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让劳动教育回归本真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当孩子的劳动教育遇上视频和照片,看似是一次教育形式的创新,实则折射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深层价值。
近年来,多地小学生的劳动视频、劳动照片作业引发关注,2分钟左右的时长、五六张图片里,孩子们正在煮饭、洗衣、扫地、擦窗、种菜……对于这种劳动教育方式,大家众说纷纭,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作秀,还有的人感叹现在的家长真累。
从“生活课堂”到“镜头作业”,我们应该让劳动教育回归本真。以前的孩子能上山挑柴、下田插秧,回家要做饭洗衣、放牛喂猪,但如今的孩子,劳动机会不那么多了。孩子笨拙地切菜、擦拭家具、给花草浇水……这期间,家长应以“参与者”而非“代办者”的身份引导,例如指导孩子如何安全使用刀具、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与他们讨论劳动中的困难,这些亲子互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劳动启蒙。因为这不仅能增加陪伴和教给孩子技能,还能培养起孩子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认同。孩子在劳动过程中,能享受到学会做一道菜的喜悦,体会到打扫卫生的劳累,参与种植时能感受生命的成长……其中的挫折、调整与坚持,正是劳动教育应传递的精神内核。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劳动视频、劳动照片的流行,加之被冠以“竞赛”后,也伴生了一些隐忧:有的家长为追求画面精美全程代劳,让孩子沦为“镜头前的演员”;有的学校将视频或照片完成度与评分挂钩,催生“重形式、轻内涵”的功利化倾向。结果,一个镜头的背后可能是反反复复的折腾,也可能是家长包办代替后的成果展示,劳动沦为了“表演”,家长和孩子都劳而无获。对此,我们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核心是体验而非展示,是过程而非成果。家长和学校应避免将劳动视频、劳动照片异化为“面子工程”,而要聚焦于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苦与乐、累与甜,从而真正学会劳动、爱上劳动。
就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劳动视频或照片让抽象的“劳动光荣”变成具象的“劳动可行”,让孩子在做中学建立起对劳动的亲近感。在这样的作业形式中,要守护住“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初心,在展示与互动中重构劳动认知,让孩子真正理解:劳动不是负担,而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需。(徐 静)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