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撑起致富梦 (身边人 身边事)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高鼎(中)和村委会干部交流。
杨 洋 文/图
天刚破晓,昌宁县更戛乡荒田村的山峦还笼罩在薄雾中,180多头生猪的叫声已穿透晨雾。57岁的高鼎戴着假肢,正熟练地将拌好的饲料倒入食槽,金属假肢与水泥地面碰撞出“嗒嗒”的节奏,成为他每天劳作的开场曲。这位曾因肢体残疾陷入迷茫的农村汉子,用11年时间在群山环抱的“山卡卡”里,谱写出一曲震撼人心的自强之歌。
2013年的一场意外,让高鼎的左腿永远定格在46岁。肢体三级残疾的诊断书,曾让这个家庭顶梁柱一度消沉:“拄着拐杖连田都下不了,外出打工没人要,孩子还在上学,当时真觉得天都要塌了。”回忆起那段灰暗时光,高鼎的妻子兰竹新眼眶泛红。但这个倔强的山里汉子很快意识到:“等靠要不是办法,得自己找出路!”
2014年深秋,高鼎盯着自家后山的连片草场出神——这里远离城市,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正是天然的养殖宝地。他一拍大腿:“养猪!”揣着东拼西凑的10万元,他在荒坡上搭起第一批猪舍,成为他重启人生的号角。
创业初期的磨难远超想象。2015年生猪市场价格暴跌,首批出栏的肉猪几乎零利润;2018年非洲猪瘟突袭,面对满圈病猪,高鼎白天蹲在猪圈观察病情,夜里抱着《生猪养殖技术手册》熬到凌晨,硬是从“养殖小白”变成了“土专家”。为节省成本,他自学兽医知识,消毒、打针、接生样样精通,双手被针头扎破是家常便饭。
为了打开销售市场,拓宽销路,他奔走于各地,主动联系商贩,推销自己的山猪,也曾遭受过许多白眼,一次次被拒之门外。“那个时候,很艰难,看着他那么忙,我和孩子很不放心,也曾劝他放弃,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高鼎的妻子兰竹新回忆道。
2016年,高鼎做出大胆决定:引进优良品种,自建繁育基地。没有技术,他就带着笔记本参加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每一场培训,跟着专家跑遍周边养殖场。6年间,他累计投入40多万元改造猪舍,建成1000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场,实现“自繁自养自销”全链条运营。
高鼎的创业路上,始终有一双“隐形的手”在托举。更戛乡人民政府将他纳入残疾人帮扶对象,向县残联协调残疾人创业示范户资金补助1万元,协调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每月上门指导。“每次遇到坎儿,政府都及时伸手拉一把,这让我更有底气往前冲。”高鼎指着墙上挂的“残疾人创业示范户”奖牌说。
“高鼎的故事最动人之处,在于他用残疾之躯诠释了‘奋斗’二字的分量。他的猪场不仅是增收致富的产业基地,更是全乡残疾人的‘精神灯塔’。”更戛村副主任张瑞这样评说高鼎。
从拄拐前行到驾车奔忙,从负债累累到年入20万,高鼎用11年光阴书写了“无腿也能奔跑”的传奇。正如他常说的:“命运给了我一副‘残翼’,但我要靠自己的双手,飞出属于残疾人的广阔天空。”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