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堂营收结构单一:科技美妆研发投入不足,营销费用高企

发布时间: 2025-10-21 14:22:59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导语:曾以虞书欣、赵露思、王一博等明星代言吸引关注的国货美妆品牌自然堂,近期在盈利能力和研发投入等核心指标上逐渐落后于同行,其“科技美妆”定位面临市场质疑。

  近日,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然堂”)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华泰国际与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这家起源于辽宁辽阳、总部设于上海的老牌国货美妆企业,正站在资本市场的关键节点。

  自然堂品牌创立于2001年,创始人郑春颖曾任职于地方财政局,后下海创业成立伽蓝集团(自然堂前身),开启国货美妆的崛起之路。

  历经24年发展,自然堂见证了国货化妆品行业的兴衰变迁。从早期电视广告的“你本来就很美”到如今抖音直播、旗舰店运营和明星代言的多元化营销,自然堂几乎成为国内美妆行业发展的缩影。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零售额计算,自然堂位列国内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其核心品牌“自然堂”连续12年稳居国货化妆品品牌前两名。然而,近年来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引发市场关注。

  在国货品牌集体崛起的背景下,自然堂此次递表港交所,既是冲刺资本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寻求突破的“自救”之举。

  01 增长曲线放缓,单一品牌依赖成隐忧作为国货美妆老牌企业,自然堂近年来的增长曲线略显疲态。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自然堂收入分别为42.92亿元、44.42亿元和46.01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3.02亿元和1.9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4.48亿元,同比增长6.4%,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微增。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自然堂营收业绩的三年复合增速仅3.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6.6%,增长动能明显不足。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然堂的营收结构高度依赖单一品牌。招股书披露,自然堂集团旗下共有五个品牌:自然堂、珀芙研、美素、春夏、己出。

  2022年至2024年,自然堂品牌贡献营收分别为40.6亿元、42.61亿元、43.9亿元,占比分别为94.6%、95.9%和95.4%。2025上半年,自然堂品牌营收23.23亿元,占比仍高达94.9%,其他四个品牌合计仅贡献约5%的收入。

  从品牌定位看,这四个品牌覆盖了功效护肤(珀芙研)、抗老高端(美素)、抗光老(春夏)、婴童护理(己出)等细分赛道,但市场影响力有限。珀芙研推出已有6年,美素更是2001年创立,春夏与己出则仍处早期阶段。

  在美妆行业,各大公司均在“第二增长曲线”上展开激烈竞争。珀莱雅拥有珀莱雅、优资莱、彩棠等多品牌矩阵;上美股份旗下有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三大主力;贝泰妮除薇诺娜外,亦布局敏感肌科研线。相比之下,自然堂高度依赖单一品牌的模式,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02 高营销、低研发,线下渠道“逆势扩线”从盈利情况看,自然堂毛利率维持高位(2022年66.5%、2023年67.8%、2024年69.4%、2025上半年70.1%),但净利润波动剧烈,净利率仅在3.2%至7.8%区间徘徊,显著低于巨子生物、毛戈平、珀莱雅、上美股份、丸美生物和贝泰妮等同行。高企的营销成本是主要原因之一。

  自然堂的品牌定位是“科技美妆”,但从财务结构看,其营销费用大幅高于研发投入。

  2022至2024三年,自然堂累计销售费用超过75亿元,同期研发总投入约3.48亿元,营销费用是研发投入的21.55倍。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营销费用占营收比例大部分时间保持55%及以上,其中只有2023年的占比约54.2%。而在2024年,自然堂销售及营销费用高达27.17亿元,同比增长约13%,占营收比例约59%。

  在国货同行中,55%以上的营销费率已经属于较高水平。参考2024年数据,其他同行如珀莱雅销售费用率47.9%、贝泰妮49.97%、上海家化46.7%、上美股份约49%。

  而从研发费用来看,其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2亿元、0.94亿元、0.91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约2.8%、2.1%、2%,2025上半年更降至1.7%。

  相比之下,贝泰妮2024年研发费用2.95亿元,研发占比5.1%;上海家化研发投入1.5亿元,占比2.66%;珀莱雅研发投入2.1亿元,占比1.95%。自然堂的研发强度显然低于同行。

  自然堂在“科技美妆”的品牌定位下,科技研发的支撑显得尤为重要,但从上述数据来看,其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从行业趋势看,美妆行业正从“渠道红利”转向“科研护肤”,自然堂的渠道结构也引发市场关注。

  2022年至2025上半年,自然堂线上收入占比从59.7%升至68.8%,而线下占比降至三成左右。2025上半年,线上渠道毛利率高达74.6%,线下为60.5%,理论上应加大推动线上渠道。

  但有意思的是,自然堂的线下渠道规模仍在扩张。

  截至2025年6月底,自然堂线下零售终端超6.27万个,三年新增超过2万个。同期,深圳首家自营旗舰店开业,上海、武汉、重庆旗舰店陆续筹备。

  这种“逆势扩线”的逻辑,在于自然堂对下沉市场的控制力。线下门店是其二三线城市渗透的核心壁垒,也是维系分销体系的重要支点。目前,自然堂线下渠道已经覆盖了化妆品店、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生活馆及药店。

  在搭建庞大的线下网络同时,自然堂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也呈现剧烈波动,其2022年经营性净现金流为净流出2.95亿元,2023年转正至4.44亿元,2024年又大幅降至6520万元。2025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又回升至1.39亿元。

  在电商渠道红利见顶、新锐品牌通过抖音、快团团席卷流量的当下,线下扩张是否仍具投资价值,是自然堂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题。

  03 郑氏家族“集权”,CFO空降3个月后递表港交所自然堂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郑春颖、弟弟郑春彬与郑春威、妹妹郑小丹四人通过离岸公司及信托架构合计持有87.82%的投票权,形成绝对控制。

  四人中,郑春颖现任董事长兼CEO;两位弟弟担任执行董事;妹妹为非执行董事。家族成员同时在战略、财务与品牌决策层握有核心话语权。

  2024年,公司引入欧莱雅与加华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欧莱雅通过全资子公司美町两次共投资约4.43亿元,持股6.67%;加华资本出资3亿元,持股4.2%。本轮融资后,公司估值约71亿元。尽管外部资金进入,但郑氏家族仍保持对董事会与表决权的绝对主导。

  截至递表日,公司未披露任何股息政策,也无历史派息记录。募集资金计划用于强化DTC渠道、升级线下零售、研发投入及品牌扩展。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堂CFO李灼光于2025年7月加入公司,仅三个月后即推动完成港交所递表。李灼光曾任九毛九国际(9922.HK)执行董事兼CFO,具丰富IPO与财务管理经验。他的加盟,被视为自然堂启动上市冲刺的信号。

  从筹备周期看,早在2023年,市场便传出自然堂拟赴港上市的消息。由于集团重组及离岸架构调整延宕一年,直到2025年9月才正式递表。

  根据招股书引用数据,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7794亿元增至2024年的9346亿元,预计2024—2029年复合增速6.6%。其中,国货品牌份额已从44.9%提升至49.9%,预计2025年将首次突破50%。

  在国货美妆品牌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下,前五大国货集团合计份额仅约10%,市场集中度仍比较分散。珀莱雅、上美股份、贝泰妮、上海家化等已在A股或港股上市;谷雨、林清轩、植物医生也在筹备IPO。

  自然堂营收体量虽居行业第七,但利润率低、增速慢。面对上有“高端功效”巨子生物、下有“新锐流量”谷雨、橘宜的双向挤压,如何讲出新的增长故事,成为资本市场检验的关键。

  自然堂的品牌建设高度依赖明星代言。虞书欣、王一博、赵露思等流量艺人接连成为代言人。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连锁风险。

  2025年8月,代言人虞书欣因家族资产问题被媒体广泛质疑,自然堂被迫推迟直播活动。此事件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对品牌声誉造成一定波动。

  此外,消费者投诉数据也揭示了潜在隐患,部分涉及产品过敏、退换货纠纷等问题。这些舆情在“功效护肤”时代可能放大品牌信任危机。

  在消费需求变化、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也期待融资后的自然堂能真正实现从“广告驱动”向“产品驱动”的转型。