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城第二期“家长夜校”开讲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我们终身成长的底色。近日,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新开展乡村“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整合教育、医疗、普法等资源,为家长提供“订单式”培训服务。通过“理论+互动+实操+案例”模式,为家长赋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课堂:沟通从“心”开始
活动开始,木城中心校校长杨林茂老师便与家长们带来了一次关于家长与孩子如何沟通相处的深入探讨,以“小问题”撬动“大思考”,通过一次亲子互动问答引导家长反思日常教育痛点,指出良好亲子沟通对于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一组手机管理小妙招协助解决学生放假手机依赖问题,一套家校协作方法指导家长通过班级群、定期家访、与班主任高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让现场80余名学生和家长直观体验并掌握了共情倾听、正向引导等科学教育方法。家长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打开了教育思路,更增进了与孩子沟通的信心,学校、家庭双方的育人共识,在热烈的交流中逐渐凝聚。
健康守护实训:打造家庭急救“第一响应人”
接下来,木城乡卫生院的黄丽华医生带来了“学生心理健康与急救技能双提升”的专题培训,以“安全无小事”为切入点,直击家长关切。培训摒弃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创新采用“理论讲解+实操演练”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利用人体模型,手把手指导家长应对突发状况,“按压位置要准,力度要够!”“牢记剪刀、石头、布口诀,三招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大部分家长熟练掌握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核心急救技能。参与培训的阿叔说:“寨子离医院远,学这些技能就是给孩子多一道保险!”
法治边境讲堂:守护成长“法律盾牌”
法律知识是守护青少年成长的另一把“金钥匙”。木城边境派出所罗伟警官聚焦网络安全、校园欺凌、电信诈骗等家长和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现场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条款,巧妙运用“以案释法”情景解读、本地案例讲解等生动形式,将生硬的法条变成了鲜活的故事,让法律意识在与家长和学生互动中生根发芽,有效提升了家长的法律认知,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保护孩子,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做合格家长。
此次乡村“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筑牢了家庭教育、健康安全、法治教育三重坚实防线,持续为边疆家长充电赋能。(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