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桌上刻下杀刘伯温四字,用盘子盖住,问刘伯温:猜猜是啥
发布时间:
2025-10-17 07:43:24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那年深秋,御书房里烛火摇曳。
朱元璋握着小刀,在桌面上一刀一刀地刻着字。
刀尖划过木头,发出细碎的声响。
刘伯温跪在地上,额头渗出冷汗。
"刘伯温,你既是神算子,可敢猜猜这盘子底下是什么?"
青花瓷盘严丝合缝地盖住了那几个字。
刘伯温缓缓站起身,一步步走向那张桌子。
他的手伸向了盘子。
整个御书房静得可怕。
朱元璋就站在一旁,眼神冰冷如刀。
外面的宫女太监都屏住了呼吸。
这一刻,生死悬于一线。
刘伯温的手停在盘子上方,突然转身……
01
那年是洪武十三年,京城的秋天来得特别早。
八月刚过,街上的梧桐叶就开始泛黄,一阵风吹过,叶子哗啦啦地往下掉。
张福生提着个木桶,从宫门口的小道往御膳房走,鞋底踩在落叶上,发出脆响。
张福生在御膳房当差已经三年了。
他今年二十三岁,生得瘦小精干,眼睛活泛,是个机灵的小伙子。
他爹张老汉在城西卖豆腐,一辈子本分,就盼着儿子能在宫里混出个名堂来。
张福生也算争气,从最底层的粗使小厮做起,如今已经能端茶送水,伺候那些个宫女太监了。
这天午后,张福生端着茶水往偏殿走。那里住着几个年长的宫女,平日里倒也和气。
张福生推开门,就听见里面有人在说话。
"你们听说了没?皇上已经三天没召见刘大人了。"说话的是个叫翠儿的宫女,三十来岁,在宫里做了十多年。
另一个宫女压低声音:"何止三天,我看着有五六天了。上回刘大人来的时候,皇上把他晾在殿外,足足等了两个时辰才召见。"
张福生把茶盏一个个放在桌上,耳朵却竖起来听。
翠儿叹了口气:"这可不是好兆头。刘大人可是开国功臣,皇上向来敬重他,如今这样......"她没往下说,摇摇头。
"你说会不会是因为半月前那件事?"另一个宫女说,"我听人说,刘大人给皇上算了一卦,皇上听完脸色大变,当场就拂袖走了。"
"什么卦?"翠儿问。
"不知道,谁敢打听这些。只是从那天起,皇上就不对劲了。"
张福生把最后一盏茶放下,退了出来。
他心里突然有些不安。
刘伯温在民间的名声极大,都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个神算子。
张福生小时候,也听爹讲过刘伯温的故事。
那可是辅佐皇上打天下的人物,怎么就突然失宠了?
他走出偏殿,秋风吹来,有些凉意。
天上的云层很厚,太阳被遮住了,整个皇宫都显得灰蒙蒙的。
张福生往御膳房走的时候,路过御花园。
那里有个池塘,水面上飘着些残荷。
他站在池边,看着水里游动的锦鲤,心里想着刚才宫女们说的话。
"福生!"有人在叫他。
张福生回头,是同在御膳房当差的小李子。
小李子十八岁,比张福生小五岁,是他同乡,平日里关系不错。
"你在这儿干什么?膳房正找你呢。"小李子跑过来,气喘吁吁。
"出了什么事?"
"没什么大事,就是晚膳要多备几个菜,管事的让你去帮忙。"
两个人一起往回走。小李子突然说:"福生哥,你说皇上和刘大人之间,是不是真的闹别扭了?"
张福生看他一眼:"你也听说了?"
"宫里现在谁不知道。"小李子压低声音,"我听人说,刘大人算出了什么不该算的事,惹了皇上不高兴。"
"别瞎说。"张福生制止他,"这些话可不能乱讲。"
小李子吐吐舌头,不再说话。
晚膳时分,张福生在御膳房忙碌。
他切菜的时候,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有人进来了。
张福生探头一看,是内侍监的王公公。
王公公五十来岁,长得尖嘴猴腮,一双眼睛总是眯着,看人的时候带着股阴险劲儿。
他在宫里很有权势,连御膳房的总管都要给他三分面子。
"王公公。"总管迎上去,满脸堆笑。
王公公摆摆手:"不用客套。皇上今晚要吃清淡些的,你们准备着。"
"是,是。"总管连连点头。
王公公又说了几句,转身要走。
经过张福生身边的时候,他突然停下脚步,打量了张福生一眼。
那眼神让张福生心里一凛,说不出的不舒服。
"你叫什么名字?"王公公问。
"回公公,小的叫张福生。"
02
"张福生......"王公公重复了一遍,点点头,走了。
小李子凑过来,小声说:"王公公怎么注意上你了?"
张福生摇摇头:"不知道。"
他心里有些疑惑,王公公为什么要特意问他的名字?
天黑下来,张福生下值回家。
他家在城西的一条小巷里,一间不大的屋子,和爹一起住。
张老汉每天凌晨就起来磨豆腐,天亮了推着车出去卖,到傍晚才回来。
张福生推开门,屋里点着油灯。
张老汉坐在桌边,正在吃晚饭。看见儿子回来,他放下筷子:"回来了?吃饭没?"
"在宫里吃过了。"张福生坐下来,给自己倒了碗水。
张老汉看儿子脸色不对,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张福生犹豫了一下,把今天听到的事说了。
张老汉听完,沉默了一会儿。
他放下碗筷,叹了口气:"福生啊,这些大人物的事,咱们小老百姓别掺和。你在宫里当差,更要小心谨慎。该看的看,不该看的别看;该听的听,不该听的别听。"
"我知道,爹。"张福生说,"我就是觉得,刘大人是个好官,要是真出了什么事......"
"天子心思,岂是咱们能猜的。"张老汉打断他,"你记住爹的话,咱们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天子疑心重。那些大人物朝不保夕,咱们这些小人物更得夹紧尾巴做人。"
张福生点点头。外面起了风,吹得窗户咯吱咯吱响。
第二天张福生照常去宫里当差。
御膳房今天特别忙,因为皇上要宴请几位大臣。
张福生忙到中午,才有空歇口气。
他端着空盘子往库房走,要去取下午要用的食材。
库房在御膳房后面,是个挺大的院子,里面堆满了各种米面油盐。
张福生推开库房的门,里面黑漆漆的。他正要去点灯,突然听见后面有说话声。
他停下脚步,那声音从库房最里面传来。
张福生轻手轻脚地往里走,借着外面透进来的光,他看见里面的角落里站着两个人。
"大人放心,这事我一定办妥。"一个人说话,声音有些尖细,张福生一听就知道是王公公。
另一个人的声音低沉:"记住了,就说是刘伯温私下说的。说皇上只有二十年寿命,之后必有血光之灾。你要挑个合适的时机,让皇上'无意'听到。"
张福生心里一惊。他悄悄往前挪了一步,想看清说话的人是谁。
"大人这计策真是高明。"王公公的声音里带着谄媚,"刘伯温这回怕是在劫难逃了。"
"哼,他自以为算无遗策,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要他一死,朝中就再没人敢拦我了。"
张福生借着光看清了那人的侧脸,心里咯噔一下——那是兵部侍郎胡安邦。
胡安邦从怀里掏出一个布袋,塞给王公公:"这是两百两银子,事成之后,还有重谢。"
王公公接过银子,掂了掂分量,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大人放心,保证让皇上对刘伯温起杀心。"
两个人说完话,往外走。
张福生吓得腿都软了,他赶紧躲到一堆麻袋后面。
胡安邦和王公公从他身边走过,出了库房。
张福生躲在麻袋后面,大气都不敢出。
他听着两人的脚步声渐渐远去,这才敢探出头来。他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了。
他想起爹昨晚说的话——"那些大人物的事,咱们小老百姓别掺和"。可是,他现在知道了这么大的秘密,该怎么办?
张福生靠在麻袋上,脑子里乱成一团。他想去告诉刘伯温,可是他一个小小的御膳房厨子,怎么可能见得到刘大人?
就算见到了,刘大人会信他吗?说不定还会以为他是来诬陷忠良的。
再说,胡安邦是兵部侍郎,朝中重臣。
他要是知道张福生听到了他们的密谋,一定不会放过他。
03
到时候,不但救不了刘大人,自己和爹都要跟着遭殃。
张福生在库房里坐了很久。外面传来小李子的喊声:"福生哥!福生哥!你在哪儿?"
张福生这才回过神来。他站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深吸一口气,走出库房。
"你去哪儿了?找你半天。"小李子跑过来。
"在库房里找东西。"张福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
接下来的几天,张福生都心神不宁。
他在御膳房干活的时候,总是走神。总管骂了他好几次,他也不在意。
他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想把这事告诉爹。
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怕爹担心,更怕给爹招来祸患。
第四天晚上,张福生睡不着觉。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窗外月光很亮,照在地上,留下一片斑驳的影子。
他想起白天在宫里看到的情景。
王公公在御花园里和几个太监说话,说着说着,声音就大了起来:"你们听说了吗?刘大人前些日子说了大逆不道的话,皇上知道了,可气坏了。"
那几个太监都围过来问:"什么话?"
王公公故作神秘:"这话可不能随便说。不过嘛,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刘大人说,皇上只有二十年寿命......"
太监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可是诅咒圣上啊!"
"刘大人怎么敢说这样的话?"
"谁知道呢。"王公公摇摇头,"可能是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功高盖主,说话就没了分寸。"
张福生当时就站在不远处,听得清清楚楚。
他知道,胡安邦的计策已经开始实施了。
这话只要传到皇上耳朵里,刘伯温就真的危险了。
第五天一早,宫里突然来了旨意。皇上要召见刘伯温。
这消息一传出来,整个皇宫都沸腾了。
大家都知道,皇上这几天对刘大人很不满,这次召见,不知道是福是祸。
张福生在御膳房里忙活,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刘伯温。
他知道,今天可能就是生死关头了。
午后,张福生被派去御书房外面候着,说是皇上召见大臣,可能要用茶水。
他端着茶盘站在殿外,透过门缝,能看见里面的情景。
刘伯温跪在地上,朱元璋坐在上面,脸色阴沉。
"刘爱卿,都说你能掐会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可有此事?"朱元璋的声音很冷。
"臣只是略懂周易之术,世人谬赞了。"刘伯温恭恭敬敬地回答。
"那朕问你,"朱元璋突然提高声音,"有人说你私下曾言,朕只有二十年寿命,可有此事?"
张福生听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果真,胡安邦的话传到皇上耳朵里了。
刘伯温跪在地上,背影看起来很坚定:"臣从未说过此话,陛下明察。"
"你没说过?"朱元璋冷笑,"那为何有人亲耳听到?刘伯温啊刘伯温,朕待你不薄,你却诅咒朕?"
御书房里的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张福生站在门外,手心里全是汗。他端着的茶盘都在微微颤抖。
旁边的太监看了他一眼,小声说:"慌什么?站稳了。"
张福生点点头,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御书房里,朱元璋和刘伯温还在对峙。
朱元璋问了很多问题,刘伯温都一一回答。可是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张福生知道,皇上已经起了疑心。胡安邦的计策成功了。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突然站起来。
他走到书案前,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小刀。
张福生看见那把刀,心里一紧。
朱元璋拿着刀,在桌面上开始刻字。
整个御书房里,只能听到刀尖划过木头的声音。那声音很轻,却让人心惊胆战。
刘伯温跪在地上,一动不动。
他的背挺得很直,看不出慌张。可是张福生注意到,他的双手握得很紧。
04
朱元璋刻了很久。他一笔一划,很认真。
刻完之后,他拿起桌上的一个青花瓷盘,盖在了刻字的地方。
"刘伯温。"朱元璋转过身,盯着跪在地上的刘伯温,"你不是会算吗?你来猜猜,这盘子底下,朕刻的是什么字?"
御书房里静得可怕。外面的张福生也屏住了呼吸。
刘伯温抬起头,看着那个青花瓷盘。
那是个普通的盘子,上面画着青色的花纹。盘子很大,正好盖住桌面上的字。
他慢慢站起身。膝盖跪得太久,有些麻木,他站起来的时候,身子晃了一下。
朱元璋就站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刘伯温一步一步走向那张书案。他的脚步很慢,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张福生在门外看着这一幕,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知道,刘伯温的回答将决定他的生死。
刘伯温走到书案前,伸出手。
他的手停在盘子上方,指尖离盘子只有寸许。
整个御书房里,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的下一个动作。
时间仿佛凝固了。
刘伯温的手停在那里,停了很久。
突然,他转过身,直视朱元璋的眼睛。
"陛下,臣不必揭开,也知道下面写的是什么。"
朱元璋眯起眼睛:"哦?那你说说。"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地说:"陛下刻的是'杀刘伯温'四个字。"
御书房里瞬间鸦雀无声。
朱元璋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盯着刘伯温,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刘伯温继续说:"臣还要告诉陛下,这四个字,不是陛下真心想刻的。"
那年深秋,御书房里烛火摇曳。
朱元璋握着小刀,在桌面上一刀一刀地刻着字。
刀尖划过木头,发出细碎的声响。
刘伯温跪在地上,额头渗出冷汗。
"刘伯温,你既是神算子,可敢猜猜这盘子底下是什么?"
青花瓷盘严丝合缝地盖住了那几个字。
刘伯温缓缓站起身,一步步走向那张桌子。
他的手伸向了盘子。
整个御书房静得可怕。
朱元璋就站在一旁,眼神冰冷如刀。
外面的宫女太监都屏住了呼吸。
这一刻,生死悬于一线。
刘伯温的手停在盘子上方,突然转身……
01
那年是洪武十三年,京城的秋天来得特别早。
八月刚过,街上的梧桐叶就开始泛黄,一阵风吹过,叶子哗啦啦地往下掉。
张福生提着个木桶,从宫门口的小道往御膳房走,鞋底踩在落叶上,发出脆响。
张福生在御膳房当差已经三年了。
他今年二十三岁,生得瘦小精干,眼睛活泛,是个机灵的小伙子。
他爹张老汉在城西卖豆腐,一辈子本分,就盼着儿子能在宫里混出个名堂来。
张福生也算争气,从最底层的粗使小厮做起,如今已经能端茶送水,伺候那些个宫女太监了。
这天午后,张福生端着茶水往偏殿走。那里住着几个年长的宫女,平日里倒也和气。
张福生推开门,就听见里面有人在说话。
"你们听说了没?皇上已经三天没召见刘大人了。"说话的是个叫翠儿的宫女,三十来岁,在宫里做了十多年。
另一个宫女压低声音:"何止三天,我看着有五六天了。上回刘大人来的时候,皇上把他晾在殿外,足足等了两个时辰才召见。"
张福生把茶盏一个个放在桌上,耳朵却竖起来听。
翠儿叹了口气:"这可不是好兆头。刘大人可是开国功臣,皇上向来敬重他,如今这样......"她没往下说,摇摇头。
"你说会不会是因为半月前那件事?"另一个宫女说,"我听人说,刘大人给皇上算了一卦,皇上听完脸色大变,当场就拂袖走了。"
"什么卦?"翠儿问。
"不知道,谁敢打听这些。只是从那天起,皇上就不对劲了。"
张福生把最后一盏茶放下,退了出来。
他心里突然有些不安。
刘伯温在民间的名声极大,都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个神算子。
张福生小时候,也听爹讲过刘伯温的故事。
那可是辅佐皇上打天下的人物,怎么就突然失宠了?
他走出偏殿,秋风吹来,有些凉意。
天上的云层很厚,太阳被遮住了,整个皇宫都显得灰蒙蒙的。
张福生往御膳房走的时候,路过御花园。
那里有个池塘,水面上飘着些残荷。
他站在池边,看着水里游动的锦鲤,心里想着刚才宫女们说的话。
"福生!"有人在叫他。
张福生回头,是同在御膳房当差的小李子。
小李子十八岁,比张福生小五岁,是他同乡,平日里关系不错。
"你在这儿干什么?膳房正找你呢。"小李子跑过来,气喘吁吁。
"出了什么事?"
"没什么大事,就是晚膳要多备几个菜,管事的让你去帮忙。"
两个人一起往回走。小李子突然说:"福生哥,你说皇上和刘大人之间,是不是真的闹别扭了?"
张福生看他一眼:"你也听说了?"
"宫里现在谁不知道。"小李子压低声音,"我听人说,刘大人算出了什么不该算的事,惹了皇上不高兴。"
"别瞎说。"张福生制止他,"这些话可不能乱讲。"
小李子吐吐舌头,不再说话。
晚膳时分,张福生在御膳房忙碌。
他切菜的时候,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有人进来了。
张福生探头一看,是内侍监的王公公。
王公公五十来岁,长得尖嘴猴腮,一双眼睛总是眯着,看人的时候带着股阴险劲儿。
他在宫里很有权势,连御膳房的总管都要给他三分面子。
"王公公。"总管迎上去,满脸堆笑。
王公公摆摆手:"不用客套。皇上今晚要吃清淡些的,你们准备着。"
"是,是。"总管连连点头。
王公公又说了几句,转身要走。
经过张福生身边的时候,他突然停下脚步,打量了张福生一眼。
那眼神让张福生心里一凛,说不出的不舒服。
"你叫什么名字?"王公公问。
"回公公,小的叫张福生。"
02
"张福生......"王公公重复了一遍,点点头,走了。
小李子凑过来,小声说:"王公公怎么注意上你了?"
张福生摇摇头:"不知道。"
他心里有些疑惑,王公公为什么要特意问他的名字?
天黑下来,张福生下值回家。
他家在城西的一条小巷里,一间不大的屋子,和爹一起住。
张老汉每天凌晨就起来磨豆腐,天亮了推着车出去卖,到傍晚才回来。
张福生推开门,屋里点着油灯。
张老汉坐在桌边,正在吃晚饭。看见儿子回来,他放下筷子:"回来了?吃饭没?"
"在宫里吃过了。"张福生坐下来,给自己倒了碗水。
张老汉看儿子脸色不对,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张福生犹豫了一下,把今天听到的事说了。
张老汉听完,沉默了一会儿。
他放下碗筷,叹了口气:"福生啊,这些大人物的事,咱们小老百姓别掺和。你在宫里当差,更要小心谨慎。该看的看,不该看的别看;该听的听,不该听的别听。"
"我知道,爹。"张福生说,"我就是觉得,刘大人是个好官,要是真出了什么事......"
"天子心思,岂是咱们能猜的。"张老汉打断他,"你记住爹的话,咱们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天子疑心重。那些大人物朝不保夕,咱们这些小人物更得夹紧尾巴做人。"
张福生点点头。外面起了风,吹得窗户咯吱咯吱响。
第二天张福生照常去宫里当差。
御膳房今天特别忙,因为皇上要宴请几位大臣。
张福生忙到中午,才有空歇口气。
他端着空盘子往库房走,要去取下午要用的食材。
库房在御膳房后面,是个挺大的院子,里面堆满了各种米面油盐。
张福生推开库房的门,里面黑漆漆的。他正要去点灯,突然听见后面有说话声。
他停下脚步,那声音从库房最里面传来。
张福生轻手轻脚地往里走,借着外面透进来的光,他看见里面的角落里站着两个人。
"大人放心,这事我一定办妥。"一个人说话,声音有些尖细,张福生一听就知道是王公公。
另一个人的声音低沉:"记住了,就说是刘伯温私下说的。说皇上只有二十年寿命,之后必有血光之灾。你要挑个合适的时机,让皇上'无意'听到。"
张福生心里一惊。他悄悄往前挪了一步,想看清说话的人是谁。
"大人这计策真是高明。"王公公的声音里带着谄媚,"刘伯温这回怕是在劫难逃了。"
"哼,他自以为算无遗策,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要他一死,朝中就再没人敢拦我了。"
张福生借着光看清了那人的侧脸,心里咯噔一下——那是兵部侍郎胡安邦。
胡安邦从怀里掏出一个布袋,塞给王公公:"这是两百两银子,事成之后,还有重谢。"
王公公接过银子,掂了掂分量,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大人放心,保证让皇上对刘伯温起杀心。"
两个人说完话,往外走。
张福生吓得腿都软了,他赶紧躲到一堆麻袋后面。
胡安邦和王公公从他身边走过,出了库房。
张福生躲在麻袋后面,大气都不敢出。
他听着两人的脚步声渐渐远去,这才敢探出头来。他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了。
他想起爹昨晚说的话——"那些大人物的事,咱们小老百姓别掺和"。可是,他现在知道了这么大的秘密,该怎么办?
张福生靠在麻袋上,脑子里乱成一团。他想去告诉刘伯温,可是他一个小小的御膳房厨子,怎么可能见得到刘大人?
就算见到了,刘大人会信他吗?说不定还会以为他是来诬陷忠良的。
再说,胡安邦是兵部侍郎,朝中重臣。
他要是知道张福生听到了他们的密谋,一定不会放过他。
03
到时候,不但救不了刘大人,自己和爹都要跟着遭殃。
张福生在库房里坐了很久。外面传来小李子的喊声:"福生哥!福生哥!你在哪儿?"
张福生这才回过神来。他站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深吸一口气,走出库房。
"你去哪儿了?找你半天。"小李子跑过来。
"在库房里找东西。"张福生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
接下来的几天,张福生都心神不宁。
他在御膳房干活的时候,总是走神。总管骂了他好几次,他也不在意。
他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想把这事告诉爹。
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怕爹担心,更怕给爹招来祸患。
第四天晚上,张福生睡不着觉。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窗外月光很亮,照在地上,留下一片斑驳的影子。
他想起白天在宫里看到的情景。
王公公在御花园里和几个太监说话,说着说着,声音就大了起来:"你们听说了吗?刘大人前些日子说了大逆不道的话,皇上知道了,可气坏了。"
那几个太监都围过来问:"什么话?"
王公公故作神秘:"这话可不能随便说。不过嘛,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刘大人说,皇上只有二十年寿命......"
太监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可是诅咒圣上啊!"
"刘大人怎么敢说这样的话?"
"谁知道呢。"王公公摇摇头,"可能是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功高盖主,说话就没了分寸。"
张福生当时就站在不远处,听得清清楚楚。
他知道,胡安邦的计策已经开始实施了。
这话只要传到皇上耳朵里,刘伯温就真的危险了。
第五天一早,宫里突然来了旨意。皇上要召见刘伯温。
这消息一传出来,整个皇宫都沸腾了。
大家都知道,皇上这几天对刘大人很不满,这次召见,不知道是福是祸。
张福生在御膳房里忙活,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刘伯温。
他知道,今天可能就是生死关头了。
午后,张福生被派去御书房外面候着,说是皇上召见大臣,可能要用茶水。
他端着茶盘站在殿外,透过门缝,能看见里面的情景。
刘伯温跪在地上,朱元璋坐在上面,脸色阴沉。
"刘爱卿,都说你能掐会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可有此事?"朱元璋的声音很冷。
"臣只是略懂周易之术,世人谬赞了。"刘伯温恭恭敬敬地回答。
"那朕问你,"朱元璋突然提高声音,"有人说你私下曾言,朕只有二十年寿命,可有此事?"
张福生听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果真,胡安邦的话传到皇上耳朵里了。
刘伯温跪在地上,背影看起来很坚定:"臣从未说过此话,陛下明察。"
"你没说过?"朱元璋冷笑,"那为何有人亲耳听到?刘伯温啊刘伯温,朕待你不薄,你却诅咒朕?"
御书房里的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张福生站在门外,手心里全是汗。他端着的茶盘都在微微颤抖。
旁边的太监看了他一眼,小声说:"慌什么?站稳了。"
张福生点点头,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御书房里,朱元璋和刘伯温还在对峙。
朱元璋问了很多问题,刘伯温都一一回答。可是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张福生知道,皇上已经起了疑心。胡安邦的计策成功了。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突然站起来。
他走到书案前,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小刀。
张福生看见那把刀,心里一紧。
朱元璋拿着刀,在桌面上开始刻字。
整个御书房里,只能听到刀尖划过木头的声音。那声音很轻,却让人心惊胆战。
刘伯温跪在地上,一动不动。
他的背挺得很直,看不出慌张。可是张福生注意到,他的双手握得很紧。
04
朱元璋刻了很久。他一笔一划,很认真。
刻完之后,他拿起桌上的一个青花瓷盘,盖在了刻字的地方。
"刘伯温。"朱元璋转过身,盯着跪在地上的刘伯温,"你不是会算吗?你来猜猜,这盘子底下,朕刻的是什么字?"
御书房里静得可怕。外面的张福生也屏住了呼吸。
刘伯温抬起头,看着那个青花瓷盘。
那是个普通的盘子,上面画着青色的花纹。盘子很大,正好盖住桌面上的字。
他慢慢站起身。膝盖跪得太久,有些麻木,他站起来的时候,身子晃了一下。
朱元璋就站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刘伯温一步一步走向那张书案。他的脚步很慢,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张福生在门外看着这一幕,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知道,刘伯温的回答将决定他的生死。
刘伯温走到书案前,伸出手。
他的手停在盘子上方,指尖离盘子只有寸许。
整个御书房里,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的下一个动作。
时间仿佛凝固了。
刘伯温的手停在那里,停了很久。
突然,他转过身,直视朱元璋的眼睛。
"陛下,臣不必揭开,也知道下面写的是什么。"
朱元璋眯起眼睛:"哦?那你说说。"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地说:"陛下刻的是'杀刘伯温'四个字。"
御书房里瞬间鸦雀无声。
朱元璋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盯着刘伯温,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刘伯温继续说:"臣还要告诉陛下,这四个字,不是陛下真心想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