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劳动奋斗之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① 张根松在番茄种植棚中采摘番茄。黄艳蓉 摄

② 农户们在移栽烟苗。董秀芬 摄

③ 杨品一为社区留守老人看病。杨丽娟 摄

④ 文子建在查看胡蜂长势。 寸晓艳 摄

⑤ 王玉仓夫妇直播销售酸木瓜。杨建金 摄

⑥ 工作中的龚毅成。龙光杰 摄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在广袤农村田间地头,在社区小巷百姓家里,在种植养殖生产一线,在我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各个角落,都有无数个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用双肩扛起责任,用汗水致敬职责,用心回馈社会,用努力装点世界。其中有众多年轻的身影,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时间磨砺本领,把大有可为的事业变成大有作为的成就,谱写出一曲曲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坚守岗位、热爱劳动,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他们致敬,向坚信“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的每一位劳动者致敬!
—— 编者
张根松
硕士“新农人”的返乡答卷
在腾冲市芒棒镇红豆树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个怀揣着梦想与深情的身影,正以坚定的步伐丈量着家乡的土地。他就是返乡研究生张根松。
张根松在红豆树的山水间长大,乡亲们的质朴笑容与脚下温热的泥土,滋养出他对故土深切的爱。在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深造期间,现代科技与家乡传统农耕的强烈反差,让他心中萌生出一个坚定的想法:回到家乡,用所学知识,助力家乡农业腾飞。
回到红豆树后,张根松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开启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经过多番考察与专业分析,他发现韩家寨独特的小气候特别适宜种植小番茄,这个发现与韩家寨党支部书记朱江艳多年来的观察不谋而合,他们经过反复论证后,最终选定寨子底部的15亩土地作为试验田。
创业之路,从来都是荆棘密布。起初,便遭遇了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认知度低的多重困境。但张根松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出来,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向业内资深的农业专家虚心请教技术难题,深入市场开展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终于,在韩家寨所有人期盼的目光中,3个小番茄种植棚的第一茬小番茄终于收获。一经上市,便迅速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与追捧。
这一场丰收,点燃了张根松心中的希望之火,他积极组织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参与种植,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科学种植、管理小番茄。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小番茄种植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数量从最初的3个逐步增加到了32个,共种植夏日阳光、千禧玲珑、青霞等多个小番茄品种。据介绍,小番茄产业的蓬勃发展,吸纳了200余名劳动力就业,当前番茄平均亩产量达2000斤左右,年收入约20万元。
“从最初的品种选育到现在的规模化种植,我们始终在追求更完美的番茄口感。”正在棚内查看果实的张根松说道,“希望自己的这份执着能让更多人尝到记忆中的番茄本味。”黄艳蓉
陈进卫
满身泥味儿的“土专家”
皮肤黝黑,敦厚老实,一双手长满老茧渍满泥土……这是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鱼塘垭口村富宝新村陈进卫的真实形象,尽管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他身上却有着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1997年,绝大多数群众对烤烟种植的前景都心存疑虑,可陈进卫却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陈进卫回忆道:“那时候,大家都没种过烤烟,心里难免害怕,我也一样。但我总是寻思着,这条路上说不定就有能让我们‘钱袋子’鼓起来的机遇呢。在发展烤烟的初期,不是施肥不合理致使叶片不够大,就是烘烤时火候掌握不好造成烟叶成熟不均匀。”
然而,不服输的陈进卫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下定决心在产业振兴之路上不断探索。平日里,他都会一头扎进烟田里,仔细观察烟株的长势,研究水肥状况,不断摸索并总结经验。他心里明白,若想将烤烟产业发展好,就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种植技术。他一边观察一边学习,一边尝试一边实践,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轻易放过,为了找到最佳的种植方案,他特地划分出试验田,在这片相对狭小且便于控制的区域内进行多种组合尝试,这样能够更加精确地对每种配比在烤烟生长各个阶段产生的影响进行观察与分析,进而为大规模的种植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慢慢地,他成长为一名烤烟种植方面的“土专家”。
陈进卫在烤烟种植的道路上一干就是27年。目前,他种植烤烟40余亩,收入达30余万元,依旧是鱼塘垭口村烤烟种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农户。随着烤烟产业逐渐兴起,众多怀揣致富梦想的农户踏上了烤烟种植之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进卫从土壤的甄选与改良、优质品种的拣选,到后期烟叶的烘烤,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出去。在他的引领下,2024年,鱼塘垭口村富宝新村的烤烟种植户达到40余户,种植面积扩展到800余亩,实现产值350余万元。 董秀芬
杨品一
“老三件”不离身的驻村干部
今年53岁的施甸县妇幼保健院医生杨品一,从2005年开始,就用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表、一个温度计这些让人亲切而熟悉的“老三件”为群众看病,把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
2023年5月,杨品一被派驻到幸福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之余,背起药箱拿起“老三件”为居民体检和看病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施甸县幸福社区搬迁人口852户3630人,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目前共有留守老人22户27人、留守儿童20户28人。
“作为派驻到幸福社区的第一书记,在开展好工作队的工作之外,我还以医务工作者的身份照顾好社区的老人与儿童。社区里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家里的老人、儿童感冒发烧都是我在处理。目前,我开展了3次老年人、儿童的体检,每次100余人,3次接近400人;上门服务56人次,接诊、咨询70多人次。”杨品一说起这些如数家珍。
除了给社区里的老人带去贴心的医疗服务,对于社区里的特殊病人,杨品一更是当成家人一样关心。
今年43岁的社区居民陈加春患癫痫病多年,癫痫病发作时有时会跌倒受伤。每当这个时候,陈加春的母亲首先想到的都是杨品一。每次接到电话,杨品一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时间赶到陈加春家里。“我有癫痫病,病发时摔跤都是杨医生来帮我缝伤口,平时身体不舒服也是打电话给杨医生。”陈加春说。
多年来,杨品一不管走到哪里,都把“爱心药箱”背在肩上,“老三件”拿在手里,把最贴心的医疗服务送进群众家里。从何元乡莽王村到太平镇李山村,再到甸阳镇幸福社区……施甸县139个村(社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多年来,我走遍了施甸县的139个村(社区),共开展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培训500余场次5万余人次,老年人常见病知识培训400余场次1万余人,为1.6万余人进行免费体检,参加国际救援4次。我想让群众感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这也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杨品一带着自豪地说。 杨丽娟 赵家东
文子建
多元发展的先行者
在昌宁县大田坝镇华严村,90后小伙文子建在广东务工3年后毅然回到家乡,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走进文子建的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牛舍,牛舍里,一头头肉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文子建正在给牛添加青储料,他动作娴熟,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近年来,肉牛养殖行业持续低迷,价格波动较大,许多养殖户亏损严重,甚至选择退出。然而,文子建没有选择放弃,他积极向书本、网络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优化饲料配方,拓宽销售渠道,努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肉牛品质。他养殖的肉牛品质好,深受牛肉加工企业的喜爱,还未出栏就已预订一空。
除了肉牛养殖,文子建还凭借着兴趣爱好大胆尝试养殖胡蜂。他说:“我自小就喜欢跟着长辈去山林间找蜂子、烧蜂子,刷抖音时看见胡蜂可以科学养殖,就想尝试一下。”然而,养殖胡蜂的道路并不平坦。首先是蜂种的问题,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优质的蜂种,导致引进的蜂种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胡蜂在养殖过程中死亡。其次是养殖技术的问题,胡蜂的养殖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比如温度、湿度的控制,食物的选择等,这些对于没有任何养殖经验的文子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面对困难,他不断地尝试和摸索,通过翻书找答案、上网查资料、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他逐渐掌握了胡蜂养殖的技术要点。如今,他养殖的胡蜂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茯苓市场前景广阔,他又想尝试种植茯苓。得知茯苓对种植环境和技术要求较特殊,周边的朋友都劝他不要轻易尝试,他却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别人能成功自己也一定能成功。”第一次尝试种植时,由于他对松树的砍伐时间、菌种的接种方法掌握不当,辛辛苦苦种下的茯苓几乎全军覆没,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当所有人以为他要放弃了,他却另辟蹊径,去当地种植茯苓的农户家务工,学习技术。2024年,他种植的茯苓喜获丰收,增收近15万元。 寸晓艳 李群仙
龚毅成
声音战线上的守护者
在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千年茶乡昌宁县,昌宁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24小时灯火通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这里是辖区安全的神经中枢。在这里,每一位接警员都是城市安宁的守护者,龚毅成,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用声音传递温暖,用责任铸就忠诚的辅警。
在110指挥中心这个大家庭里,龚毅成并不显眼。但每当电话铃声响起,那份专注与敏锐,却让他成为连接求助者与救援力量的关键纽带。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抚报警人的情绪,迅速收集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救援行动赢得宝贵时间。
2024年6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110指挥中心接到了一通紧急求助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母亲焦急的哭喊,她的孩子不慎落水,情况危急。龚毅成没有丝毫慌乱,一边耐心引导母亲保持冷静,告知她正确的急救措施,一边迅速调度最近的警力和救援队伍前往现场。在龚毅成的冷静指挥下,救援人员迅速到达,孩子最终被成功救起。
在110指挥中心,龚毅成面对的不仅是生死救援,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有老人的迷路求助,有孩子的走失焦虑,还有夫妻争吵后的和解需求……每一次接警,龚毅成都以最大的耐心和同理心去倾听、去安慰、去引导。他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向前辈们讨教经验,与同事交流工作经验与技巧,让自己熟悉掌握辖区地形、监控覆盖点位,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注重警情分析与研判,对易发、频发的警情能做好分析总结,对于非警务类警情能做到妥善引导群众寻求合理合法的渠道解决。
龚毅成的故事,是110指挥中心无数接警员的真实写照。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城市的安宁与和谐。在这个战场上,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与致敬的英雄。龚毅成以及像他一样的接警员们,用他们的声音,勾勒出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场景,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龙光杰
王玉仓
酸酸甜甜的“农小二”
酸木瓜,既可以当水果食用,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健胃消食、保护肝脏等功效。在隆阳区板桥镇的清水村,有一对夫妇把酸木瓜做成了自己的甜蜜事业,让山沟里的酸果果走出保山,成为村民的“致富果”。
一大早,清水村的王玉仓、寸菊林夫妇就忙活开来,布置货品、摆设灯光,开启了“早班车”的直播工作。“大家好,我们是来自保山市隆阳区农小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专业种植无刺白花酸木瓜。目前我们在做一些关于木瓜系列的加工产品,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农产品,请支持我们……”
“农小二”是王玉仓、寸菊林夫妻俩注册的自媒体账号。过去他们外出打工、摆地摊、包揽工程,6年前他们返乡创业,为了打拼出一番事业,他们不停摸索、思考。王玉仓说:“在我们村,酸木瓜不光能做菜、入药,还是水果。因为当地的海拔、土壤、气候都比较适合种植酸木瓜,所以我们选择了种植无刺白花酸木瓜来创业。”
经过多方调研,夫妻俩在丽江找到了优良品种,回乡后开始嫁接种植。“通过自己吃了以后,感觉比我们当地的酸木瓜脆、嫩、水分足,个头也比较大。当地的酸木瓜要想达到无刺白花酸木瓜的品质,必须通过嫁接。”王玉仓介绍。
万事开头难,在经历了没有种植经验、流转土地、销路难等几番折腾后,夫妻俩还是收获了成功。在酸木瓜种植、销售情况良好的基础上,他们动员村里的其他种植户加入“酸木瓜致富路”行列中。2021年,隆阳区农小二农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很多种植户随之尝到了甜头。
村里的种植大户王玉林高兴地说:“我种了五六年的酸木瓜树,有60多亩,年收益20多万元。原来大多是零售,忙来忙去的不稳定,现在有合作社,我们就把木瓜交到合作社里面,减少了很多中间的环节,我们有信心继续发展好。”
通过4年的努力,合作社会员共种植无刺白花酸木瓜200亩,年产量30吨左右,产值在15万元左右。王玉仓夫妻俩还建起了冷库,利用线上、线下、代销等手段,拓展产品类型,做起了木瓜干、木瓜膏、核桃油、优质果苗、粉菌等10多个品种的销售,不仅销量增长,粉丝也日渐增多。杨建金 陶江龙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