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秋收遇持续降雨,专家支招晚播小麦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 2025-10-17 09:23:33

来源: 保山日报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10月15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气象、农技、农机、储粮及小麦领域专家,针对当前‘三秋’生产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近期,山东省遭遇持续降雨天气,对秋收秋种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发布会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升东指出,本轮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历史罕见,对秋种工作造成显著不利影响。从当前形势判断,今年小麦大面积晚播已成定局。为应对晚播带来的挑战,他结合多年生产经验,提出了以下关键措施:

  科学选种,优化品种结构

  晚播麦田应优先选择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构建能力强、根系发达的多穗型小麦品种。这类品种能有效弥补晚播带来的生长周期不足问题,为高产奠定基础。

  适当增加播量,确保基本苗

  晚播小麦的产量形成主要依赖主茎和大蘖成穗。因此,秋播工作需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的原则。过了适播期后,每晚播一天,播种量需增加一斤,但上限应控制在40-45斤,以避免群体过大导致后期倒伏。

  适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时(即握土成团,落地散开),再进行整地和播种作业。这能有效避免抢耕抢种造成的烂种、烂苗和土壤板结等问题。建议采用高性能复式条播机进行播种,以提高播种均匀度和深度一致性。在墒情适宜的条件下,适当浅播(3公分左右),有助于加快出苗速度,培育壮苗,避免苗小、苗弱现象。

  增施磷肥,科学补氮

  针对晚播小麦苗弱、分蘖少、根系发育差的问题,生长重心应放在‘先壮根、再促苗’上。适度增施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寒能力;科学补充氮肥则能加快苗情转化,培育壮苗。结合土壤墒情(秋汛后多湿)和玉米秸秆还田量,建议亩增施尿素10-15斤。

  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深耕深翻整地

  多年的实践证明,深耕翻是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小麦冬季和来年干热风抗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尤其是在今年玉米秸秆含水量大、粉碎效果差的条件下,深耕翻更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深耕翻整地,以改善土壤结构。

  因地制宜采取免耕播种

  对于丘陵旱地和局部极端湿涝地块,可采用免耕播种技术。免耕播种机带有苗带旋耕功能,可确保小麦苗床一致,出苗均匀,并且苗带旋耕也能起到较好的保墒效果,有助于应对不利天气条件。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