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生前被误解的科学巨匠,离世后引发全民缅怀
发布时间:
2025-10-20 10:43:50
来源: 保山日报网
一代科学巨星陨落,中国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消息传出后,清华大学缅怀室外,无数群众自发前来,手持黄白菊花,向这位科学泰斗鞠躬致敬。这是对杨先生最深切的缅怀,也是对他一生贡献的中肯评价。
然而,在杨振宁生前,他却饱受误解。有人质疑他名不副实,有人指责他“精致利己”,甚至有人对他私生活指指点点。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位重新定义了宇宙的物理学界真神,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先来看这张照片,它是全世界最顶尖物理学家的合影,杨振宁稳居C位。而上一张类似的合照,拍摄于1927年,当时坐在C位的是爱因斯坦。这足以证明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杨振宁被《自然》杂志评为“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与牛顿、爱因斯坦并列。美国物理学会称他是继爱因斯坦、费米之后的第三位物理学全才。他拥有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奖章、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他的杨-米尔斯方程,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
在那个民族积弱、列强环伺的年代,杨振宁的存在让中国人相信,我们并不比别人差,中国人一样可以登上人类科学的顶峰。
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旧中国,青少年时期在风雨飘摇中度过。所幸他的家庭条件不错,父亲杨武之是知名数学家,家风严谨,让他从小养成了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1937年抗战爆发,他们举家搬迁至合肥,后来又搬到了昆明,他因此就读了近代史上影响力巨大的西南联大,本科和研究生都在此完成。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振宁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研究院。仅仅用了不到10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就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当时还都是中国国籍,是纯正的中国人。在走上颁奖台时,杨振宁借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怒斥列强在中国的野蛮杀戮和无耻掠夺,并为自己是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之后,杨振宁本想回国做实验物理,但当时美苏冷战,中美断航长达20余年,他无法回国。而且美国的管控越来越紧,他处处遭到歧视,研究举步维艰。为了继续学术研究,他不得不申请了美国国籍。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心结,他的父亲直到去世时仍然无法释怀。
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破冰迹象,杨振宁在第一时间顶着CIA的威胁回国探亲,成为华裔科学家访华的第一人。踏上故土的第一件事,他就要见发小和同学邓稼先。据邓稼先夫人回忆,正是在杨振宁的推动下,这位两弹元勋及一批重要科学家才平安返京,继续发光发热。
此后,杨振宁成了中美科学界的摆渡人,几乎每年都往返在中美之间,牵线搭桥。在他的游说下,大批华裔科学家回归祖国,为国内科学发展奠定了根基。著名的数学家林家翘辞去了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职位,毅然归国;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回国后创办了清华姚班,专业排名一度超过麻省理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称杨振宁是定海神针,帮助清华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
2003年,已经年过八旬的杨振宁意识到自己老了,跑不动了,他选择荣归故里,定居清华园。2015年,他恢复了中国国籍。可这时又有人开喷了,说他这是回来养老了、娶年轻媳妇了。但他们不知道杨振宁回来以后做了什么:他把美国的房子卖掉,给清华捐了整整600万美元,建了清华高等研究院;他以清华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他以80多岁的高龄,还坚持给大一新生讲物理基础课,一站就是两节课;他还在国内参与建设了60多座物理实验室,倡导发起了多个科研基金,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中国科研的一片天。
有人说他名不副实,那是纯粹的无知,因为杨先生的理论太高深,基本得到博士阶段才能学到。有人说他精致利己,那是对他不了解,像他这样35岁就站上人类巅峰的人,在哪里不是要啥有啥,但他终生都在曲线救国,是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2022年,百岁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是这么写的:“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如今,杨先生离开了,对于他的误解也该消除了。缅怀室外成堆的黄白菊花,就是中国人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