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海运博弈升级:中方忍耐五天后强势反击,交易全面冻结

发布时间: 2025-10-17 08:23:30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前言

  这是一场超越关税的深度博弈,规则在暗流中被改写,底线在深海中悄然松动。当美国率先亮出“造船业利刃”,中方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五日后以精准反制打破僵局,全球航运格局迎来新一轮震荡。

  第一枪:美国直击中国海运命脉

  2025年10月9日,美国抛出“301调查”报告,将中国造船、航运及港口服务全链条纳入指控范围。其核心手段“三重收费”直指要害: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舶加收吨位费、港口使用费,并首次按分钟计费装卸过港时间。据测算,一艘中型集装箱船单次进港成本激增数百万美元。

  此举暴露美国战略意图:通过成本施压瓦解中国海运国际竞争力,切断中国在全球航运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更深层动机在于,美国试图以非常规手段重振自身衰退的造船业,但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实则将全球航运业拖入不确定性漩涡。

  五日沉默:中方布局精准反制

  面对美方攻势,中方未急于反击,而是通过法律修订与制度设计构建反制框架。新版《国际海运条例》明确写入“对等原则”,商务部、交通部联合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实时追踪美方措施落地效果及全球航运链波动。

  这五日里,中国造船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港口集团调整作业流程,物流企业开发替代航线。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既避免盲目应对暴露弱点,又为后续反制争取战略主动权。正如专家所言:“让对手先亮底牌,反制才能直击要害。”

  第二枪:中方反制直指美方痛点

  10月14日,中方同步启动两项反制措施,形成“交易冻结+对等收费”的组合拳。

  冻结交易:精准打击美方盟友

  首当其冲的是韩华海洋(HanwhaOcean)在美国的5家子公司。中方宣布禁止国内企业与其开展业务往来,这些子公司此前在中美航运造船链中承担关键协调角色。失去中国供应链支持,其美国业务陷入瘫痪。此举彰显中国反制策略的精准性——既避免全面打压韩国企业,又切断美方政策执行的关键节点。

  对等收费:规则博弈显智慧

  中国交通部同步实施“特别港务费”制度,收费标准完全对标美方对中方船舶的加费项目。制度设计凸显三大特点:

  全船型覆盖: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LNG船、邮轮均纳入收费范围;股权穿透认定:除船旗、所有权外,美方持股25%或拥有董事席位的船只均被视为“与美国资本实质联系”;弹性豁免机制:在中国船厂维修的空载船及符合特定条件的船舶可获豁免。这种“规则对等+机制创新”的反制模式,既体现中国维护公平贸易的决心,又避免反制措施过于刚性。

  博弈深水区:美国难承成本之重

  这场较量中,美国战略失误暴露无遗:

  1. 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性

  中国占据全球商用船舶制造60%以上份额,在钢材供应、零部件生产、物流配套等环节形成完整生态。美方试图通过加费迫使中国让步,却忽视自身造船业已衰落至全球份额不足2%的现实。即便部分订单转向日韩,中国在技术标准、交货周期等方面的优势仍难以替代。

  2. 双向收费挤压利润空间

  美方对华加费与中方反制收费叠加,使中美航线运营成本激增。以一艘往返中美的大型集装箱船为例,单次航行需额外支付费用超50万美元,年运营成本增加数千万美元。多家航运公司被迫重新评估航线布局,部分企业已宣布暂停中美直航服务。

  3. 政策内部分歧加剧

  美国造船业协会内部对极端策略存在分歧,部分企业担忧“全面摩擦”将破坏行业生态。更关键的是,美国造船复兴计划高度依赖日韩技术支援,中方对韩华海洋的精准打击,已开始动摇美方供应链基础。

  结语

  这场海运领域的深度博弈,远非简单的关税较量。当美国试图以规则破坏者身份重塑全球航运秩序,中国以法律框架内的精准反制,展现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战略定力。随着双向成本压力持续累积,这场较量或将推动全球航运业进入“规则重构期”,而中国在供应链韧性、制度设计等方面的优势,正成为重塑国际航运新秩序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