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丝路永昌)腾冲西源古城遗址:时光褶皱里的千年城脉

发布时间: 05-19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本刊特约撰稿人 万菊芬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座城邦的消失,往往会引发人们百年、千年的追问和怀想,腾冲西山坝西源古城遗址,便是这样一处引人探寻的神秘之地。2025年初春,我与一群寻梦者三次踏上这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试图揭开它神秘面纱的一角,瞥见南诏时期到元代六百年间古城的繁华与文化交融的胜景。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雾锁山形:初探古城的布局轮廓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晨雾如轻纱般在杉木林间缓缓游走,我们一行人站在海拔1700米的缓坡台地上,俯瞰着脚下落差60多米的腾冲城,环视周边如雨后春笋冒出的新城。那如同积木堆叠的模型,织成鳞次栉比的浩大建筑海洋,将这片古老的遗址紧紧包围于其中,整个西源古城,仿佛是一座漂浮在云海中的孤岛。从古城遗址到城中心,这垂直一公里的距离,中间竟横亘着十二个世纪,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与无情。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们从古城遗址西门豁口处进入。一条被荒草覆盖的宽阔大道,延伸在遮天蔽日的杉木林中。风轻轻掠过林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低语。腐殖土的深处,似乎传来瓦当的震颤,那些被苔藓小心翼翼缝合的往事,正随着露珠的碎裂而渐次苏醒。我们怀着激动而又敬畏的心情,拨开茂密的刺竹丛,夯土城墙的横截面突然在晨光中依稀显形。这是我们与西源古城的初见,那一瞬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层层腐殖质下,古老的城池依山势分作七台,每一台都坦荡开阔,又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同巨龟背甲错落堆叠,向我们展示着昔日的雄伟与壮观。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那十二米厚的墙体,三十余层夯土如同千层酥般精密交叠,每一层都在诉说着当年筑城时的艰辛与智慧。虽然我们没有发现实物残片,但根据博物馆里展示的考古资料,我们知道每层夯土都十分精细紧密,连一颗小石子都不会掺入。紧致的纹理在晨光里闪烁着幽幽的黄光,那是西源古城特有的夯土筑城法,与巍山龙于图山城遗址有着相似的构造。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轻轻伸出指尖,抚过夯窝里板结的黄土,仿佛触到了某种生物电流般的悸动。想象着公元700多年前的某个夏暑,三千越赕军士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用形似马蹄的夯具,一锤一锤地夯筑着城墙,汗珠坠入黏土的瞬间,他们是否预见了这座城池六百年的兴衰?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在这座城墙内外上演呢?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街衢密码:想象古城的商业繁华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沿着东西向的中心大道前行,我们来到了一个十字路,猜想这应该近似现代的“十字街”,从这里便进入内城区域了。左边的杉木林中,一树野桃独自灿然怒放,红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城曾经的繁华。十七米宽的街道都是夯土路面,虽经岁月风雨洗礼,中间凸两边低的棱线却依然清晰。当年“横三纵五”的街道网络,其遗迹如棋盘状鲜明可见,印证着传说中“三十六条花街,七十二条柳巷”的说法。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们用手中的树枝划开腐叶,试图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却是徒劳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想象当年这里的热闹场景,骡马循轨而行,马蹄声、车轮声和商人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繁华的乐章。穿行在如蛛网般延展的大街小巷里,我们仿佛嗅到普洱茶膏的焦香混着骡马的汗味蒸腾而起,看到粟特商人正在用嵌宝石的银匙搅动茶汤,而南诏税吏正用贝币兑换吐蕃的犀牛皮,蜀地茶商与吐蕃马夫语言不通时,便在砖坯上刻下指事符号作为契约……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商业画卷啊,见证了茶马互市的热闹,记录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展现了古城曾经的繁荣兴旺。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西北隅的豹子窝台地兀然隆起,据说在此曾发掘了不少琉璃砖、纹饰砖及陶武士、仕女俑、有字布纹瓦砾等残片,再过去就是考古发现最多的二台地了。二台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猜想它应该是面积约47859平方米的内城中,“回”字形建筑群中心的“口”之所在了。我们小心翼翼地靠近,心底莫名感受到一种威严与庄重。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想象着在东侧廊基发现莲花柱础、大布纹瓦、莲花瓦当、卷云纹滴水等的情景,那当心垂落的卷云纹里,嵌套着吐蕃风格的连珠纹,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南诏与吐蕃蜜月期的那段历史。公元752年,吐蕃使者正是踏着这样的纹饰步入大理府,将牦牛尾绶带系上南诏王的金印,那是怎样的一个外交盛事,又对这座偏远的“软化府”(南诏时腾冲的称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如今,蓊郁昏暗的林海中,那一处残高丈许的台基,是不是当年“腾充城”(大理国时腾冲的称谓)的官署衙门所在地?残墙下茂盛滋生的紫堇花,是不是当年仪仗队金甲上抖落的璎珞?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佛影重光:感受古城的宗教氛围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午后的阳光洒在黑塔寺遗址的残垣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芒。虽然没有看到半截梵文经幢和孔雀蓝琉璃残片,但我们知道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城市布局讲究“政教合一”。在这里,曾经出土了印度佛教、西域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佛教造像。忽然,一阵春风呼啸而过,枯黄的杉木树叶如雨点一般簌簌下落,恍然间,我似乎听到古城两座寺院(金轮寺和黑塔寺,如今在金塔寺遗址上重建了“大佛寺”)的檐角同时垂落雨帘,梵唱声混着茶马铃铛,在花街柳巷上流淌成河;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带着大理口音的比丘,正用粟特语与身毒高僧辩经的场景,南诏贵妇鬓边的瑟瑟珠在佛前长明灯下折射出异彩光晕。那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佛教在这里蓬勃发展,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们在残垣边驻足时,我突然想到市博物馆里陈列的两尊佛像,脑海中闪过挖掘时佛像半掩在黄土中的样子。其中一座只有头像,是一片瓦当,戴着精美的头饰,面颊丰腴,五官端庄,眼睛半开,眼光向下,面带自信而含蓄的微笑,满含对众生的慈悲。另一座是坐在石佛龛中的石观音像,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头戴饰有阿弥陀佛坐像的菩萨冠,手施合十礼,面容既有中原的丰腴,又带天竺的深目,莲座下有一行梵文,这是东南亚造像艺术和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汉地风格融合的象征。这两座如此典雅美丽的造像,该是镶嵌于殿宇的哪个地方,天上云卷云舒,身边香烟缭绕,脚下信众往来膜拜,如果神灵真的存在,为何不能护佑城池永安?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成住坏空,生即有灭。佛教的宇宙观告诉人们,世间生命皆如此,连佛陀和神灵概莫能外。一座城池亦如此。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地脉纹章:领悟古城的建筑智慧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第一次探寻时,一行人想一直向东找到城东门遗迹,却不料陷入草深茅旺的密林中迷了路。披荆斩棘走到古城最东边,见到的却是深达十几米的天然堑壕,根本没有出口。这条堑壕想必是上天送给古城的护城河,刚好挡在瓦甸路古道入城的一面,名“三岔沟”,当地人叫它“大杞沟”。叫它“沟”,实在显得含蓄低调,因为我们从陡峭的崖壁艰难滑到谷底,才领略到它的狰狞和杀气。此时值枯水季节,深深下切的河床清楚可见,两边布满被洪水凿得千疮百孔的乱石,抬头不见天,两边高耸的断崖岩缝中,似乎还嵌着未锈蚀的箭镞。“唐标铁柱”“元跨革囊”,那是怎样的一场战争,是否这座曾经繁华的古城也遭受了战火的重创?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走在谷底,实在有些瘆人,我们便又攀藤越崖,重新回到城内。从齐腰深的荒草败梗中开辟出一条路,几经曲折,最后终于在古城东南角找到一个豁口,下至石牌的山神庙。山神庙旁的大杞沟上,屹立着一座石桥,连通大佛寺至石牌村的水泥路。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抬头回望上面的西源古城,只不过是一带茂盛的杉木林而已。太阳西斜,杉木林的阴影漫过大杞沟时,整座遗址响起窸窣的私语。这是唐标铁柱的余震,是元跨革囊的遗响,更是无数无名匠师的血汗在夯土中流转的声息。我缓缓收起手中的摄影器材,如同合拢一本尚未写完的史书。最后一缕阳光从杉木林顶端退却,仿佛阁罗凤王十二旒冕上的金线,缓缓收拢进历史的锦匣。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前两次探寻归来,西源古城的真实影像反而更加扑朔迷离,从而更加激发了我对古城美妙的狂想:能否依据那些散在的文物和文字残片,通过冥冥之中的追问和思考,做一场梦,梦回到一千多年前,读懂一座古城的建筑智慧,解开一个城邦的消失之谜。于是,我遍查古籍,访问了当年参与考察考古发掘工作的学者,然后在地方文化学者彭文位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第三次进入古城,有目标地实地探访。随着探访的深入,古城的影像就像沉于大洋深处的冰山,尽管云遮雾锁,但已渐渐地隐隐露出一角。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西山坝西源古城,大约建于南诏王阁罗凤“西开寻传”之后,为南诏节度使所辖,距今1200余年。其遗址分布范围约46万平方米。古城大致呈南北向分布,保存较好,分为内、外城。外城占地约371763.84平方米,内城位于外城内中部偏北位置,面积约47859平方米。从古城遗址的平面图来看,它那精妙的“回”字形结构展露无遗,内城的官署区如棋盘落子。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南诏匠人的智慧,他们择险要之地,依山傍水筑城,使之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古城西北的“九龙吐水”,东边的大杞沟,古城下的大湖泊,既保障了生活用水,又可利用水域作为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就像大理的太和城,背靠苍山,面临洱海,占尽地利。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如此具有建筑智慧的城池,于何时为何废弃或者消失了,这个谜底交给梦境,绝对是无法解答的。火山喷发?显然不是,因为考古没有发现火山活动遗迹。元跨革囊的兵燹屠城?有此可能。不过,大部分人认同迁移之说。据说,整个腾冲坝子原是远古湖泊,火山喷发让地质重构,使腾冲坝子成为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后来地质运动,西南端出现断裂带,即叠水河瀑布,这就好比满满一大浴缸水,被突然拔掉了浴缸塞子。渐渐地,腾冲坝子的水干涸了,成为陆地。这个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腾冲坝子的土壤中都是湖底沉积物——黑得发亮的海粪土,沉积物里还发现贝壳、龟骨等残物。想到这个地质发现,我忽然眼前一亮,古城依山而建的七层台地,或许正是先民应对湖岸线退却的智慧。当大盈江撕开地壳带走湖水,古城便如搁浅的巨舰,永远停泊在时间的浅滩。于是,人们为了方便生活生产,只能往水边迁移,重新筑城安家。原来,古城的兴衰,不仅仅是人类历史的变迁,更是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文明相互作用的杰作。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西源古城五十万平方米的疆域里,每个夯窝都是待解的密码,每一处台地、街巷都是历史的见证,而那些茂盛荒草中的累累坟冢,似乎也在默默诉说着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故事。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其实,这座没有编年史的古城从未真正消亡,它只是将自己化作了大地的褶皱,在每片苔藓的孢子囊里,在每道石缝渗出的黑土中,永远生长。它的故事,它的记忆,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等待后人去发现、去解读、去怀想。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