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澄清:非周总理养子,系烈士后代受革命老同志照顾

发布时间: 2025-10-17 17:23:48

来源: 保山日报网 

  2014年,时年86岁的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回忆录中,对一个流传多年的传闻作出了明确澄清:外界关于他是周恩来总理养子的说法,并不确切。他坦言,自己只是革命老同志对烈士后代的照顾对象,这一表述背后,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尽管李鹏在回忆录中已将此事说清,但十几年过去,网络上仍有人凭借一张老照片妄加猜测。照片中,李鹏坐在周恩来和邓颖超中间,神情严肃,宛如晚辈,这一画面被部分人解读为“养子”关系的证据。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是一位早期的革命者。1931年,他在海南不幸被捕,临刑前,他给妻子赵君陶留下遗书,嘱咐她好好抚养孩子。那时的李鹏,年仅三岁,对“烈士”二字尚无理解。后来,他们一家回到四川成都,却遭遇了日本飞机的轰炸,李鹏头部受伤,伤口久治不愈,头上总是缠着纱布。

  1939年,邓颖超来到成都,看到李鹏的境况,心中生出怜悯。她那年32岁,尚未有子女,看到李鹏头上包着纱布,便动了带他去重庆养伤的念头。这一提议得到了李鹏母亲赵君陶和三姨赵世兰的同意。于是,李鹏跟着邓妈妈来到了重庆,成为了曾家岩50号的一员。

  在重庆,李鹏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注意到他有点驼背,便拍了拍他的背,告诫他男子汉要站直。此后,每次见面,周恩来都会检查他的站姿。李鹏从未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但在生活上,邓颖超对他照顾有加,把宋庆龄送的被子给他盖,教他洗衣服、讲卫生,还帮他整理书包。周恩来则更像一位严师,让他读《新华日报》的社论,并询问他是否看懂。

  几年后,李鹏前往延安,继续接受革命教育。他吃糙米、住窑洞,性格变得愈发稳重。有一次在食堂吃饭,毛泽东问他三国里最佩服谁,他回答是曹操,毛泽东听后很高兴,认为这孩子不简单,还让陈云多关照他。1948年,李鹏被派往苏联留学,专攻电力工程。在莫斯科动力学院,他埋头苦学,回国后从基层干起,后来成为三峡工程的推动者,被誉为“中国水电之父”。

  李鹏从未利用周家人的身份为自己谋取利益。他深知,自己是李硕勋和赵君陶的儿子,这些名字他背了一辈子。对于外界称他为养子的说法,他当时并未解释,直到退休后在回忆录中才写明真相。他强调,这不是要撇清什么,而是想给历史一个准确的说法。他知道,叫了几十年的邓妈妈,那是感情,不是名分。

  周恩来和邓颖超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照顾过的烈士后代不少,如孙维世、叶扬眉、罗西北、李特特等。邓颖超曾说过,这不是收养,而是帮牺牲的同志尽一点义务。李鹏也是如此,他与周家的关系,不是收养,而是照顾。

  1983年,李鹏担任副总理时,邓颖超还专门到他家里提醒他不能骄傲、不能脱离群众。1992年邓颖超病重时,最后念叨的名字里就有李鹏。李鹏和妻子朱琳陪着她走完最后一程,送的花篮上写着“痛悼敬爱的邓妈妈”,这不是场面话,而是真心实意。

  李鹏后来很少提及这些往事,但当了总理后,外界仍在传他是周恩来的养子。他选择不解释,觉得没必要。不是怕人误会,而是不想拿这层关系说事。到了晚年,他才决定自己说清楚:不是周恩来的养子,但那份感情一点没少,反而更真实。他想让大家知道,不是亲生的也能有真感情,不用名分去捆绑这份情。

  他不想让人误会,把那个特殊年代的情谊看成是现在说的什么关系户。他不是靠关系上来的,也不想让人说他借周家的名头做事。这是一种原则,他不爱出风头、不爱说场面话、也不愿意多解释。他明白,清白这个东西,不是靠传闻、也不是靠解释,而是靠一辈子做的事来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