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高桥与月浦激战揭秘,美械部队顽强抵抗
发布时间:
2025-10-17 16:03:26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在多数人的历史认知中,解放战争自渡江战役后便呈现出国军全面溃败、解放军迅猛追击的态势。随着国民党五大主力的覆灭,敌人似乎已无力回天,解放军的推进可谓势如破竹。然而,历史的车轮总在细微处留下深刻的辙印,上海战役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在这场战役中,国军在浦东、浦西各设立了一个坚固阵地,令解放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有一支部队在激战后竟能成建制地撤离。
那么,这两处阵地的蒋军指挥官究竟是谁?当时的战斗又是如何激烈展开的呢?
一、上海的严密部署
1949年5月,第三野战军十余万大军迅速向上海进发。面对这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紧急召集麾下8个军的军长共商对策。这些军一级的将领,大多拥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对解放军第九兵团、第十兵团的逼近深感忧虑。
汤恩伯见部下神情沮丧,深知虽麾下尚有20万之众,但大多已斗志全无、不堪重用。于是,他不得不将部队划分为三个等级,搭配构筑防御阵地。较弱的12军、123军等部被部署在外围,旨在吸引火力、迟滞解放军进攻;中间的21军、37军、75军等部则负责给解放军造成一定损伤,并视情况退至核心阵地协助防御;而最终依靠的,则是52军和54军这两支精锐部队。
52军和54军虽非国民党五大主力,但实力不容小觑。汤恩伯将他们分别驻守在高桥和月浦一带的核心阵地,企图保住吴淞口这一战略要地。52军在辽沈战役中唯一一个成建制逃出,锦州失守、廖耀湘兵团被歼后,该军在军长刘玉章的带领下于营口成功撤退。此时国军已全面溃败,但52军竟还打出四次反击,其中一次突袭更是攻破东野9纵25师师部,俘虏1000多人。这一战绩,足见其战斗力之强悍。
抵达月浦、杨行一带后,52军利用坟包、树林、草堆等一切可利用的物件修筑工事,构成一个密集的火力网。子母堡众多,让人防不胜防。而54军则是土木系精锐美械部队,在塔山与东野交过手,锦州解放后从海路撤退,转而去支援淮海战场。该部划入李延年兵团前去救黄维兵团,虽最终黄维兵团被歼,但54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渡江战役时,54军负责了一段江防,其采取独特的“分散防御,集中反击”战术,利用美式通信装备的优势,将分散的小股部队编织成一张灵活的防御网,给解放军造成了一些麻烦。在高桥,该部利用日本遗留的工事重新加固,在外围还设置竹纤、铁丝网,形成四五条防御线。军长阙汉骞在周遭的制高点都安排了火力,配合地面碉堡的射击孔组成立体的密集火力网。这两个阵地,无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二、艰难的攻势展开
三野在进行战斗部署时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上海作为全国工业、商业、文化中心,外贸交流频繁,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若将上海打烂,损失将难以估量。因此,总前委下达了一条重要指示:要文打,不要武打,不仅要军事进城还要政治进城。陈毅更是给作战部队提出了硬性要求:市区作战一律不准使用重武器。种种限制,犹如“瓷器店里打老鼠”,难度可想而知。
粟裕在仔细谋划后,决定让宋时轮第九兵团进攻高桥,叶飞第十兵团进攻月浦,以主力对主力,克服困难解放上海。5月19日,宋时轮率第九兵团开始进攻高桥。由于不能用炮火轰炸,碉堡得逐个清理,速度显得异常缓慢。而敌人则没有这些顾忌,阙汉骞让54军炮兵部队朝着第九兵团不断倾泻炮弹,几度压制了第九兵团的突出部。
第九兵团30军89师266团一个营撕开了核心阵地的一个口子,阙汉骞立马组织突击队反冲锋,反复拼杀四次。还好266团那个营死死钉在了阵地上,后续进攻部队得以从该处扩大战果。不仅核心阵地激烈,同时进行的外围争夺战也很惨烈。31军92师275团在清理碉堡时伤亡非常大,一个190人的连被打光,还有一个尖刀连打得只剩11个人。
国军有一个大型碉堡配置了众多冲锋枪、重机枪,杀伤了大量解放军战士。若是其他战场,呼叫后方炮火支援就能定点清除。然而在上海,这一招却行不通。最终还是靠组织敢死队,将20多斤的炸药包扔进碉堡,才将这个火力点摧毁。整个高桥攻防战,类似的情况出现了太多太多,伤亡自然就很大。
另一边的浦西也差不多。第十兵团刚进上海时打得非常顺利,一个下午就挺进数十里,国军“炮灰”部队望风而逃。但是当第十兵团抵达月浦一带后,52军突然从阵地后冒出来,凭借一个75毫米美制山炮阵地的火力支援,国军打了第一次反击,让第十兵团的主攻团受挫,成排的战士阵亡倒下。
月浦有大量子母堡,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坚固。无法使用重武器的第十兵团只能依靠步兵冲锋,就打得特别艰难。不过即便如此,第十兵团主攻的29军指战员对叶飞做出承诺:哪怕29军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拿下月浦,也要攻下吴淞口!随即29军的一个团全部排在一条攻击面上,争先恐后发起进攻,团长和政委都带头冲锋。这样的悍勇,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火力的不足。
三、胜利的深远意义
在作战的过程中,其实很多指战员对政策都不理解。“哪有陆军作战不让用大炮的?”、“如果能用重武器的话,几个大厦都不在话下,眼前这几个碉堡早攻下来了”之类的抱怨多次出现。后来政工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直言我们要将上海完好地交给人民。目前一些据点、楼房被敌人占据,但很快就会被我们夺下,那就是人民的财产,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去保全它。
很快,大家思想达成统一,运用合理的战术与敌作战,国民党就难以阻挡了。5月27日,国民党在上海的残兵投降,刘玉章52军再次逃脱,而阙汉骞54军在高桥基本损失殆尽。此次胜利非常不容易,但是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人口600万、工业总产值和贸易额占全国一半的上海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很快又重新恢复运转。
这对国家发展、国际舆论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毛主席就评价道: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打倒了自己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指战员气壮山河,彪炳千秋!
那么,这两处阵地的蒋军指挥官究竟是谁?当时的战斗又是如何激烈展开的呢?
一、上海的严密部署
1949年5月,第三野战军十余万大军迅速向上海进发。面对这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紧急召集麾下8个军的军长共商对策。这些军一级的将领,大多拥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对解放军第九兵团、第十兵团的逼近深感忧虑。
汤恩伯见部下神情沮丧,深知虽麾下尚有20万之众,但大多已斗志全无、不堪重用。于是,他不得不将部队划分为三个等级,搭配构筑防御阵地。较弱的12军、123军等部被部署在外围,旨在吸引火力、迟滞解放军进攻;中间的21军、37军、75军等部则负责给解放军造成一定损伤,并视情况退至核心阵地协助防御;而最终依靠的,则是52军和54军这两支精锐部队。
52军和54军虽非国民党五大主力,但实力不容小觑。汤恩伯将他们分别驻守在高桥和月浦一带的核心阵地,企图保住吴淞口这一战略要地。52军在辽沈战役中唯一一个成建制逃出,锦州失守、廖耀湘兵团被歼后,该军在军长刘玉章的带领下于营口成功撤退。此时国军已全面溃败,但52军竟还打出四次反击,其中一次突袭更是攻破东野9纵25师师部,俘虏1000多人。这一战绩,足见其战斗力之强悍。
抵达月浦、杨行一带后,52军利用坟包、树林、草堆等一切可利用的物件修筑工事,构成一个密集的火力网。子母堡众多,让人防不胜防。而54军则是土木系精锐美械部队,在塔山与东野交过手,锦州解放后从海路撤退,转而去支援淮海战场。该部划入李延年兵团前去救黄维兵团,虽最终黄维兵团被歼,但54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渡江战役时,54军负责了一段江防,其采取独特的“分散防御,集中反击”战术,利用美式通信装备的优势,将分散的小股部队编织成一张灵活的防御网,给解放军造成了一些麻烦。在高桥,该部利用日本遗留的工事重新加固,在外围还设置竹纤、铁丝网,形成四五条防御线。军长阙汉骞在周遭的制高点都安排了火力,配合地面碉堡的射击孔组成立体的密集火力网。这两个阵地,无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二、艰难的攻势展开
三野在进行战斗部署时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上海作为全国工业、商业、文化中心,外贸交流频繁,拥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若将上海打烂,损失将难以估量。因此,总前委下达了一条重要指示:要文打,不要武打,不仅要军事进城还要政治进城。陈毅更是给作战部队提出了硬性要求:市区作战一律不准使用重武器。种种限制,犹如“瓷器店里打老鼠”,难度可想而知。
粟裕在仔细谋划后,决定让宋时轮第九兵团进攻高桥,叶飞第十兵团进攻月浦,以主力对主力,克服困难解放上海。5月19日,宋时轮率第九兵团开始进攻高桥。由于不能用炮火轰炸,碉堡得逐个清理,速度显得异常缓慢。而敌人则没有这些顾忌,阙汉骞让54军炮兵部队朝着第九兵团不断倾泻炮弹,几度压制了第九兵团的突出部。
第九兵团30军89师266团一个营撕开了核心阵地的一个口子,阙汉骞立马组织突击队反冲锋,反复拼杀四次。还好266团那个营死死钉在了阵地上,后续进攻部队得以从该处扩大战果。不仅核心阵地激烈,同时进行的外围争夺战也很惨烈。31军92师275团在清理碉堡时伤亡非常大,一个190人的连被打光,还有一个尖刀连打得只剩11个人。
国军有一个大型碉堡配置了众多冲锋枪、重机枪,杀伤了大量解放军战士。若是其他战场,呼叫后方炮火支援就能定点清除。然而在上海,这一招却行不通。最终还是靠组织敢死队,将20多斤的炸药包扔进碉堡,才将这个火力点摧毁。整个高桥攻防战,类似的情况出现了太多太多,伤亡自然就很大。
另一边的浦西也差不多。第十兵团刚进上海时打得非常顺利,一个下午就挺进数十里,国军“炮灰”部队望风而逃。但是当第十兵团抵达月浦一带后,52军突然从阵地后冒出来,凭借一个75毫米美制山炮阵地的火力支援,国军打了第一次反击,让第十兵团的主攻团受挫,成排的战士阵亡倒下。
月浦有大量子母堡,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坚固。无法使用重武器的第十兵团只能依靠步兵冲锋,就打得特别艰难。不过即便如此,第十兵团主攻的29军指战员对叶飞做出承诺:哪怕29军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拿下月浦,也要攻下吴淞口!随即29军的一个团全部排在一条攻击面上,争先恐后发起进攻,团长和政委都带头冲锋。这样的悍勇,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火力的不足。
三、胜利的深远意义
在作战的过程中,其实很多指战员对政策都不理解。“哪有陆军作战不让用大炮的?”、“如果能用重武器的话,几个大厦都不在话下,眼前这几个碉堡早攻下来了”之类的抱怨多次出现。后来政工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直言我们要将上海完好地交给人民。目前一些据点、楼房被敌人占据,但很快就会被我们夺下,那就是人民的财产,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去保全它。
很快,大家思想达成统一,运用合理的战术与敌作战,国民党就难以阻挡了。5月27日,国民党在上海的残兵投降,刘玉章52军再次逃脱,而阙汉骞54军在高桥基本损失殆尽。此次胜利非常不容易,但是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人口600万、工业总产值和贸易额占全国一半的上海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很快又重新恢复运转。
这对国家发展、国际舆论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毛主席就评价道: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打倒了自己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指战员气壮山河,彪炳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