,大家都能过个好年!”老孙在春节到来前,总是挂心尚未运送出关的蔬菜。他向出口企业宣传腾冲海关“企业+农户+合作社+互助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出口难”“出口慢”问题,组织业务骨干研究缩短通关时长问题,开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原本出口蔬菜需要5至8天,现在最慢仅需3天。老孙总是急人民之所急,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海关为人民”的宗旨。
随着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项目建设的深化,境外电力需求越来越旺盛,辖区有富裕水电能的企业期盼开展出口业务。老孙急企业之所急,第一时间向单位反映企业诉求,组织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到企业实地调研,了解电力输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协调电力公司、国税等部门,协助支持电力公司在滇滩、自治通道的各监管点增设电力出口路线,并向企业讲解出口电力监管相关政策规定,优化监管操作规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辖区富裕水电终于顺利出口,自去年以来,腾冲海关已助力辖区富裕水电出口达3.6亿千瓦时。李建斌/文 李宜蓉/图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