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79岁,老龄化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发布时间:
2025-10-11 09:27:34
来源: 保山日报网
2025年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刘振国表示,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截至“十四五”末期已达79岁,较2020年提升1.0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岁。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比重22%;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亿,占比15.6%。
民政部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持续推进政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老年人保障水平,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老有所为”
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保障措施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支持。通过开展“银龄行动”,推动老年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达5358万人,累计服务时长16.4亿小时,社会效益显著。
二、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构建维权机制
民政部与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形成多部门协作的风险预警、纠纷调解和处置机制。持续开展“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强化司法保障,重点整治老年消费、旅游、金融等领域存在的侵权问题,严厉打击涉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营造敬老氛围
各地持续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敬老文明号”单位及模范人物,推动“敬老月”活动实现县级全覆盖。通过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建设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方式,增强全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意识。截至2024年,全国已建成299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此外,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优化老年人出行环境、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并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全面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民政部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持续推进政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老年人保障水平,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老有所为”
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保障措施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支持。通过开展“银龄行动”,推动老年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达5358万人,累计服务时长16.4亿小时,社会效益显著。
二、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构建维权机制
民政部与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形成多部门协作的风险预警、纠纷调解和处置机制。持续开展“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强化司法保障,重点整治老年消费、旅游、金融等领域存在的侵权问题,严厉打击涉老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营造敬老氛围
各地持续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敬老文明号”单位及模范人物,推动“敬老月”活动实现县级全覆盖。通过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建设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方式,增强全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意识。截至2024年,全国已建成299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此外,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优化老年人出行环境、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并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全面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