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英烈王浩民 (记忆保山)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王浩民画像。

抗大五分校校址(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 融媒体中心 提供
杨 军
蚂蚁堆是昌宁县田园镇的一个城郊自然村。宽窄适中的巷道里,一幢幢高屋大宇间,默默矗立着一座始建于20世纪初的老房子。1917年,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昌宁籍革命志士王浩民就出生在这里。剥落的墙皮,历经风雨沧桑的屋檐,即便与日渐繁华的城市格格不入,但它还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观照着一位进步青年投身革命洪流的故事。
王浩民的父亲早年曾经做过私塾教师,后来投笔回家,务农经商。这样的家庭,在旧社会已经足以支撑起王浩民的上学开销。在父母的支持下,他上完小学后,又顺利考入右甸初中。或许是骨子里天生一股顽强和正义,青少年时期的王浩民,不仅不畏惧强权,还能坚持正义。王浩民的次子王德昌回忆,他曾听祖父母说过,王浩民从小就怀有一颗打抱不平的心。上学时,王浩民看到同班一个弱小的同学被其他大同学欺压凌辱,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他却挺身而出,甚至为了帮助这个小同学与人打了架。
在国弱民贫、列强欺辱的时代,喜欢看书学习的王浩民很早就萌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初中毕业后,有人动员他去教书,有人约他外出谋事,家里人要他秉承祖业搞耕种或从事商贾,甚至让他早早与一名同乡女子结了婚。但在黑暗落后的旧中国,王浩民不甘度过碌碌无为的一生。1935年,已经成婚生子的王浩民决定远走他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年秋天,他和同为昌宁人的同学王心良一起考入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公费就读。此后的两年多时间,王浩民在昆华师范学校接触到抗日救国的思想,他第一次认识到教书育人只是师者的根本任务,只有真正投身宏大的革命洪流,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
1938年6月,王浩民和王心良一起结伴离开昆明,并于当年秋天抵达陕北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第五期学习。1939年5月,王浩民在老八路、抗大直属二队政治指导员张炽昌和余锦堂的介绍下,在抗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延安抗大毕业后,王浩民在组织安排下,担任抗大总校学员大队排长。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为了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党中央开始在各解放区增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分校。这年年底,抗大总校抽调人员组成两批抗大华中大队。1940年11月9日,包括王浩民在内的第二批华中大队270多位同志,在时任抗大三团团长洪学智的带领下,从河北浆水镇抗大总校出发,南下向皖南新四军军部转移。
洪学智上将在《华中抗日革命熔炉》一书中回忆,王浩民他们这支华中大队到达鲁南地区时,曾有近十天断了粮,洪学智就派人四处到群众家筹集购买一些红苕藤、豆叶、糠皮充饥。有一段时间则天天只吃黑豆和带糠的高粱煎饼。有时因与地方联系不上,常常断了经费,牙刷、牙粉都买不起了,大家就用猪鬃自穿牙刷,用盐刷牙;以豆叶当烟叶吸,用炉灰冲水代替肥皂洗衣服。1000多公里路程,他们全都是昼行夜宿、夜行昼宿地走了过来,却始终没有发生过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党中央临危不乱,以总揽全局的战略思想,决定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建立。王浩民他们这支华中大队南下,本来是以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或皖东的江北指挥部作为目的地的。但是他们还在去安徽的半道上,皖南事变就爆发了。新的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组成后,党中央又电令华中大队快速调整目的地,及时开赴盐城。面对复杂的形式,时任山东军区政委罗荣桓派人找到洪学智,让华中大队先到相对安全的鲁中地区,从那里南下进入盐城。
1941年4月,王浩民所在的抗大第二批华中大队经过6个省,在路上走了半年,行程1200多公里,几经曲折,屡历危难,在没有丢掉任何一个人的情况下,顺利抵达江苏盐城的新四军军部。
2021年,中共昌宁县委组织力量拍摄党史纪录片《星火》,取景采访涉及陕西延安、江苏盐城等地。记者在采访时任江苏省盐都区委党史办副主任周浩时,周浩告诉记者,抗大华中大队到盐城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迅速接见了他们,并对这支队伍未来的工作任务做了安排。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四军军部直属的抗大华中总分校和下属分校相继成立。华中大队的干部学员陆续分散在这些分校工作,也有分到部队工作的,王浩民被编入隶属于新四军三师的抗大五分校工作,先后担任排长、营政治干事、校部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
据盐城党史记载,当时的抗大五分校,在陈毅校长领导下,坚持抗大办学方针,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干部。学校的主课是军事课和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教员的课时分配按每周5天半计算,即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上午会操或演习。每月有若干次紧急集合,会时常进行夜间战斗演习。由此可见,在盐城期间,王浩民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1942年春,在组织安排下,王浩民离开抗大五分校,转至盐阜行政区盐城县六区工作,任区委委员、组织科长,指导并参与当地的民运工作。这时的他,因为积劳成疾,已经身患严重肺病。
在盐阜根据地,民运工作的开展方式主要由部队和地方党组织共同抽调人员组成民运工作队。工作队深入市镇、乡村访贫问苦,发动群众。王浩民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抓群众运动,特别是发动农民群众搞减租减息,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同时还要负责发现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建立党组织。通过这几批民运干部的努力,当时的盐城县委迅速建立起各级基层政权和群众团体,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开始在盐城蓬勃开展起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盐城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在血与火中熔铸而成的新四军铁军精神,至今仍是盐城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当年,盐阜人民踊跃支前,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上战场,到处是“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感人场景。
苏北盐阜抗日根据地当时属日军、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和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三角斗争复杂地带,所以抗日斗争和反摩擦斗争非常尖锐。“王浩民在盐城工作的几年,是根据地最艰难的几年。”2021年,时任江苏省盐都区委党史办副主任周浩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当时盐城的敌后抗战和民运工作,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1940年10月根据地初建到1942年1月,当时整个盐阜根据地环境动荡,社会秩序不定,土匪扰乱,财政困难,因此这一时期的民运工作,主要任务是恢复粮食工作,建立统筹统支的预决算制度,统一财经组织的领导等;第二时期是改造与推进时期,从1942年2月至同年底,这一时期,敌伪固守据点,土匪问题已大部解决,整个局面趋于稳定。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清查田亩,改进公粮土地税的征收,实行管理贸易,针锋相对地建立银行,发行流通币等;第三时期是敌人“扫荡”与我方的反“扫荡”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暂时的安定环境被打破,盐阜地区再次被卷入严峻的战争环境。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行财经部门的精简及一元化,改变拨粮制度,随时供给部队需要,巩固抗币信用。王浩民主要经历了第二和第三两个时期。他和其他民运干部一起,在敌人制造的种种恐吓、绑架、暗杀等险恶环境中经受了磨砺和锤炼。
在这期间,在新四军政委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盐城的减租减息群众运动很快就普遍开展起来,各区、乡的农、工、青、妇救会,抗日自卫队和党的组织基本上都建立起来。盐城民运工作的经验对整个盐阜区乃至苏中、淮海等区的群众运动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新四军抗大五分校转至地方工作后,王浩民迅速转换角色。共产党人的信仰,在延安和抗大分校长期积累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让他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运工作中,完全忘记了自己身患重病。据江苏省盐都区委党史记载,在参加民运队的时候,有一次他来到六区时桥乡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开展革命宣传。在走访贫苦农民张金石时,王浩民刚好遇上张金石在祭祀敬神。王浩民就开导张金石说:“神不会帮穷人,穷人要翻身只有靠共产党,靠自己,打倒鬼子汉奸,消灭剥削制度。”不久,张金石在王浩民的动员下参加了农救会,并成了农救会的积极分子。
1942年12月,日军又在苏北地区集结兵力,准备以盐阜区为重点,对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队进行“拉网大扫荡”。进入1943年,盐阜地区的日伪军集中优势兵力,对王浩民所在的六区发动多次“扫荡”,并在王庄、果园头、三旺庄等处设置据点。在严酷的形势下,一些同志的思想发生动摇。身为组织科长的王浩民此时肺病更加严重,常常猛烈咳嗽,有时还口吐鲜血,但他依然跟随民兵游击队活动,边坚持作战,边举办流动党训班。他反复为大家讲解《论持久战》,使大家看到抗战前途,坚定革命信心。
当时,盐城县时桥乡有个交通站,因为受不了敌人高压性的打击,站长杨德才想打退堂鼓。王浩民得知后,从病床上挣扎起来,一路咳嗽地来到杨德才家。在他苦口婆心的教育劝导下,杨德才最后回心转意,表示跟共产党走到底。正是在王浩民的挽救下,时桥乡的这个交通站才没有瘫痪。六区有一个老党员郑瑞呈曾经说:“我们乡十几名党员,哪个没有受到过浩民同志的帮助教育啊,是他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可见王浩民在盐城六区的工作是非常出色的。
在艰难的反“清剿”中,王浩民带领部分区队,长期活动在敌伪据点周围,主动配合盐城县总队作战,多次阻击、袭击了据点的日伪军。到了1944年夏,苏北地区的敌后形式大为好转。此时的王浩民,已经被严重的肺病折磨得骨瘦如柴。党组织几次安排他去治病,但王浩民始终不肯离职就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盐城的民运工作。1944年11月,王浩民在江苏盐城抗日根据地因病殉职。
王浩民去世后,盐城县政府在时杨庄普悦庵召开追悼大会, 表彰他毕生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精神,并追认其为“革命烈士”。1986年8月,王浩民正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1988年3月,中共江苏省盐城市郊区委党史办、盐城市郊区民政局编辑出版《盐城英烈》一书,王浩民的革命事迹被收录其中。如今,他的英魂长眠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烈士陵园。
“延安精神”和新四军“铁军精神”像两个铸造革命意志的巨大熔炉,淬炼了王浩民的人生信仰。在盐城工作期间,他的人生观更加明朗,革命立场更加坚定,所以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战斗岗位,一直坚持带病工作。王浩民的次子王德昌回忆,王浩民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我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足的中农家庭,有比较好的受教育条件。我从小学到入伍前一贯都是读书,过的是学生生活。”在盐城华中抗日根据地工作期间,面对斗争空前残酷的严峻现实,他感到“武装头脑比补充枪支弹药更为紧要,应该在革命队伍中进一步加强党性、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
十多年前,王德昌曾经携家人到过盐城,拜谒过父亲战斗和安息的地方。在他看来,王浩民为革命牺牲是值得的。“我认为父亲的坚持是值得的,因为他进行的事业是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伟大事业。他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选择投身革命,在革命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了舍身付出,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也不会忘记,所以他为党的伟大事业献出生命是值得的。”
今天,打开一本本史志,我们还能从白纸黑字间,寻找到先辈们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感受到特殊时代背景下,一个个风云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激情。王浩民这个昌宁人民的优秀儿子,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感召和支撑下,在坚守信仰的路上破荆斩棘,付出了鲜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并与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揭开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文中部分图片由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