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国内政策松绑: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 2025-10-17 15:04:02

来源: 保山日报网 

  

  近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先后宣布,已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并同步在全国范围内上线eSIM手机办理业务。这一政策松绑标志着国内通信技术向“无卡化”迈出关键一步,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引发广泛关注。

  eSIM商用提速:安全风险浮出水面

  公安部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利用eSIM远程制卡实施诈骗的案件同比激增37%,这一数据直接导致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暂停eSIM新用户办理。民生证券分析指出,eSIM早期存在虚假身份注册、批量群发垃圾短信等漏洞,成为电信诈骗的“新温床”。通信产业报则强调,eSIM推广需与实名制、反电诈体系深度绑定,避免技术滥用。

  技术特性催生安全漏洞

  eSIM(嵌入式SIM卡)通过芯片集成实现远程运营商切换,无需物理卡槽的设计虽提升了便利性,却也埋下隐患。2024年9月iPhone Air全球发布时,中国大陆市场因商用许可未落地未能同步发售,而10月13日三大运营商获批后,国产手机阵营迅速跟进——华为、OPPO等厂商的eSIM机型已进入上市倒计时。

  然而,技术便利性正被不法分子利用。2020年前后,华为、小米、苹果等品牌虽已推出支持eSIM的设备,但管理机制滞后导致诈骗高发。例如,某国曾发生“养号”案件:犯罪集团通过云服务器批量生成虚拟eSIM身份,每个主账号挂载数十个子号码,用于群发刷单返利类诈骗信息。更严峻的是,eSIM的跨区域远程配置功能使诈骗分子可轻松切换号码所在地,增加追踪难度。

  典型案例:从设备劫持到跨境诈骗

  国内二手交易平台曾出现“代激活eSIM”灰色服务,卖家声称可绕过运营商审核开通境外号码,实则将号码打包售予诈骗团伙。德国安全研究人员更指出,eSIM系统存在长达六年的Oracle漏洞,可能影响全球数亿设备。例如,智能家居厂商预装的通用型eSIM模块若存在硬件漏洞,黑客可远程篡改绑定手机号,将其变为监听工具。

  未成年人群体亦成受害者。国内儿童手表SIM卡被“盯上”的案例屡见不鲜:不法分子以“手机没电”为由骗取电话手表,在家长不知情时接管设备并诱导转账。国家反诈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因电信诈骗损失超3000亿元,受骗人群覆盖18岁至70岁全年龄段,其中eSIM技术相关案件占比显著。

  监管与技术协同升级:破解安全困局

  专家指出,eSIM本身并非诈骗工具,其风险源于“一号双终端”等服务的业务漏洞及远程管理特性。通过银行级硬件加密、人脸认证、禁用跨境写卡等技术升级,利用eSIM实施诈骗的犯罪率有望下降近六成。运营商作为服务提供者,需加强身份验证加密标准,过去两年已在密钥分发、加密存储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监管层面,需制定严格的实名制法规,要求eSIM激活时通过生物识别或多因素验证,确保身份可溯。同时,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与执法机构合作快速响应诈骗事件,并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公众教育亦不可或缺,运营商应宣传避免扫描不明二维码、拒接来历不明电话等安全常识。

  国际经验:法规、技术与公众参与并重

  欧盟通过《电子通信法规》强化用户身份验证,要求运营商激活时严格核查;美国Verizon和AT&T采用欺诈检测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识别可疑活动;新加坡建立eSIM黑名单机制,共享诈骗号码信息;日本则通过媒体宣传安全使用指南,提升用户防范意识。这些实践表明,技术升级、法规完善与公众参与缺一不可。

  eSIM战略机遇期:产业应用场景拓展

  尽管国内市场长期谨慎,将eSIM应用局限于智能手表等设备,但全球趋势已不可逆。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eSIM手机服务,运营商数量从2018年的45家增至2024年的441家。GSMA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底成为全球最大eSIM物联网市场,连接数突破2亿。

  在车联网领域,万马科技“揽海”平台通过eSIM实现全球自动联网,帮助比亚迪降低30%海外运维成本;工业互联网中,广和通eSIM模组支持-40℃至85℃极端环境工作,成为三一重工等企业的标配。这些案例证明,eSIM正从消费电子向垂直行业渗透。

  理性拥抱技术变革

  eSIM普及是通信基础设施数字化革命的大势所趋。消费者需保持理性:既不能因早期安全问题“谈虎色变”,也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以安全为代价追求设备轻薄。随着5G-A网络部署和AI终端爆发,中国eSIM产业正迎来战略机遇期,而安全与创新的平衡将是关键命题。

  (经济观察网 李强/文)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