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香里话匠心:首届云南卓越杯试点赛背后的追梦人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咖啡鲜果。

大赛获奖者晏永交。杨然从 摄

咖农彭兴连。

咖农施忠相。

比顿咖啡庄园。 范南丹 摄

佐园咖啡庄园。 范南丹 摄
在佐园咖啡庄园的晨雾与咖香中,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云南卓越杯试点赛)圆满落幕。这场汇聚全球目光的赛事,不仅让云南咖啡的醇香飘向世界,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怀揣梦想的身影——咖农的坚守、咖企的创新、咖啡从业者的执着,他们用汗水与智慧,共同书写着云南咖啡产业的动人篇章。
咖农是土地的诗人,用双手在红土间书写着咖啡的传奇。从育苗、采摘到初加工,他们把对土地的敬畏化作对每一颗咖啡豆的精雕细琢。在海拔1200米的咖啡园里,标准化种植技术与世代传承的经验交融,让云南咖啡拥有了糖浆般醇厚、橙香般清冽的独特风味。这些质朴的耕耘者,以匠心为墨,在国际精品咖啡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咖企是产业升级的引擎。从传统作坊到智能化生产线,从单一加工到全产业链布局,保山81家咖啡加工企业、22座特色庄园,正以创新为翼突破发展瓶颈。他们搭建起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用科技赋能品质提升,让保山小粒咖啡叩开11个国家的大门,推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2亿元。
在激烈的赛事角逐中,咖啡从业者以敏锐的味觉与精湛的技艺,不断挖掘云南咖啡的风味潜力,用国际认可的高分证明本土咖啡的无限可能。这些逐光者的探索,不仅为云南咖啡赢得声誉,更点燃了整个产业迈向世界的信心。
当咖啡的醇香飘向世界,这些追梦者携手构建的产业生态,正成为云南咖啡走向国际舞台的底气与支撑。这场大赛不仅是品质的试炼,更是中国咖啡民族品牌崛起的序章。
宁 玲
“我们把咖啡推向世界”
在2025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的颁奖现场,一位咖农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培育的厌氧水洗瑰夏咖啡豆,以88.88分的高分闯入大赛前十,在竞拍环节以每公斤1600元的价格成交,溢价超16倍。他叫晏永交,是隆阳区潞江镇的“咖二代”。
“第一次参加CoE大赛,两支豆子都表现不俗,88.88分那支拿到第四名,这意味着我们有机会把咖啡推向世界。”晏永交满怀憧憬。从俯身深耕土壤改良,到让保山咖啡站上国际竞拍台,晏永交用10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匠心,书写着保山咖农的创业之路。
10年前,晏永交开始种植咖啡。为进一步提升咖啡品质,面对自家50亩贫瘠的咖啡地,他开启了“土壤焕新计划”:停用农药,改用人工除草,大量施用有机农家肥;改良品种,将卡蒂姆替换为风味更优的铁皮卡和波旁。
种植过程中,晏永交化身“咖啡痴人”。他深知瑰夏对海拔极为挑剔,只有1400—1800米之间才能激发其最佳风味。2020年,拿到世界顶级瑰夏种子后,他亲自育苗,在流转的700多亩山地上大展拳脚。其中,200亩海拔1400—1550米的坡地成了瑰夏的“专属领地”,他坚持标准化种植,1亩100棵苗,一年4次人工除草,频繁施用有机肥,像呵护孩子般关注着咖啡树的生长。
2024年初,首批果实初熟,晏永交开启了丰收篇章。为推动保山小粒咖啡迈向更广阔的市场,他在精细加工和电商销售领域发力,成立了保山市丛岗咖啡有限公司、保山惟他立恩咖啡有限公司及隆阳区云上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多元化模式经营销售咖啡豆和咖啡产品。他种植的咖啡,凭借出色的品质,为瑞幸加工厂长期供货,成了连锁品牌背后的“品质担当”。
“接下来,我们会根据评委反馈,在种植、加工全环节做到更精细。希望未来保山小粒咖啡能在CoE赛事中斩获更多佳绩,也期待更多同行的参与,一起把保山咖啡的名气打响!”获奖后的晏永交信心满满。
小粒咖啡“种”出国际大舞台,晏永交的故事不仅是保山小粒咖啡品质蜕变的生动注脚,更是“这份醇厚的中国味道,值得全球味蕾期待”的世界宣告。当越来越多“晏永交”投身这片热土,保山小粒咖啡必将以更耀眼的姿态,在世界咖啡版图上镌刻下属于中国的璀璨印记。彭芮莹
“用心浇灌定会结出果实”
当2025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位于潞江镇10余公里外的芒柳村村民彭兴连正顶着日头在咖啡地里忙活。这片浸润着她心血的土地,不仅承载着全家人的生计,更构筑起她全部的精神世界。对于此次赛事,她虽只知其大概,但直觉告诉她:这是咖农们的机遇,是让云南咖啡走向世界的桥梁。
种了大半辈子咖啡的彭兴连最多时种了200亩咖啡,家里没有那么多地,她便到邻村把甘蔗地租来改种咖啡。为了节省成本,田间管理全靠夫妻二人与父母帮衬,仅在采收季雇些短工。然而,2000年至2009年间,咖啡市场遭遇寒冬,价格一跌再跌,全家人的生活也随之蒙上阴影。但彭兴连没有灰心丧气,她依旧像照料孩子般对待每一棵咖啡树:根据土壤墒情调配水肥,坚持施用农家肥滋养土地,定期拔草除虫。尤其在采收时,她宁可多等些时日,也要确保每颗果实熟透泛红。这份执着让她有了回报,即便市场低迷,她的咖啡豆依旧凭借上乘品质,卖出了高于市场价的好价钱。此后,她更加笃定:越是市场寒冬,越要坚守品质。
“种多不如种少,种少不如管好。” 要把咖啡种得更好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仅靠夫妻二人很吃力。于是,彭兴连果断将租来的土地转租,只留下自家海拔 1100 米至 1400 米间的7亩 “黄金地块”。这里云雾缭绕、阳光漫射,是孕育优质咖啡豆的绝佳之地。为优化光照条件,她在咖啡树间套种了300 棵芒果树与 200 棵坚果树,为咖啡树遮阴的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收入。每年仅咖啡一项,夫妻二人的收入可达六、七万元。
“比赛不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并爱上保山咖啡、云南咖啡嘛。” 彭兴连相信,只要咖农们携手同行,用匠心浇灌土地,未来的日子定会像咖啡树结出的果实般饱满而殷实。王曼华
“咖啡种得好才能卖得好”
2025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开赛前夕,隆阳区潞江镇丛岗村的施忠相仍在与时间赛跑。从4月底咖啡果熟透开始,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咖啡豆的采收与处理中。在阳光最充沛、湿度最适宜的日子,他将颗颗饱满的红果摘下,经过浮选仔细剔除病果、坏果与小果,再碾豆去皮、浸泡发酵、晾晒阴干。直至比赛交豆前3天,他又从仓库取出咖啡豆,去壳后逐粒筛选,不放过任何瑕疵。
这份极致的认真,源于施忠相对比赛价值的深刻认知。在他眼中,这项比赛不仅是行业的顶级舞台,更是展示自我、提升技艺、推广产品的绝佳契机。而他对比赛的重视,早在 2021年便已初现端倪。当时,他带着精心培育的咖啡豆参加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的星巴克咖农咖啡生豆比赛,一举斩获水洗一等奖。获奖证书陈列在丛岗咖啡馆后,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别人的咖啡豆1 公斤卖 30 元 ,而他的咖啡豆 200 克就能卖到 60 元。这让施忠相更加笃定:品质,才是咖啡产业的立身之本。
自此之后,施忠相将 “精细化” 三个字刻进咖啡种植的每一个环节。肥料,坚持选用糖厂的蔗渣滤泥,即便气味刺鼻,且会延缓果实成熟、减少产量,他也不在意;除草,选择人工劳作,将割下的杂草化作天然肥料;面对虫害,拒绝使用杀虫剂,宁愿忍受天牛对咖啡树表皮的啃食,也不愿让土壤与咖啡豆受到污染。在他心中,土地与作物应当和谐共生,唯有如此,才能孕育出最纯粹的风味。
2024 年,施忠相以儿子之名 “施福” 为咖啡豆注册了商标。这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诞生,更是他对精品咖啡理念的传承宣言。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施忠相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灵活创新的商业头脑。2021年,潞江农场有一批1956年种植的铁皮卡咖啡树因农田改造面临被砍。施忠相心疼不已,将这些树的视频发布到朋友圈,意外开启了咖啡树认养模式。如今,250 棵老咖啡树被 203 人认养,他定期拍摄咖啡树生长视频,每年为认养者邮寄烘焙豆,仅管理费一项,年收入达 7 万余元。
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施忠相没有盲目扩种,反而计划缩减种植面积,精选品种,进一步提升品质。在他看来,少而精的种植模式,才是打造高端咖啡品牌的正确路径。从田间管理到产品营销,从品质坚守到模式创新,施忠相用行动诠释着 “咖啡种得好才能卖得好” 的朴素真理,也在咖啡之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王曼华
“让云南咖啡与世界接轨”
作为咖啡赛事中的“奥林匹克”,2025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落地保山,并把举办地放在佐园咖啡庄园,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秘书长、保山市隆阳区佐园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番啟佐感到很欣慰:“这是展示和推广云南精品咖啡的好机会,借助赛事这一平台,让云南咖啡与世界接轨。”
身为“咖三代”的番啟佐对咖啡有种特殊的情怀。“我爷爷就种咖啡,我依然种咖啡,只不过种咖啡的目的和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番啟佐说,20世纪80年代,1公斤咖啡的价格等同于3公斤大米,况且咖啡是懒庄稼,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咖农打理起来也得心应手,对于渴望填饱肚子、改善生活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条好路子,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番啟佐认定了咖啡种植这条路。
但这条道并不好走。由于咖啡的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所以收益也跟着上下波动。番啟佐记得,2000年至2008年间是咖啡生豆价格最低迷的时候,壳豆的价格甚至跌至每公斤3.6元,而这期间,他租种着90亩咖啡地。番啟佐没有像其他失去信心的咖农那样把咖啡树砍了种蔬果。“种都种下去了,硬扛呗。”靠着这股子劲,番启佐仍然深耕咖啡种植业,最终迎来了咖啡产业发展的春天。
近几年,随着保山咖啡产业的转型升级,保山小粒咖啡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从省到乡镇对咖啡产业的重视和宣传推广,咖啡的价格也有了很大提升。瞄准了这一时机,2022年,番启佐不仅把咖啡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并建了佐园咖啡庄园。“这两年,围绕咖啡产业到潞江坝开展培训、参观、考察、研学的游客和团队越来越多,我建庄园的目的就是让这些人有个交流、学习、体验的地方,只要走进庄园,都可以免费喝咖啡。”番啟佐说,每年公司会拿出3吨至5吨咖啡免费让人品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保山小粒咖啡。
事实上,凭着对咖啡产业的热爱以及对保山小粒咖啡品质的自信,番啟佐早在2007 年就背着装满咖啡豆的麻袋,踏上了推广之路。从上海国际食品展览会到北京、广州、青岛的咖啡馆,他一家一家地敲门,向人们讲述云南咖啡的故事。而要让宣传做得更响亮更深入人心,比赛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平台。他出资 150 万元举办 2022 云南咖啡烘焙大赛,承办 2022 中国咖啡杯测大赛总决赛,还频繁参加各类咖啡赛事,并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获得了20余个奖项。
“比赛就是做推广,拿奖就是铸品牌。高品质的云南咖啡应该走进更高更大的世界赛场。”3年前,信心满满的番啟佐递交了承办2025首届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的申请。
从为填饱肚子种咖啡到为推动咖啡产业做大做强承办赛事,番啟佐的眼界在变,格局也在变。他一直强调云南咖啡而不是保山咖啡,他说,咖啡产业的起落表明,单打独斗、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只有扩大圈子,一体化发展,云南咖啡才能以势不可挡的气场走向世界。王曼华
“打造中国原磨咖啡第一品牌”
在众多的咖啡IP中,有一家或许早已引得您多看一眼——比顿。初看这名,还以为和咖啡一样是舶来品,但走进潞江坝比顿咖啡产业文化园才知道,原来“比顿”是傣语“我们”的音译。用“比顿”为我们的咖啡文创取名,再接地气、再贴切、再高大上不过。
“让天下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喝到一杯有品质的小粒咖啡。”保山比顿咖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琴香说。一直以来,比顿始终坚持“我们”的理念,致力发展有机咖啡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教育和挖掘传播咖啡文化,经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了一家全产业链专业咖啡公司,形成了以咖啡种植为基础、咖啡加工为保障、咖啡馆门店为传播、咖啡教育为传承、咖啡文旅为突破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
“比顿的愿景是推动云南小粒咖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原磨咖啡第一品牌。”赵琴香说,公司现有咖啡种植基地4500亩,年销售咖啡豆10000余吨,位于潞江镇小平田集镇的比顿咖啡产业文化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连续5年每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随着游客量不断攀升,2024年,比顿公司又在著名的赧湖公园建成了高黎贡国际精品咖啡文化园,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咖啡”的含义与内容。
“比顿的使命是诠释咖啡的深邃与优雅,用咖啡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人文魅力。”赵琴香说,比顿做到了咖啡知识人人知、咖啡文化人人传、比顿品牌深入人心。清晨,薄雾弥漫,海拔1200米的比顿咖啡种植园内,新一季的咖啡果已如翡翠一般结满枝头;而庄园加工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对上一季的咖啡豆进行分拣加工;为游客量身定制的咖啡全过程体验,游咖园品咖香,让游客放慢了脚步、放松了心情。
比顿咖啡从民族的维度、从人文的维度、从文旅融合的维度打造咖啡品牌,成了行业标杆。
我们的咖啡,如同夏日的潞江坝——挡不住地火热起来了。董国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赛事主办方提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