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开放新格局:中国以深度开放拓展全球合作广度
发布时间:
2025-10-21 12:42:28
来源: 保山日报网
中新社记者 尹倩芸
“你好,中国!”拥有超1.5亿粉丝的国际短视频达人卡比·拉梅(Khaby Lame)近期完成首次中国行,其旅行视频在TikTok等平台引发海外网友热议。数据显示,“China Travel”标签下累计发布量突破200万条,覆盖180余个国家用户,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
这一热潮背后,是中国签证政策的持续优化。据商务部统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已对75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政策,过境免签范围扩展至55国,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2025年1-8月,入境外国游客达4200万人次,同比增长37%,其中商务访问占比提升至28%。
一张签证,折射出中国开放格局的立体化演进。
在物流领域,中欧班列已成为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截至2025年6月,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通达欧洲26国229个城市及亚洲11国超100个城市,形成覆盖三大洲的运输网络。2025年6月10日,第75052列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始发,标志着年运量突破200万标准箱,货值超4500亿美元。西班牙红酒、波兰苹果等欧洲特产通过班列进入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高端产品则直达欧洲市场,运输时效较海运缩短60%。
班列枢纽城市迎来发展机遇。德国杜伊斯堡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520万标准箱,较2019年增长45%;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周边形成千亿级物流产业集群,带动就业超12万人。沿线新建的32个物流园区和18个跨境电商基地,正在重塑亚欧贸易地理。
一趟列车,串联起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神经末梢。
投资领域同样呈现积极态势。2025年前8个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2万家,同比增长14.3%,实际使用外资980亿美元。这得益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持续压缩:“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全部取消,服务业开放试点扩展至21个省份,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试点项目达132个。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2024年投产,年产能达40GWh;丰田雷克萨斯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上海,投资额超50亿元。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制造业外资占比回升至38%,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2%。
一份清单,激活了全球资本的“中国信心”。
制度型开放迈出关键步伐。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底完成封关运作,构建“五流自由”制度体系,预计将带动区域GDP年均增长8%以上。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雁阵效应”,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89项,其中156项在全国推广。
在国际协定方面,中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五大洲。RCEP框架下,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19%,原产地规则利用率达67%。2023年完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20个合作领域,预计将带动区域年贸易增长108亿美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中国开放政策具有三重效应:通过进口优质商品服务提升国内消费品质,通过出口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合作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202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5%,其中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带来的增长效应达1.2个百分点。
站在新的五年起点,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从签证便利化到班列网络化,从负面清单压缩到自贸协定升级,一个覆盖14亿人口、连接65个国家的开放经济体,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