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非‘安全区’:四天三例,监管追责持续加码

发布时间: 2025-10-17 22:43:26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全文共2291字,阅读约需7分钟

  近期,A股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升级,短短四天内(10月13日至16日),中国中期、江苏阳光与富通信息三家已退市企业接连被立案调查或处罚,释放出‘退市不免责’的强烈信号。这一系列动作表明,资本市场退市后的监管链条正在全面延伸,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机制日趋严格。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崔文静 实习生张长荣

  编辑 | 张星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四天三例:退市公司密集被查10月13日,中国中期公告控股股东中期集团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次日(10月14日),江苏阳光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息披露违规问题;10月16日,富通信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正式立案。三家退市企业短期内密集被查,凸显监管部门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具体来看,江苏阳光的违规行为包括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涉及土地转让款1.7亿元未归还、应收账款2.61亿元逾期未支付;二是信息披露违规,未及时披露资金占用问题及实控人重大变化,导致定期报告出现重大遗漏。尽管相关资金已在监管督促下归还,公司及责任人仍被合计罚款330万元。

  中国中期与富通信息则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中国中期因2023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于2024年6月退市;富通信息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于同年8月退市。目前,两家公司的调查仍在进行中。

  退市非终点:追责链条全面延伸退市制度的深化正加速资本市场出清效率。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9月,A股强制退市公司达178家,超过退市改革前总数的两倍。其中,重大违法类退市表现突出,2025年以来已有13家公司触及相关指标,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退市并非监管终点。在‘占用必偿还,整改有期限,退市不免责’原则下,约8家因资金占用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已完成实质性整改,合计清收被占用资金80亿元。例如,江苏阳光在退市后已全额归还控股股东占用的1.7亿元资金。

  三罚联动:行政、民事、刑事追责体系成型自2024年初至2025年8月31日,证监会已对67家退市公司启动违法调查,其中46家被行政处罚,罚没款总计12.46亿元。追责范围不仅覆盖企业本身,更延伸至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少数’,实现全方位问责。目前,仍有21家已退市公司处于调查程序中。

  行政处罚仅是追责起点。行政、民事、刑事‘三罚联动’体系正加速构建:

  刑事追责: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的退市公司超过30家。民事赔偿:多家退市公司的投资者索赔案正在推进中。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通过支持诉讼、示范判决、特别代表人诉讼等方式助力维权。例如,深市主板退市公司大安堂资金占用案中,投服中心通过代位诉讼实现全额追偿,占用方支付本息5.72亿元,成为全国首例‘零成本’维权并成功收回大额占用资金的典型案例。富通信息的违规细节进一步印证监管趋严。该公司曾因信息披露问题被天津证监局出具警示函,问题包括:未及时披露1.56亿元诉讼仲裁信息、5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4家重要子公司停工停产;2023年财报数据失实,业绩预告净利润与审计结果差异幅度达98%;关联交易真实性存疑,预付账款管理存在重大缺陷。

  监管新趋势:以退促治,净化市场生态退市制度的深化不仅加速劣质企业出清,更推动资本市场治理迈向新阶段。在‘以退促治’目标下,监管部门通过‘三罚联动’机制,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全方位震慑。例如,亿利洁能、华铁股份、泰禾集团等多家退市企业均继续接受处罚,彰显监管持续性。

  未来,随着退市进程推进,追责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投资者维权机制的不断完善,将为市场注入更多信心。正如监管部门所言:‘退市不是终点,而是净化市场生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