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上墙更要上心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常年下乡采访,走进不少乡村和社区,一面面绘有家风家训的文化墙颇为吸睛。精美的手绘、工整的书法,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家风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当“家风上墙”只重“造景”不重“铸魂”时,我们更需警惕,莫让其沦为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
有的地方为完成任务,直接照搬网络模板,将家风内容简单堆砌上墙,在短时间内就打造出的“示范样板”,最终沦为应付检查的“面子工程”,毫无地域特色,也缺乏时代内涵。那些机械复制的网络内容、统一的标语口号、生硬的语言文字,看似整齐美观,实则失去了与家庭的情感联结,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成了冰冷滑稽的装饰。
一次到某村旅游,看着家家户户的白墙外、大门旁,挂着用各式各样木框镶嵌起来的家风家训,非常好看。但和村民的闲聊中,有的表示不理解意思,有的坦言是“空降”而来,有的甚至连上面的字都不会读,有的则摆摆手笑了……这种“面子工程”的背后,随便“轻轻触碰”便轰然倒塌,不仅无法让家风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还可能引发群众的反感,消解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信任与热情。
还有的地方,重建设轻管理。当初家风上墙时“轰轰烈烈”,过后却没有任何管理和维护,将“家风上墙”异化为“刷墙了事”。墙面斑驳脱落、字迹模糊不清、杂物堆放遮挡等,不仅起不到教育引导作用,反而影响环境美观。
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回归家风建设的本质。一方面,在打造家风文化墙时,要注重“量体裁衣”。应深入挖掘那些藏在百姓家中的真实家风故事,将家族传承的感人瞬间、邻里和睦的生动事例融入到墙面内容中,让文化墙“会说话”,让居民在驻足观看时,能找到情感共鸣,感受到家风的力量。另一方面,要构建“家风建设生态链”,以文化墙为起点,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家风主题读书会、亲子互动传承活动,设立“家风积分制”激励居民践行良好家风,让家风从墙上走进家庭,融入生活的点滴。
“家风上墙”本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的创新举措。但家风建设贵在知行合一、久久为功,不能止步于“墙面文章”。只有深耕文化沃土,打造“有根”的家风,创新实践载体,搭建“有形”的桥梁,才能推动家风从“墙上”走进“心间”、融入“日常”,才能真正让好家风滋养千万家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徐 静)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