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集团苗青:光伏行业破局需聚焦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
发布时间:
2025-10-20 21:43:51
来源: 保山日报网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张汀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1.2亿千瓦,1月至8月同比增长达48.5%。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光伏产业的强劲增长势头,也反映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显著成效。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新增2亿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60%左右,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将达到20%左右。这些目标为光伏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光伏装机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行业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系统平衡。10月17日,在2025年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期间,英利集团董事长苗青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产业面临的核心课题是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安全的协同平衡。如何让电网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情况下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苗青认为,破局之道在于聚焦“三新”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其中,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与零碳园区被视为关键路径。她表示:“光伏行业自2005年以来已经历了4-5个大周期,技术迭代持续加速,当前每轮技术红利期仅约3-4年,远短于预期。在新型电力系统转型下,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而场景创新的背后是技术与产品的持续迭代。”
针对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性低谷,苗青提出了两大破局方向:一是推进综合能源互补,重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二是避免单纯从供给端出发,而应从用电端切入,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出海市场还是BIPV,都是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英利集团董事长苗青。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新能源场景拓展的具体路径上,苗青提出了两点关键实践方向:
一是零碳园区。零碳园区可以构成新能源的新载体、新路径。通过虚拟电厂技术,将光伏、风电、储能、充电桩等发电资源,以及园区内用电负荷、工商业用电载体等汇聚起来,实现智能化调配,做到园区内能源自平衡。这种方式既能最大限度消纳新能源发电,减轻电网压力,又能有效降低用能成本。
二是城市更新与新城镇建设。借助BIPV技术,将光伏转化为建材,通过高透纳米膜彩色化技术,使光伏组件实现石材、金属等外观效果,在满足建筑美学要求的同时赋予建筑发电功能。
以英利集团的实践为例,苗青介绍了BIPV技术的落地情况。英利集团旗下嘉盛光电推出的BIPV产品,将光伏组件转化为兼具发电功能与建筑属性的新型材料,对光伏产品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寿命需达50年,是传统光伏组件的两倍,且需满足防火、防风等建筑标准。”苗青表示,通过多年产品迭代,英利集团旗下嘉盛光电的BIPV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200余座建筑,替代了大理石、玻璃幕墙等传统材料,赋予建筑绿色发电属性。
对于未来5-10年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苗青强调,核心在于“找准场景、拓宽赛道、构建模式”。她认为,企业不能仅停留在产品供应商角色,而应转向“能源综合服务商”,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为此,英利集团构建了“光伏市场终端完整产业链”模式,实现“以点带面、小切口大平台”的协同发展格局。“我们更应该帮助用电端在区域内实现最优方案,让它能用最低成本的电力来满足需求。”苗青如是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1.2亿千瓦,1月至8月同比增长达48.5%。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光伏产业的强劲增长势头,也反映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显著成效。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新增2亿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60%左右,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将达到20%左右。这些目标为光伏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光伏装机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行业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系统平衡。10月17日,在2025年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期间,英利集团董事长苗青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产业面临的核心课题是新能源消纳与电网安全的协同平衡。如何让电网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情况下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苗青认为,破局之道在于聚焦“三新”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其中,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与零碳园区被视为关键路径。她表示:“光伏行业自2005年以来已经历了4-5个大周期,技术迭代持续加速,当前每轮技术红利期仅约3-4年,远短于预期。在新型电力系统转型下,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而场景创新的背后是技术与产品的持续迭代。”
针对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性低谷,苗青提出了两大破局方向:一是推进综合能源互补,重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二是避免单纯从供给端出发,而应从用电端切入,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出海市场还是BIPV,都是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英利集团董事长苗青。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新能源场景拓展的具体路径上,苗青提出了两点关键实践方向:
一是零碳园区。零碳园区可以构成新能源的新载体、新路径。通过虚拟电厂技术,将光伏、风电、储能、充电桩等发电资源,以及园区内用电负荷、工商业用电载体等汇聚起来,实现智能化调配,做到园区内能源自平衡。这种方式既能最大限度消纳新能源发电,减轻电网压力,又能有效降低用能成本。
二是城市更新与新城镇建设。借助BIPV技术,将光伏转化为建材,通过高透纳米膜彩色化技术,使光伏组件实现石材、金属等外观效果,在满足建筑美学要求的同时赋予建筑发电功能。
以英利集团的实践为例,苗青介绍了BIPV技术的落地情况。英利集团旗下嘉盛光电推出的BIPV产品,将光伏组件转化为兼具发电功能与建筑属性的新型材料,对光伏产品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寿命需达50年,是传统光伏组件的两倍,且需满足防火、防风等建筑标准。”苗青表示,通过多年产品迭代,英利集团旗下嘉盛光电的BIPV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200余座建筑,替代了大理石、玻璃幕墙等传统材料,赋予建筑绿色发电属性。
对于未来5-10年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苗青强调,核心在于“找准场景、拓宽赛道、构建模式”。她认为,企业不能仅停留在产品供应商角色,而应转向“能源综合服务商”,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为此,英利集团构建了“光伏市场终端完整产业链”模式,实现“以点带面、小切口大平台”的协同发展格局。“我们更应该帮助用电端在区域内实现最优方案,让它能用最低成本的电力来满足需求。”苗青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